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大佬陈震在微博上对小米新车宣传的“24小时耐力挑战,连续行驶能跑多远”提出了一堆疑问,这事儿瞬间引发热议。陈震绰号“二环十三郎”,创办的《萝卜报告》深受车迷喜爱。他的测评风格专业又风趣,粉丝众多,这次他发声质疑,自然备受关注。陈震的疑惑很实在,连续跑24小时,没电了充,充了再跑,这到底是要测试啥?是车辆的续航能力、充电速度,还是别的什么性能?而且,这种测试方式是汽车行业通用的老传统,还是车企为了博眼球自创的新花样呢?

说实话,作为一个普通的汽车爱好者,我也和陈震一样,心里有不少问号。这种“24小时、连续行驶”的测试,实际意义到底在哪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大城市里的出租车,就拿比亚迪秦来说,很多都是几乎24小时在运转,除了充电和司机休息,车不怎么停歇,白班夜班司机轮流上。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仅仅因为车能长时间运转,就能说比亚迪秦的可以比保时捷和奔驰好吗?这也让我更疑惑了,单纯的24小时连续行驶测试,真的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一辆车的品质吗?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他们搞这种24小时连续测试,肯定是想展示自家产品的实力。也许是想证明车辆的电池耐用、续航靠谱,又或者是想体现充电速度快,能迅速“回血”继续跑。像小米YU7(图片|配置|询价)发布前,雷军就官宣做了24小时耐力测试,模仿勒芒24小时耐力赛设计,含充电时间,换人不换车,说是对整车动力、续航、充电和散热的全方位极限测试,相当于“用短跑的速度跑马拉松” ,对电动车来说是巨大考验。此前只有奔驰和保时捷用电动车做过类似挑战,奔驰的纯电CLA跑了3717公里,保时捷taycan原型车跑了3425公里。小米这一举动,无疑是想在高端电动车领域秀一下肌肉,告诉大家自己的产品经得起严苛考验。
但这里面也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这种“跑-充-跑”的测试方式,和真正的极限工况不太一样。有网友就说,一直保持200km/h的巡航速度,对电机和电池的压力,跟持续地板油急加速比起来,小多了。而且高速行驶时撞风,散热条件好,电池不容易过热,从专业角度讲,测试的工况条件对结果影响很大,如果测试条件不够严苛,那得出的结论能有多大说服力呢?就好比考试的时候降低难度,考出来的高分能代表真实水平吗?
再和数十万的耐久性测试对比一下,两者各有侧重。数十万的耐久性测试,时间跨度长,里程数多,能更全面地考验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零部件的磨损、老化情况,以及整车的可靠性。它模拟的是车辆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工况,包括不同的路况、气候条件等。而24小时连续测试,虽然时间短,但强度大,更侧重于在短时间内,对车辆的关键性能,比如续航、充电、散热等,进行极限挑战。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买车最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续航扎实、充电便捷。24小时连续测试的结果,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些方面的情况,但远远不够。消费者还需要了解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的表现,比如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的能耗、舒适性,在寒冷或炎热天气下的性能变化,以及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等。
在车评界,不同的车评人对这种测试也有不同的看法。陈震提出质疑后,有支持他的,觉得他敢说真话,指出了测试的疑点;也有反对的,认为他是在故意找茬、蹭热度。而另一位车评人韩路就和陈震观点不同,他觉得持续24小时大功率输出,对电车的电池、电控、散热系统都是不小的挑战,充电时这些系统还得高功率运行,热管理系统压力巨大,能稳定跑下来就很厉害。这也体现出车评界对于汽车测试标准和方法的讨论很激烈,没有统一的定论。
我个人认为出租车特别是新能源出租车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因为他们永远几乎24小时工作,一直工作到报废为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