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欧洲销量暴跌,马斯克能救吗?
四月的欧洲车市,特斯拉的“寒意”愈发明显。最新数据显示,瑞典、荷兰、丹麦等国的销量跌幅均超50%,瑞典市场更以81%的暴跌创下两年半新低。当“全球电动车王者”在欧洲连续四个月销量下滑,当Model Y改款交付延迟、老款车型被竞品挤压,人们不禁追问:马斯克的“回归”,真能扭转这场危机吗?
从“信仰之车”到“争议标签”:政治行为伤了用户心
“开着它不再有自豪感了。”美国加州车主泰·赫尔顿的话,道出了许多特斯拉用户的心声。这位曾差点复购特斯拉的汽车发烧友,因马斯克的一次争议性政治举动,决定提前还贷置换车辆。类似的故事正在全球上演——当马斯克的言行与特斯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品牌理念渐行渐远,部分消费者选择用脚投票。
欧洲市场尤为敏感。这里的环保主义氛围浓厚,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更高。彭博社报道提到,部分车主因反感马斯克的政治行为,选择转投其他品牌;更有甚者,为避免“被针对”,在车身上贴上特定车贴。这种“品牌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直接体现在销量数据中:2025年前两月,特斯拉欧洲销量同比暴跌45%,Model Y虽仍是冠军,销量却狂降53%。
内外夹击:中国品牌与传统车企的“双向挤压”
如果说用户信任流失是“内伤”,那么市场竞争加剧则是“外患”。欧洲电动车市场整体增长28%的背景下,特斯拉却逆市下滑37.2%,背后是两股力量的强势崛起。
一边是中国电动车品牌的“性价比突围”。从数据看,中国制造商正以更丰富的功能、更合理的定价抢占市场。例如比亚迪将高阶智驾系统下沉至7万元级市场,华为、小鹏通过技术创新将智驾成本压缩至特斯拉的1/3;反观特斯拉FSD需一次性支付6.4万元,使用成本明显偏高。这种“技术普惠”策略,让中国品牌在欧洲年轻家庭、城市通勤等细分市场更具吸引力。
另一边是传统车企的“电动化反击”。大众ID.4前两月销量同比暴增172%,紧追Model Y;梅赛德斯、宝马等品牌虽调整产品策略(如大众增加插混车型),但在核心电动市场的投入不减。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深谙本土需求:德国用户偏好大空间,法国用户重视设计感,传统车企通过本地化研发快速响应,而特斯拉的“全球统一车型”策略,在欧洲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补贴退坡与产品单一:多重压力下的“连锁反应”
欧洲多国取消或调整电动车补贴,成为压垮特斯拉的另一根稻草。德国、瑞典等主要市场的补贴缩水,直接抬高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数据显示,德国整体电动车注册量基本持平,但特斯拉销量暴跌32%;英国4月注册量也下降25%——这说明在政策红利消失后,特斯拉的价格优势已不再明显。
产品矩阵单一的问题,则让特斯拉“雪上加霜”。过度依赖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和Model Y,Cybertruck未能复制爆款神话,新车型推出节奏滞后(Model Y改款预计6月交付),导致消费者选择空间有限。相比之下,大众、比亚迪等品牌已形成“入门代步-家庭SUV-高端豪华”的完整产品线,覆盖不同价位段需求。
破局之路:从“马斯克个人IP”到“品牌价值重构”
面对困局,特斯拉并非毫无动作。近期在挪威、瑞典等国推出的贷款折扣、金融优惠,已初见成效;Model Y改款的预订热度也显示,核心产品力仍有竞争力。但要真正逆转局面,需要更深度的调整。
首先是修复品牌形象。用户“用脚投票”的本质,是品牌价值观与用户认知的割裂。马斯克若能减少争议性言行,将公众注意力重新拉回“可持续能源”的企业使命,或能缓解信任危机。其次是加速产品本地化。针对欧洲用户偏好(如更小的车身尺寸、更智能的本地化服务)推出定制车型,比“全球同款”更能打动市场。最后是强化技术普惠。降低智驾系统、充电服务等附加功能的使用门槛,让“科技平权”成为新的品牌标签。
从销量暴跌到战略调整,特斯拉在欧洲的挑战,本质上是一场“从明星企业到成熟品牌”的转型之战。当马斯克的个人光环逐渐淡化,当市场从“尝鲜”转向“务实”,特斯拉需要证明的,不仅是电动车的技术实力,更是与用户同频的价值选择。或许,这场危机恰恰是特斯拉“二次成长”的起点——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从不是靠单一爆款,而是靠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

特斯拉/欧洲销量/马斯克/电动汽车竞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