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车哑火,本田中国未能走出销量泥潭


    5月中国乘用车零售同比劲增13.3%,达到193.2万辆。


    遗憾的是,显著走强的中国车市并未给本田带来好消息。


    Honda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本田在中国终端汽车销量为55,108辆,同比下降16.75%;


    2025年前五个月累计销量为256,684辆,较去年同期的346,940辆大幅下降了26%。


    本田中国,依然深陷销量泥潭。


    一度被寄予厚望的两款电动新车——东风Honda S7与广汽Honda P7,在销量通报中只字未提,也表明其未能真正激起市场的水花。


    兄弟阋墙,价格体系崩盘


    本田中国今年电动化布局的核心动作,莫过于3月和4月分别由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推出的S7与P7。


    这两款车型出自相同平台,原本被视为“烨”品牌转型落地的标志性产品。然而,这场“兄弟同台”的演出却很快变调。


    S7一上市便以25.98万元的高价劝退消费者,仅40天后便紧急降价6万元,打破了本田电动车最快官降纪录。


    随后登场的广汽本田P7则直接跳过挣扎,以19.99万元起售的“骨折价”亮相,让东本S7成为尴尬的陪衬。这种同平台车型、严重价格错位的操作,不仅令用户困惑,也彻底击穿了品牌的价格体系。


    短期来看,本田中国原本希望借两款新车止跌回升,但结果却是两款车型在上市热度褪去后迅速陷入沉寂,既未提振整体销量,也未赢得用户信任。


    电动转型失序,品牌价值边缘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款新车在市场投放中彻底与“烨”品牌割裂。


    去年高调推出的“烨”品牌,本被视作本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全新起点,甚至请来刘烨代言、强调“电动+智能”的新理念,但在真正的产品上市环节却被官方彻底“消音”。


    官网不提、发布会不提,终端宣传也不提,“烨”仿佛从未存在。


    品牌构建半途而废、产品节奏错乱、定价策略混乱,本田在中国的电动化尝试几乎把所有“雷”都踩了一遍。


    全球收缩电动化投资,本田失去方向感?


    本田在中国市场的挣扎,与其全球战略转向不无关系。


    5月20日,本田正式宣布将其至2030年的电动汽车战略投资削减30%,从原计划的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


    本田认为,电动车的普及速度不及预期,盲目投入存在巨大风险。与此同时,其203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目标也从200万辆大幅下调至70~75万辆。


    这一系列“刹车式”调整,昭示着本田在全球电动化战略中的保守与焦虑。


    而这种战略性收缩,放在电动化转型竞争最激烈、发展最迅猛的中国市场,则显得不合时宜。


    燃油车不再护体,新产品难以破局


    如果说电动新车没能救场,那燃油车基盘也未能守住。


    一方面,奇瑞、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不断攻城略地,蚕食其燃油车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而大众、丰田等老对手也在快速调整电动产品体系。


    在自主品牌价格下探和技术升级的双重挤压下,本田传统的CR-V、思域(图片|配置|询价)、雅阁等明星车型,逐步失去了价格优势和技术吸引力。


    如今的本田中国,已处于燃油车退潮、电动车未起的双重夹击之下。


    对于一个曾在中国年销超150万辆、在合资阵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品牌来说,本田如今的窘境令人唏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