发布作品

    三分钟回顾一周汽车热点 | 理想喊话大众:增程式过不过时,比比再说;伊之密2020云开放周开启

    汽车与配件头像汽车与配件头像
    汽车与配件2020-09-14

    8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0年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9万辆和218.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3.7%,销量环比增长3.5%,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产销已连续5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四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乘用车方面,2020年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9.4万辆和175.5万辆,产量同比下降0.1%,销量同比增长6.0%。其中产量数据中,轿车、MPV同比下降,SUV、交叉型乘用车保持增长;销量数据中四类车型均保持增长。

    1-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17.6万辆和1128.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5.8%和15.4%,降幅较1-7月继续收窄2.3和3个百分点。以车型划分,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好于总体水平,轿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9.5%和18.8%;SUV产销同比分别下降7.8%和8.7%;MPV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8.3%和35.8%;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2.1%和11.9%。


    商用车方面,2020年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5万辆和43.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0%和3.5%;同比分别增长42.8%和41.6%。其中客车继续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货车保持高速增长, 产销增速均接近50%,刷新8月货车产销的历史记录,从而支撑本月商用车的产销也刷新了历史记录。

    1-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25.6万辆和32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3%,增幅较1-7月继续扩大2.9和3个百分点。分车型产销情况看,客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10.4%和12.5%;货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0.7%。

    新能源车方面,2020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万辆和1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市场规模稳中有升。本月新能源车产销刷新8月历史记录。从细分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王城8.2万辆和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6和25.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万辆和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0%和26.1%;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7辆和121辆,同比分别增长438.9%和536.8%。

    1-8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60.2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2%和26.4%,降幅较1-7月分别收窄5.5和6.4个百分点。

    中国品牌乘用车8月销量为65.5万辆,同比增长6.3%,占据37.3%的市场份额。其中市场份额实现了近5个月来的首次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恢复,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品牌高端化步伐的推进。

    编辑点评:总体而言,8月乘用车市场维持了5月以来连续的正增长,得益于汽车下乡、政府开展的消费促进月等活动,汽车消费的热情保持高位;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新能源车市场创下历史记录,若接下来几月继续维持增长势头,全年销量有可能接近去年水平。


    充电和动力电池领域新消息

    广汽集团成立新公司,经营石墨烯材料销售

    9月7日,广汽集团首家内部孵化技术创新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完成注册。公司注册资本为5882万元,由广汽集团牵头,广汽资本、广汽研究院石墨烯技术团队与第三方战略伙伴持股平台共同出资成立,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变革。


    据悉,巨湾公司将逐步开拓其在超级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器、车身轻量化、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条件成熟时公司业务还将向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石墨烯材料销售、新型陶瓷材料销售和电池销售等,其中石墨烯材料对高能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推动作用明显,能有效地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


    广汽集团从2014年开始研究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现已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3DG石墨烯制备技术,有望将石墨烯材料应用在快充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锂硫电池和轻量化车身材料等多个领域。

    联行科技签约北投静态,共建“停车+充电”智慧城市

    9月11日,北京联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北投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停车行业及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生态展开合作。

    北投静态于2018年由北投集团全资创立,致力于助力城市环境提升,成为专业化、集“整体设计、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城市静态交通运营企业。联行科技作为领跑行业的第三方电动汽车生态服务平台公司,目前已签约全国运营商超过150家,累计接入公共充电桩49万余台,超过全国总量的85%。

    此次联行科技与北投静态携手,双方将基于各自领域优势,为停车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行业贡献定制化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智慧“停车+充电”的城市交通全产业链发展,共创绿色、便捷、高效的美好城市未来。

    ADI公司推出汽车行业首款用于电动车的无线电池管理系统

    ADI宣布推出业内首款无线电池管理系统(无线BMS),使汽车制造商能够更加灵活地将电动汽车平台扩展至多种车型实现量产。作为首款用于量产电动汽车的无线电池管理系统,无线BMS将在通用汽车搭载Ultium电池平台的量产车辆中首度亮相。

    这一系统最大的优势是,ADI的无线BMS免去了使用传统线束的必要,节省了高达90%的线束和高达15%的电池组体积,提高了设计灵活性和可制造性,同时不会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内的里程数和精度。

    ADI公司的无线BMS将电源、电池管理、射频通信和系统功能等所有集成电路、硬件和软件整合在单个系统级产品内,通过采用ADI公司经过验证的业内领先BMS电池电芯测量技术,支持ASIL-D安全性和模块级安全性。通过提高车辆使用寿命期间的精度,无线BMS系统可最大化单个电芯的能量利用率,从而实现优异的车辆续航里程,并支持安全且可持续的无钴电池化学材料,如磷酸铁锂(LFP)。

    上汽集团发布氢战略

    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 上汽大通EUNIQ7,并同时宣布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 到2025年,上汽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累计销量超过3万台套。

    今年以来,上汽不断扩大客户群,与上海机场集团、宝武集团、岚泽能源、上海氢雄、无锡中车、德燃动力战略合作,与各方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共同探讨各类型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与合作配套,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在各个地区进行推广示范。

    编辑点评:广汽集团新公司布局的主要方向是超级快充技术。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广汽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三维结构石墨烯制备技术,有助于开发超级快充电池,目前,超级快充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样品已经通过初步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可实现8分钟充电80%,对于缓解消费者的充电时长焦虑、推广新能源车普及有重大意义。

    ADI的全新系统将电池组从有线连接到转变为无线连接,这样做得好处是可以将一种电动车平台应用于更多款车型。无线BMS解决方案不仅可以简化制造流程,还可以根据无线数据构建新系统。目前,ADI正和通用汽车合作推广这一系统,将用于通用汽车的Ultium电池平台。


    零部件快讯

    海立与马瑞利汽车零部件合资项目签约

    上海电气旗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及冷暖关联产品研发制造商 --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马瑞利近日宣布就汽车零部件合资项目达成一致。本项目包括马瑞利将其汽车空调压缩机和空调系统的资产和业务(2019年业务规模917亿日元)进行剥离重组,并设立马瑞利香港作为整合目标资产和业务的主体,海立集团收购马瑞利香港60%的股权。该交易计划于2021年1月4日完成交割。项目完成后,合资公司更名为海立马瑞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立马瑞利”)。

    海立马瑞利将致力于研发、制造、销售世界级汽车空调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双方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拓展全球市场。公司注册于中国香港,运营总部设在中国上海和日本埼玉,员工数量约 4300 人。业务分布在日本、中国、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北美。

    李尔荣膺两项J.D. Power汽车座椅质量大奖

    李尔公司宣布,获得两项2020年度J.D. Power(君迪)汽车座椅质量和满意度调查大奖。在总共七类奖项的评选中,李尔有六款汽车座椅入围前三名。李尔的座椅系统在以下两个类别中获得大奖:主流紧凑型轿车:雪佛兰Sonic;主流中/大型轿车:雪佛兰Impala(图片)(产自加拿大奥沙瓦柔性生产线).

    在主流中/大型轿车座椅系统评选中,李尔装配于福特Fusion(图片)的产品勇夺第二。此外,在主流紧凑型SUV、主流卡车或货车和豪华SUV座椅系统的评选中,李尔的三款座椅也进入三甲,分别装配于产自韩国蔚山第五工厂的现代Tucson、雪佛兰Silverado和捷豹E-Pace。

    本次汽车座椅质量奖项以每100辆车在前90天使用期内的故障数量来衡量座椅的质量,分数越低表示座椅质量越高。李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座椅业务总裁Frank Orsini表示,“荣膺享誉业界的君迪大奖再次证明,李尔始终按照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们设定的最高标准,提供卓越的座椅系统解决方案,践行Making every drive better™ 的愿景。”

    舍弗勒公布成本优化计划

    舍弗勒宣布了新一轮的成本缩减计划,以进一步实现舍弗勒集团的转型并增强竞争力。舍弗勒计划包括到2022年底将德国和欧洲的劳动力净减少4400人,主要集中在德国的12个工厂和欧洲的其他2个工厂。这么做的目的是达到到2023年,每年节省2.5-3亿欧元,实现90%成本优化,其中大约50%来自汽车OEM和工业部门,汽车售后市场部门只占很小的份额。舍弗勒将为这次重组支出7亿欧元。

    舍弗勒集团正在集团和部门层面采取一系列额外措施,旨在加速舍弗勒的转型并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实现业务拓展的能力。措施有两个目标,一是减少结构性产能过剩,并巩固舍弗勒在欧洲的业务,其次是增强公司在德国本土的竞争力。

    采埃孚通过生产ibeoNEXT固态激光雷达系统助力实现自动驾驶

    采埃孚宣布,为Ibeo AutomotiveSystems有限责任公司生产“ibeoNEXT”固态激光雷达系统,产品将于2020年10月开始交付。这一系列产品的系统应用将首先搭载于长城汽车高端SUV车型“WEY”上,搭载的车型将于2022年开始投产。

    ibeoNEXT激光雷达传感器基于一种新型的固态光子激光测量技术。由于部件是固态的,传感器性能将更稳定,因此受环境和振动的影响更小。通过并行处理多个激光脉冲,该传感器可以实时生成其环境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也能够识别防撞护栏和道路标线、车辆、骑车人和行人,以及他们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搭载固态传感器的ibeoNEXT以及其控制单元由Ibeo根据汽车级标准研发。采埃孚股份公司受Ibeo委托生产这两个部件。这款系统将首先在位于法国布雷斯特附近的普卢扎内生产,并于2020年10月起交付给全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编辑点评:Ibeo与长城签订的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激光雷达合同之一。Ibeo也是中国第一家使用激光雷达传感器在量产车型上实现L3自动驾驶的供应商。激光雷达系统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能提供周围环境的高分辨率3D点云,使自动驾驶功能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能有效地工作。采埃孚也一直致力于在L4传感器组中使用激光雷达。

    伊之密2020云开放周在吴江开启

    9月13日上午,“连接中欧•智慧未来”伊之密2020云开放周新闻发布会在吴江工厂盛大开启。发布会现场,伊之密表示,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现场有超过12个新材料新工艺成型方案同时展示,更有多个“云端”直播活动同步上线,来自全球的客户、合作伙伴、媒体共同见证了这场盛会。


    参观吴江工厂现场发现,本次有超过12个解决方案同台亮相。聚焦汽车领域的轻量化、表面装饰升级、多色应用等行业需求,现场展示了包括聚氨酯与注塑一体成型的汽车引擎盖、化学发泡汽车车门、双色车灯、保险杠自动化集成方案、长纤维直接注塑成型的汽车风扇框等汽车应用。

    最引人瞩目是,现场占地245平方米的保险杠自动化集成方案,集成UN3200DP两板机、供料系统、模具、辅机、机器人、自动化以及YiMES智造执行系统,48秒内完成从原料到产品成型、火焰烧边、切水口、称重、激光打码等自动化生产过程,并可实现制品的快速切换,为如今保险杠流水生产提供自动化、无人化、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疫情之下,本次活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跟以往客户交流不同的是,这次伊之密云开放周设计了“云端”环节,“云端”直播间正式上线,全球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在线观看吴江工厂的展示方案,以及参加新闻发布会、在线观摩吴江工厂,同时还推出线上研讨会,共有9场技术演讲每天轮番登场,话题聚焦电动注塑机在IMD工艺上的应用优势、DIM长玻纤直接注塑成型等,伊之密技术团队将即时上线与客户互动交流。

    编辑点评:本次伊之密的云开放周旨在打造注塑先进成型技术和探索智能未来的平台,借这个平台,全球客户得以了解伊之密技术方案的进步。

    理想喊话大众:增程式过不过时,比比再说

    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在成都的产品试驾活动中,谈及不同的电动车技术路线时,直截了当地炮轰增程式电动车,冯思翰表示:“从单车角度来说,增程电动车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整个国家和地球来看,则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大众中国研发部门负责人威德曼也表示:“增程式已经是过时的技术,发展潜力不大。”

    作为国内增程式电动车技术路线的代表,理想汽车的CEO理想坐不住了,隔空喊话大众,在其个人微博表示:“非常愿意和大众旗下最先进的PHEV进行节能环保的对比测试,最好北上广三地开展三个月,每个地区找一个专业媒体,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也可以参考大众中国CEO的日常使用场景),用最真实的数字看看现实中谁更节能环保。和理想ONE尺寸级别最接近的是七座版奥迪Q7 PHEV,欢迎大众/奥迪参与对比测试。”



    随后,理想汽车官方账号也转发并评论:“其实拿产品PK一下就知道孰优孰劣了,大众没有和理想ONE同级别的PHEV车型,咱就不用理想ONE去欺负大众的燃油车了。奥迪Q7 e-tron 和保时捷 Cayenne E-Hybrid差不多是同级别的,那么这两款代表了大众系顶级PHEV的表现到底如何呢?”

    编辑点评:理想以增程式电动作为技术路线后,关于这一技术是否有意义一直都备受争议,理想汽车CEO李想怼人也不是第一次了,8月在一次用户活动中,李想炮轰道:“我先说难听的话,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BB,什么增程电动是个落后的技术,请问,他们TMD搞出来屁技术了?对,让一群毫无用户思维,完全不关心用户的这帮人,天天的研究技术路线,TM什么技术路线啊?胡说八道!”

    站在技术未来的角度,对于增程式的普遍观点是这是一种过渡技术,而立足用户思维的角度,增程式又能在当下有效地解决续航焦虑这一难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