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热搜榜爆了!小米汽车一则深夜致歉声明,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Ultra动力争议#推上舆论风口。这场由车主集体抗议引发的“性能锁喉”风波,暴露出智能汽车时代用户权益与车企规则间的深层博弈。

雷军
争议核心:赛道成绩换马力,用户炸锅
5月7日,小米SU7Ultra推送1.7.0车机版本,新增“排位模式”解锁条件:车主需在指定赛道圈速达标,才能释放1548匹最大马力,否则动力被限制至900匹。此举引发用户强烈反弹:“我花高价买性能,凭什么被‘锁喉’?” 面对海量质疑,小米汽车连夜撤回更新并两度致歉,承认“功能设计欠妥”,承诺优化用户体验。
技术狂飙VS安全红线,雷军如何破局?
这不是小米SU7首次因性能争议道歉。此前,山东车主深夜超速事件已敲响警钟,雷军直播时坦言“对公共道路限速敬畏不足”。此次“赛道成绩解锁”看似鼓励安全驾驶,却因忽视用户实际需求翻车。业内分析,小米试图通过技术规则平衡性能与安全,但用户更在意“花钱买到的权利不被阉割”。
危机公关教科书:快、准、诚
从深夜发文到暂停推送,小米24小时内完成“认错-整改-承诺”三步走,被誉“车企公关范本”。雷军以“用户信任不可辜负”定调,既平息舆论,也为后续功能迭代留足空间。这场风波揭示智能汽车新命题:车企如何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主权间找到平衡点?
文末思考:小米的深夜致歉,是妥协还是进化?当“性能野兽”戴上规则镣铐,用户要的不仅是道歉,更是对“科技以人为本”的践行。智能汽车赛道,敬畏之心远比马力值更重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