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录中,有一支日军部队的名字频繁出现。这支队伍起初被编入"华中派遣军",后来又被划归"中国派遣军"麾下,它就是臭名昭著的日军第11军。
这支日军部队堪称中国战场上的精锐之师,由七个主力师团整合而成,总人数达到30万之众,是日本在中国关内地区最具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不少人都在纳闷,第十一军到底是什么来头?怎么会有三十万精兵强将?这支部队的规模为何如此庞大,而且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
这其实是国内翻译对日军编制的一种误解。所谓的第十一军,严格来讲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军或军团,而是一支专门针对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作战的野战部队。

【02】
抗日战争打响前,日本陆军的组织结构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他们采用的是独特的层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和小队,而不是常见的军、师、旅这样的编制方式。
日军的主要作战单位是师团,这是他们最大的常规编制。平时他们保持着大约17个常备师团的规模。这些常备师团不仅人数众多,装备也很齐全,每个师团通常都有超过2.7万名士兵,差不多达到了3万人的规模。
日军所谓的"师团"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军级单位。由于他们武器装备精良,通常我们需要动用好几个军的兵力,才能抵挡住他们一个正规师团的进攻。

随着战争全面打响,原有的17个主力师团远远不够用,日本陆军不得不紧急动员大批预备役和后备役士兵,迅速组建了超过一百个新的作战师团。
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会战初期,日军的指挥体系主要采用派遣军总司令部直接领导师团的模式。
武汉会战前后,日军因资源不足,难以组织大规模攻势,转而将战略调整为针对特定区域的有限进攻。

为了确保在关键地区取得突破,我们特意从主力部队中挑选了一些精兵强将,组建了这支专门负责重点进攻任务的军团。
虽然表面上称为军级单位,但日本军队的"军"实际上相当于集团军的规模。特别是他们最精锐的第11军,可以说是华中战区的王牌作战力量。
1938年年初,中国军队在徐州战役中取得了胜利。随后,日本军方为了向武汉发起进攻,专门组建了一支名为"华中派遣军"的部队。这支部队包括了从北方调来的第二军和第十一军两支主力部队。

当时日本军队的指挥体系按层级分为派遣军、军和师团三级。在武汉战役结束后,第二军撤回北方并撤销编制,这样一来华中地区就仅剩下第十一军驻守。
第十一军表面上看似只是一个普通军级单位,实际上却集中了华中地区最精锐的日军野战力量。它和华中派遣军之间的关系,就像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地方军区与主力野战部队之间的组织架构一样。

【03】
在武汉战役期间,日军第十一军的主要目标是攻占武汉。然而,经过这场激战后,日军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难以维持大规模攻势,战斗力开始明显下滑。
这些战区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军多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指挥,他们忠心耿耿、勇猛善战,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是当时中国军队的中坚力量。

十一军当前的战略重点很明确,就是集中力量打垮中央军,特别是黄埔系的核心部队。一旦达成这个目标,其他地方的军阀势力就会自动瓦解,不用再费力气去对付他们。
作为驻扎在重庆军核心区域的一支纯粹野战部队,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彻底歼灭黄埔系的核心军事力量。
冈村宁次作为第十一军的首任指挥官,他的战略理念直接塑造了这支部队的核心职能和战斗方式。
冈村宁次一直坚持的战略目标就是彻底打垮国民党中央军,特别是要铲除黄埔军校培养的那批年轻将领。他在给日本陆军最高指挥部的汇报里明确提到过这一点。
抗日力量的核心并不在于中国广大百姓,也不取决于高层领导的决心,甚至不依赖那支由各地部队组成的二百万抗日大军。真正关键的是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央嫡系部队,特别是那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年轻军官们的抗战意志。只要这支军队还在,想要快速通过谈判结束战争,那简直是异想天开。

为彻底击溃蒋介石麾下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核心的嫡系部队,冈村宁次率领的日本侵华军队倾巢而出,专门组建了第十一军这支作战部队。
自1938年武汉战役打响后,第十一军始终朝着既定目标挺进。这支部队先后投入了首次长沙战役、随枣战役、枣宜战役、豫南战役、上高战役、第二次长沙战役、第三次长沙战役、浙赣战役、鄂西战役、常德战役、长衡战役以及桂柳战役等多次重大战斗。
在抗日战争的中后期阶段,第十一军参与了华中地区的每一场重大战役。他们面对的对手都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王牌部队,包括第1、3、4、5、6战区,还有薛岳指挥的第9战区。

【04】
对付中央军的担子可不轻,日本总部特意给冈村宁次和11军配备了最精良的装备。
1938年,第十一军成立之初,其主力部队包括第6师团、第9师团、第101师团、第106师团,以及重炮(图片|配置|询价)第6旅团和TW旅团。
在侵华日军中,第6和第9师团堪称关内最精锐的部队。正是凭借这两支劲旅的战斗力,再加上第二军的协同作战,日军最终在武汉会战中取得了胜利。

武汉战役一结束,第二军就被解散,日军随即对第十一军进行了扩充,将其规模增至七个师团。
这批部队由第3、6、9、13、16、101、106七个师团组成,其中五个是精锐主力部队。此外,还配备了重型火炮、战机、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以及若干特种作战旅。
日本当时只有17个正规师团,这些部队分散在日本国内、中国华北、华南以及东北地区。
日本高层对第十一军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不仅为其配备了五个主力师团,还先后增派了独立混成第14旅团以及第33、第34师团作为补充力量。

在日军总部的全力支持下,第十一军的规模迅速扩张,巅峰时期兵力接近30万人,成为华中、华南一带最精锐的作战部队。
指挥这近三十万日军精锐部队的将领们,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对手。他们中有冈村宁次、服部和一郎、阿南惟畿、塚田攻和横山勇等知名人物。
说到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1938年的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万家岭战役中,日军第十一军的108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极其惨重。
1939年,冈村宁次带领第十一军对南昌和长沙发起进攻。在长沙的首次交锋中,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占到便宜。而在南昌的战斗中,日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服部和一郎,他在我军眼中是个特别讨喜的对手。原因很简单,在他掌舵第十一军期间,我们接连在枣宜和上高两场关键战役中击败了他们。
在枣宜会战中,日军损失了约1.1万兵力,随后的上高会战更是让他们折损了1.5万人。由于连续遭受重创,园部和一郎很快就被日本大本营召回了本土。

阿南惟畿接手后,成为了长沙战役的关键人物。然而,在薛岳的猛攻下,他两次在长沙遭遇惨败,最终只能被迫撤回本土。
接下来轮到横山勇登场,这家伙和冈村宁次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战争狂人。他在位期间,接连发动了好几场大规模战役。
当时国民党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加上日本军队的严密封锁,损失了大量兵力,这使得横山勇趁机捞到了不少好处。

【05】
横山勇卸任后,随着关内战局的变化,冈村宁次将第3和第13师团从第十一军抽调出去。这样一来,第十一军的实力大减,几乎成了一个空架子。
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失利,加上他们准备在本土进行最后决战,侵华日军的实力大不如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