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跌跌不休的本田中国,已经没有退路

    2025年5月,本田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定格在55,108辆,1~5月累计销量为256,684辆。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滑了16.75%和26%。

    这已不是本田中国销量首次下滑,但从数据来看,类似“持续性、结构性失速”前所未有。

    而在它的背后,是电动化转型失灵、品牌价值消失、产品体系全面老化等多重深层危机交织而成的一场系统性困境。

    曾经的“技术本田”,如今正在中国市场被一寸寸边缘化。

    新车乏力,S7与P7成难兄难弟

    今年3月和4月,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分别推出了两款重磅电动车——S7与P7,这两款基于同一平台打造的车型,本应为本田在电动化战场扳回一局,现实却惨淡无比。

    东本S7高开低走,以25.98万元“自杀式定价”上市,市场反应冷淡,仅40天后便急踩刹车,一口气降价6万元,创下合资车企官降速度与幅度的双纪录。

    随后,广本P7以19.99万元起步的“骨折价”上阵,直接“打脸”兄弟车型S7,更让消费者质疑本田的价格体系与产品诚意。

    更令人迷惑的是,被官方定义为本田中国电动化核心象征的“烨”品牌,竟在这两款车上市过程中彻底“消失”。

    这不仅暴露出本田中国在品牌建设上的浅尝辄止,也反映出其对电动化战略缺乏统一规划和内部混乱。

    急踩刹车,本田电动化转型降速

    本田中国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本田全球电动战略动摇的缩影。

    5月20日,本田正式宣布将2030年前的电动汽车与软件开发投资从原定的10万亿日元削减至7万亿日元,减少幅度高达三成。

    与此同时,原本立下的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200万辆目标,如今也大幅下修至70~75万辆,仅相当于原计划的三分之一。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本田将2030年电动车在其全球销量中占比目标,从40%调低至“不到30%”。

    这不仅是对市场现实的低头,更是一种战略上的“投降”信号。

    在电动化步伐愈发加速、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迅猛扩张的当下,本田的犹豫与收缩,正在彻底失去行业主导权。

    而在全球电动车竞争最激烈、市场节奏最快的中国,本田这样的“慢节奏”战略几乎等同于战术放弃。

    品牌光环消失,本田已无“护城河”

    如果说电动化的不顺还可以归咎于转型阵痛,那么品牌价值的流失与产品体系的老化,则更值得本田警醒。

    从雅阁到思域(图片|配置|询价),从CR-V到XR-V,这些曾是合资标杆的车型,如今正在被自主品牌一步步逼入死角。特别是在智能化、电动化与价格下探的三重攻势下,本田在燃油车领域的剩余竞争力越来越薄弱。

    本田的品牌力,也在持续透支中逐渐褪色。

    一方面,用户对其“技术本田”的认知早已被新势力重塑;

    另一方面,“电动不行、油车不香”的双重现状,正在快速削弱其在中高端市场的存在感。

    当年依靠产品硬实力和品牌光环站稳合资前三的本田,现如今却陷入苦战,在中高端油车市场逐步出局,品牌溢价能力全面消失,护城河不复存在。

    数据不会说谎。销量跌幅持续扩大,新车失利,战略混乱,品牌失焦,如今的本田中国,已无退路。

    可以说,今天的本田并不缺车型、不缺门店,也不缺电池和平台,它缺的是对中国市场的真正理解和清醒判断。

    继续重复“油车思维”、用旧逻辑做新产品,只会让它错失最后的窗口期。

    汽车产业大洗牌仍在继续,能否突围,取决于本田是否敢于重启。而当别人的“未来”已经落地,它的“现在”仍在原地徘徊。

    风雨已至,绝境已现,本田中国还等什么?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