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质量垫底引发热议,社交平台上陆续出现"方向盘偏移""异响异常"等用户反馈,甚至有第三方测评机构指出其做工精细度低于行业平均水准。这场风波看似是产品问题,实则暴露了新势力造车的集体焦虑。

从手机跨界造车的小米,用三年时间完成SU7从立项到量产的速度奇迹,但狂奔的代价正在显现。供应链管理经验不足、生产节奏过快导致的品控失衡,几乎是所有新势力必经的泥潭。当消费者用40万元真金白银投票时,对瑕疵的容忍度远低于千元手机。

这场质量争议像面镜子,照见了新能源赛道的残酷真相:堆料堆参数容易,稳定可靠的制造体系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传统车企三十年积累的生产管理经验,不是科技公司靠智能化包装就能轻易跨越的鸿沟。小米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用户投诉,更是如何重构从研发到交付的全链路品控体系。
不过这场风波也带来意外收获——超过7万条用户反馈正在成为SU7的改进指南。雷军团队已宣布成立专项组核查问题,这种互联网式的用户共创或许正是新势力的突围方向。毕竟在智能汽车时代,发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直面问题的勇气。
你会继续观望SU7的改进,还是已经动摇了对新势力造车的信心?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想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