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视线
大会以“汽车+,协同创新”为主题,围绕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等话题深度探讨。技术路线图2.0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全球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客观评估了技术路线图1.0发布以来的技术进展和短板弱项,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赋予汽车产业的新使命、新需求,进一步深化描绘了汽车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核心环节安全可控、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型产业生态构建完成、汽车强国战略目标全面实现的产业发展愿景。
粤W泷洲龙
过千亿身价的袁隆平院士和浙大教授郑强:一日奇瑞终生奇瑞优秀
怀揣梦想浩然正气
一汽红旗携手中国航天,展现中国力量 编辑:姜云海发布时间:2022-4-25 10:43:52 4月24日,“硬核自主·中国力量——新红旗LS7高端私享品鉴会”在北京举行。新红旗LS7以旗舰座驾身份耀世登场,正式开启民族品牌全尺寸硬派SUV时代。 △红旗品牌与中国航天基金会战略合作签约 品鉴会上,一汽红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陈旭同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钱学森最高成就奖”得主吴伟仁,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以及数百家媒体嘉宾,共同见证一汽红旗与中国航天正式开启合作,并共同品鉴新红旗LS7所展现的豪华魅力和自主科技实力。 △一汽红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陈旭致辞
极狐玉儿
1月21日,张家口光储充换智能微网超级能源补给站开幕活动在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联动举办,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极狐汽车联合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壳牌等合作伙伴共同研发的极狐“速热速充速冷”技术首次在车端实现,并结合4C快充技术在极狐车型上展示超充功能。 极狐汽车与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壳牌等合作伙伴为光储充换智能微网超级能源补给站剪彩 展示当天,张家口气温低至零下十度,天上飘起了雪花,搭载4C快充技术的极狐汽车加热速率达到令人震撼的7°C/min,电池加热3min达到25°C,在-10°C的环境温度下,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5min)即能实现充电130km。 凭借“速热速充速冷”技术,极狐汽车在-10°C的环境温度下实现5min充电130km 全球领先的低温充电能力,为消费者解决冬季充电时间长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对于这项技术,欧阳明高院士高度赞扬并表示应大力推广产学研模式,把光-储-充-换示范站推广到全世界,达成“全气候高速公路快充”和“双碳”的美好愿景。 欧阳明高院士高度赞扬极狐“速热速充速冷”技术 速热速充速冷 车桩联合直击冬季充电问题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高增速蓬勃发展,然而充电慢、充电难却依然困扰行业,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季低温环境下,充电效率低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为解决这一痛点,极狐汽车自2020年10月起与清华大学欧阳院士团队、壳牌、昇科新能源等伙伴开展合作,基于多功能超级快充桩的车桩联合进行功能开发及架构建设工作,开发具备速热、速充、速冷三大功能于一身的车桩联合功能,用以解决电动汽车用户冬季充电问题。 北京和张家口两地连线,见证极狐“速热速充速冷”技术演示 冬季电池温度低、充电速度慢、快充导致电池温度高、风险大都是影响极寒温度充电速度的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三步走。 首先,快速加热电池使其达到合适充电温度。速热技术通过超充桩高频脉冲板块与车端BMS互通,高频脉冲速热策略结合自主开发BMS功能模块开发,通过与桩端脉冲板块双向响应,在保证电芯应用安全的基础上,使电池在低温环境中快速从极寒温度下升温至20-25℃的舒适区。 其次,通过4C电芯快充功能为电池补能。在电芯设计方面,通过调整电芯厚度提升散热能力,结合快离子环、各向同性石墨、超导电解液、多梯度极片设计等技术,提升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荷传递及离子迁移速度,实现4C充电倍率。 最后,大倍率快充在提供优质充电体验的同时,也需保障电池在快充过程中的温升控制。电池温控系统一体式集成技术进行电池系统和整车的热管理双优化。电池系统中采用双进双出双面结构设计,提高液冷流量,散热效率提高1倍,有效提升系统温度一致性。整车端通过三通阀设计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外循环实现桩端大功率制冷,通过快插结构设计实现车桩的液冷回路连接,保证密封性及使用可靠性。4C超充场景下维持电芯温度不超过45℃。 5min充电130km 4C高倍率极寒快充技术全球领先 众所周知,充电倍率是充电快慢的一种量度,通俗来讲,1C充电可在60min将电池系统电量充满,4C代表15min可将电量充满,在充电电流增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充电时间,为用户充电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据了解,目前市场领先的动力电池包能够支持2C充电倍率,而极狐汽车研发的4C高倍率极寒快充技术行业领先。 作为保证整体功能实现的车端载体,极狐汽车进行了电池包适配改制开发、整车冷却功能改制、BMS软件功能开发、通讯协议开发、电芯&电池系统功能测试以及整车联调测试等工作,并在电池材料、高控精度BMS、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实现突破,让电池在高电压和电流下也能安全运行。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指出要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即插即充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此次三方联合研发低温环境下车端脉冲加热技术、4C快充电池技术,实现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速度的大幅提升,将进一步拓宽极狐汽车使用场景,为极狐用户提供更佳使用体验。 正如北汽新能源研发副总经理、北京汽车研究总院CTO陈上华所说:“北汽新能源作为新时代下绿色智慧出行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将继续发挥在新能源领域超过12年的市场、产品开发运营经验,与壳牌公司、清华大学、昇科新能源在技术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的新能源事业做出贡献。”
hhlunasea
上一个购车贴已经说了空气悬挂是我选择岚图free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说实话目前开车1000KM下来,岚图豪华套装里面的空气悬架真的好用而且性价比很高(岚图官方也说90%多的车主都选择)。既方便老人小孩上下车(快捷菜单里面有便捷上车和下车功能),又提升日常行驶品质(过一些烂路的时候特别好,又不是完全没路感,很高级)。 另外本人亲测高速上会自动下降降低风阻系数,而且岚图的是国内院士高品质的孔辉空气悬架,又有终身质保,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最后提一个小意见:纯电城市版本下次OTA希望也能加入郊游模式。
车业杂谈
【看,马斯克入选院士了】据报道,美国工程院2月9日发布了2021年度国家工程院增补院士名单,共有111名院士及22名外籍院士入选。其中,储能领域包括特斯拉(TSLA.O)CEO马斯克、LG能源解决方案密歇根公司总裁Gray Denise等。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入选外籍院士。 如今,特斯拉已经是美国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屡有出奇言论的马斯克屡上头条,此番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你怎么看?
吉彦938
第一条就是要高能效、低排放制氢。刚才衣院士讲到现在的很多氢是用电解水的方式,如果是直接用电解水制氢,再到燃料电池里面去发电,前面那个效率,电解大概85%,燃料电池算50%,这样算下来之后,这两步10度电变成4度,就送到公路上,再加上燃料电池本身还要消耗电,它的运行要耗电。所以最后的效率也不是很高。 有人说可以用副产氢,实际副产氢也是有限,大概氯碱工艺产生的副产氢可以用,但是里面有少量的氯气、氧气,要纯化。一氧化碳根据现在国家公布的标准,氢气里面的一氧化碳的含量是千万分之二,就是0.2个PPM,实际上氢气里面的纯度要求很高,要把这些煤转化出来的氢气,要把一氧化碳去掉,难度很大。因为要纯化到0.2个PPM,代价非常高,这是主要耗能的问题。 第二个是氢的安全运输、分布、储存,都有技术问题。今天这里不详细讲,最近有一篇文章投到《科技日报》,已经十几天了,到现在还没有登,如果登出来请大家看看,就是氢的安全运输问题非常大。 第三个问题是燃料电池的寿命不够长,在实验时可以做到一万两万小时,到路上不行的。因为价格高、制作高,造成了燃料电池耗能远远比内燃机耗能高得多。再有就是铂资源,我们国家现在一年生产的铂金是4吨左右,主要用在化工方面做催化剂,还有做首饰,远远不够,还要进口大概40吨左右。把这个铂金只能拿很小部分做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量很有限,大概就是几十万就到顶了,所以要研究不用铂的,铂金用的少的,现在可以做到0.2、0.3克千瓦,但是铂金越少越容易中毒,寿命降得越快。不用铂金的催化剂这是世界难题,现在正在攻克,这些问题都要经过长期的研究才能解决。
风格车评:加氢5分钟,续航596公里,还不惧低温——现代NEXO
唐叔上车
比亚迪DMI会被国家政策踢出新能源名单吗? 你能相信吗?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假"节能减排 增程式电动车为什么很节能减排 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而且是在2019年10月28日发布的消息,为什么我现在又被推送了?(详见链接)https://www.dongchedi.com/article/6752782856092647939?zt=pc_redirect 比亚迪的DMI中有一个功能是增程式,发布于21年3月,而院士说插电混没有希望在2019年10月,比亚迪用了一年的时间把DMI中加入了增程模式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要做坦克
比亚迪的老王,院士级人物,一门心思搞技术,人家电池、部分的半导体、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全是自己采购自家生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另外还有核心技术。理想什么都是靠买的,中间商差价赚的爽爽的,整车成本必然高。 人家有技术的车企是30万的车卖20万,欧洲汉卖33万人民币起,卖国人良心价你还说人家low,不知道什么逻辑?理想可能也不黑,但是他成本肯定高,可能也只能卖30万。 更重要的是放着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纯电不搞,非搞更复杂的混动,混动有门槛的好不好,核心东西谁卖给你??只好弄了个争议贼大的东安1.2T发电机,极端工况发电能功率不能跟上动力输出?声音大不大?难不难听?耐用性如何?渗油问题怎么回事?…… 这车除了漂亮外,也许33万的价格也算一个优点吧,理想完全摸透了国人的心理,只买贵的,有面!!
理想汽车张艺馨
#10万人民的选择 欧阳明高院士点赞哪吒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期待以“为人民造车”为初心的哪吒汽车全力开启新创车企“智慧能源”新赛道的新征程。
元元元015
图一:又说了v10可以很轻松上140,还是那句话,从头到尾都在臆想,没有一点数据支撑,请上数据说话。 一直宣称他所谓的高速版本高速上省电,请问大家,各位车友,你们把市面上全部的纯电新能源拿出来一一列举,有哪一款,哪一型车可以做到在高速时速120的时候比60的时候省电?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都没突破的物理规律让你突破了?那今年招录的两院院士名单里肯定能看到您老先生的大名,国务院特殊津贴应该也不在话下了。到时请务必不要忘记提携圈里的车友,给我们开个buff加持一下,buff名字就叫跑的越快越省电吧。 从始至终,一直坚称所谓的高低功率区别,唯一的依据竟然不是电机功率,而是速度,设计最大时速和统一型号统一功率的电机又有什么关系?物理学依据请出示一下。全国铁路大提速几次了?回回是靠换火车发动机?绿皮车铆足了劲,最好的条件下,你让他跑到二三百他都能跑,那只是为了安全,限速不让他跑的太快! 图二:在看这个,我承认电机功率都是100,但我还是臆想出来一个低高功率之分!我就是这么厉害。虽然我没有任何实际证明,但我就是这么理不直气也壮!既然你坚称有更高功率,那请你出示车辆铭牌,电机铭牌,希望您尽早拿出更高功率的电机铭牌证明,大家都翘首以盼。 图三:嗯,又改了,改成v10轻轻的就能140了,又不说最高速了,漏洞百出,自相矛盾,自打自脸,那请问这个轻轻的指的是油门踩到百分之多少?表显瞬时电耗是多少kw?再多问一句,那我要是重重的踩?这速度能起飞不? 图四:妈妈呀,人才啊,温度影响导致的动力电池活性下降,性能降低,都能给归结到低功率版本上。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么多年以来低温状态下的性能问题让您一句话给解决了,那前几天国务院针对低温状态下新能源汽车续航问题召集全国厂商开的会您是不是参加了啊?您一句话给解决了嘛,气温低,续航变低,那咱就加大电机功率,全上2万kw大电机,续航400,换了2万kw大电机,续航直接飙到4000,您自己说的嘛。佩服佩服。 图五:这位人才到底是不是车主我不清楚,倒是各位车友看看他主页所有的问答,没有一句不是在咬着v8v10不放的,好像所有的问题都是v8太垃圾,嗯,v10永远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好。物理规律?不存在的,我说的就是规矩就是规矩。他要不是车主,那他是不是就是来故意捣乱的黑子呢?这我就不知道了,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没说啊,我不知道啊,不关我事啊(否认三连)
苏J彭于晏
在未来3-5年内,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有可能出现质的进步吗? 我恰恰认为,要解决续航的焦虑,不在于续航有多长,就算你续航突破了700,突破了1000,如果能源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该焦虑依然会焦虑。 续航里程的关键,肯定在于电池方面的技术攻关突破,但是要解决续航焦虑,还是得解决充能问题。 可能有人要问,有没有续航长,而且充电还快的电池技术出现呢? 这个问题,在某次电动车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公开表示:“如果有人告诉你,这车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充满电,还安全,成本又很低。以目前的技术来讲,他一定是骗子。” 事实上,锂电池技术的发展,早已进入一个相对停滞期。 那可能有人要说,既然锂电池难以突破,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材料啊。是的,“固态电池”、“石墨烯”等电池新概念,也开始成为一些车企产品的卖点,频频登上各大新闻。但现阶段仍是纸上谈兵的多,车上真正实践了的少。 也有别的电池厂商接着往其他方向发力,比如宁德时代推出的钠离子,虽然目前各种声音都有,也算是一小步的尝试了。 “当前所有技术路线的终点都是材料问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电池材料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改进,但改进终究是有极限的。”有前沿人士这么说。 所以回到现实,电池技术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突破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管要多久,反正这3-5年间肯定是没戏。所以与其寄希望于短时间内电池技术的突破,还不如研究一下哪一种补能方式更为合理,时间更短,效率更快,补能更加方便,这对现阶段的新能源车主是最实际,也是最容易达成的。 比如缩短快充时间,比如现在60s补能的换电模式,现在已经都着手在铺开了,办法总是会一步一步想出来的,所以就算电池没有大的突破,续航焦虑的问题也可以用别的解决方案。
富足饼干PN6
岚图的悬架和底盘调教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孔辉之手,绝对的名师打造,不输BBA
全球试驾报告
你知道生活中北斗系统用户规模最大的民用应用是什么吗? 答案是高德地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其实已拥有不少技术优势,例如精确到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只是亟待全面应用推广。 而高德地图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地图导航企业,长期以来始终支持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民用,为搭载支持该系统芯片的手机和汽车提供地图导航服务;这也让高德成为了北斗系统这一高精尖科技在民用领域内,用户规模最大的应用之一。 #高德全面应用北斗系统# 近两年来在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的大背景下,高德地图与通信、手机、汽车领域等伙伴通力合作,进一步探索北斗系统民用方面的创新技术,如今终于全面上线了“车道级导航”这一重量级的民用服务。 而这一服务的出现,必然会让高德地图在服务于民的同时,再度站在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的领先位置。
1、先确定一下概念,混动分为2类,一个是混动(HEV)以油机为主电池为辅,不能充电的,上蓝牌。一个是可以充电的混动(PHEV)可以上绿牌。 2、从插电混(PHEV)分类看,又分两种 1)以电机为主的,例如丰田和本田,在混动基础上加了一块电池。特点是油耗低,满电和馈电下油耗一样。还有以电机为主,增加电机变成油改电的,像大众,领克,特点是有电时油耗低,馈电时油耗翻倍。 2)为插电混动专门研发的发动机,像比亚迪、奇瑞、长城。 3、从插电混动的技术方向看,分为三类 1)以发动机为主的,例如丰田本田是从混动技术上再加了一块大电池。大众在发动机外挂了 一个电动机,从驾驶感受上,还是油车的感觉,加油时变速箱有迟滞 2)奇瑞是专用发动机,也用变速箱,兼顾动力和经济性能,从参数看最省油综合油耗1.26L,馈电油耗4.5L,零百加速2驱7.2s,四驱4.9s。发动机优点很突出,但机器结构复杂,后期稳定性有待观察 3)比亚迪的发动机分为DMI和DMp,DMI主打经济性能,油耗低。DMp主打性能,动力足油耗比DMI高。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比亚迪的DMI技术世界第一。但DMI刚出半年,稳定性有待观察。 4、从技术经验看 1)丰田本田的混动技术时间长性能稳定。丰田的技术更稳定,比较佛系,没有什么操控乐趣。就是省油,也不容易坏,唯一的缺点是贵! 2)领克2020年就出了插电混VV7,油箱小,馈电油耗高,领克09的技术应该没有换代,没有仔细研究过,估计跟比亚迪混动3.0相当。大众也是类似的技术,大众认为插电混是一个过渡期,没有投入专门研发,一个款上绿牌的汽油机。 3)奇瑞的第一款插电混汽车奇瑞瑞虎8plus,上市时间一拖再拖,上市后的机器稳定性有待观察。长城柠檬目前出的只有混动,类似丰田的那种,插电混还在路上 4)比亚迪从2008年出混动车,从1.0到2018年的DM系列为3.0,DMI应该是4.0,在插电混的技术积累在国内是最长时间的。 丰田、大众、比亚迪的车我都试驾过,丰田和大众开起来就是油车的感觉,比亚迪感觉更像电车,启动快,提速平顺。 再说一遍,DMI刚上市半年,稳定性还需要时间的积累,但由于比亚迪十多年的技术积累,跟领克、奇瑞和长城比,你应该对哪家更有信心呢?
1.DMI不能革燃油车的命,国家政策可以,你看一下8月份天津插电混的销量,在限牌城市,秦DMI第一次超过所以燃油车成为销冠!包括朗逸轩逸卡罗拉的油车2.两田的混动确实不错,但他们的插电混也是新的技术,也需要时间增加稳定性,最要命的就是贵了几个万块。3.长城奇瑞也出PHEV,但也需要增加稳定性,他们的技术以油为主或不放弃油,只有比亚迪坚决以电为主,并且发展了十几年了,如果DMI第四代都不敢相信,为什么相信长城奇瑞的第一代的稳定性呢?4.DMI的技术世界第一,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说的,两田混动稳定性好也是经历过了几十年的发展,DMI也是,但作为第四代已经比前三代进步很多,必须承认DMI也确实需要时间增加稳定性。
唐叔上车:正在选车,很多品牌都有插电混动,最后觉得出了比亚迪,还是丰田插电混还可以,就是价格高一些 请教一下,荣放双擎e+和威兰达插电混的两驱,跟是跟宋plusDMI,还是跟唐DMI做对比 两款丰田车一个落地26,一个落地25。宋顶配不到18,唐中配21 大家看看是按车尺寸比还是价位比呢?
曹扬GeoffreyCao
DMI给你多一个选择,但不要神话,你也要符合条件。你看我说的对吗? 1、选择DMI就是选择了一个发展趋势 1)可以上绿牌:每周没有那一天的限行,插电 混动指以电为主,可以外充电,油和电的混合动力技术。 2)技术领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说:“现在比亚迪超级混动技术,我觉得应该就是世界第一”从很多对宋唐DMI的测评看,满电和馈电油耗差距1-2升,就是不充电也不用担心,而其他品牌的油耗馈电比满电多一倍。 3)适合中国国情:地域辽阔决定了对长续航的需求,消费者普遍认可插电混1000公里以上的车型。唐为1050公里,宋为1200,秦1245,不用充电一样跑! 4)将会爆发式增长:欧洲插电混汽车卖的很好,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占比15.9%。纯电车占比7.6%,插电混动汽车占比(PHEV)8.3%,数量为537,212辆,从比例看插电混占比大于纯电,而中国市场的插电混数量还很少,增长空间巨大! 2、不要神话DMI,对驾驶者有要求 1)认清DMI的特性:DMI主打经济性,作为日常通勤,省油,偶尔旅行,够用就好,别指望SUV有多好的操控性和越野性。老老实实在正常公路上开吧。 2)对驾驶者有要求:DMI油电一体的发动机,设定了4种工况,由于取消了离合器,驾驶者要根据使用场景和路况,人工操作这4种工况,这是跟油车比较大的区别。 3)掌握操作DMI的技能: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对充电有要求,对磨合期有要求,要熟悉电池和充放电、发动机性能等等,提车以后不能把DMI车型当油车那样瞎造。 大家对上面这两点是否同意,欢迎评论区留言! 📒等车日记
爱生活的沙滩ht
提问都别想兼便宜 大公司合资企业,数学家,心里学家,工程师两院院士都不少,你想到的他们都想到了,你没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所以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永恒的定律,关于销量多少需要时间来衡量,我说的是国内,这要等到明年4月份以后见分晓。 消费者是眼前利益,企业是长远利益 ,只可惜品牌影响力不行,神龙就好像迈锐宝XL,都是合资车,质量可靠问题, 就是没销量,可这次神龙出了个凡尔赛想反身,也不是什么好车,有钱的看不上,又恰逢芯片涨价,钢铁贵重金属上涨,……,本想让利消费者,又考虑利润,唉……,命啊 神龙公司的起死回生,综合各方面考虑,和国际政治,疫情,经济,能源营销策划等等各方面因素息息相关,这需要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