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九识无人车事故频发:技术漏洞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危机

    用户5248348399086头像用户5248348399086头像
    用户52483483990863天前


    短短24小时内,两起令人咋舌的无人车事故,将九识智能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4月8日,陕西咸阳街头,一辆无人配送车竟拖着倒地的电动车狂飙近10米;几乎同时,北京昌平,同品牌无人车撞车后不但没有停下,反而径直驶离现场。这接连发生的意外,瞬间点燃网络,登上热搜。人们不禁发问:这到底是技术缺陷的冰山一角,还是新兴行业野蛮生长的必然代价?

    一、事故频发:技术与规则的双重危机

    这两起事故中,九识无人车的表现可谓“漏洞百出”,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

    其一,传感器失灵问题突出。在拖行电动车的事故里,无人车竟然没有触发紧急制动,专家推测,其加速度传感器很可能存在识别盲区,这就好比给无人车蒙上了眼睛,让它无法及时感知危险。

    其二,系统逻辑存在严重缺陷。按照《北京市无人配送车管理办法》,车辆碰撞后应立即停车报警,但涉事的九识无人车却“逃离现场”,这不禁让人质疑,其应急机制是否形同虚设,是否只是写在纸上的空文?

    其三,越界运营现象明显。事故认定书显示,涉事车辆根本不在指定区域运行。九识智能为了抢占市场,盲目扩张,却忽视了合规风险,这种行为无疑是在“走钢丝”。

    值得注意的是,九识智能刚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业务已覆盖200城,累计配送3亿单。资本的热捧让它一路高歌猛进,但与此同时,安全隐患也在不断累积,行业“蒙眼狂奔”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二、技术“补课”:安全是迈向街头的必修课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L4级无人车面临着三大技术难题,每一个都像是横亘在前行道路上的“拦路虎”。

    复杂场景应对能力不足首当其冲。在现实交通中,电动车突然倒地、车辆从辅路并入主路等动态场景频繁出现,这对无人车算法的实时决策能力是巨大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事故。

    冗余设计缺失也是一大隐患。多数无人车仅配备单套传感器,一旦出现故障,车辆就可能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德国莱茵TUV建议采用双重安全冗余机制,比如传感器与摄像头交叉验证,为无人车的安全加上“双保险” 。

    测试覆盖不全同样不容忽视。国内首个通过ISO 22737低速无人车国际标准测试的白犀牛公司,需要完成行人避让、误响应等200余项场景测试,而九识至今尚未公开类似认证,这让人对其技术的可靠性充满担忧。

    三、监管“破局”:填补空白迫在眉睫

    事故频发的背后,是政策远远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残酷现实。

    无人车的身份定位十分尴尬。它被认定为“微型客车”,却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此前北京首例无人车全责事故就曾引发激烈的法律争议,无人车到底该如何界定,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标准的不统一也带来诸多麻烦。北京规定无人车限速15km/h,深圳却允许其在机动车道行驶,各地规则差异巨大,这让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也给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权责不清更是一大“顽疾”。测试员能否等同于驾驶员?车辆出了问题,主体该如何担责?现有法规存在诸多空白,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认定就成了“糊涂账”。

    全国政协委员王先进建议,将无人车纳入智能网联汽车管理体系,明确技术标准和责任归属,并开放五环内等高需求区域试点,为无人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四、企业自救:从“抢滩”到“筑堤”的转型

    面对舆论的巨大压力,九识智能必须采取行动,多管齐下,才能重建公众信任。

    在技术方面,要参照ISO 22737标准,强化场景测试,引入第三方认证,让技术经得起检验,用实力说话。

    运营上,要严格限定行驶区域,配备远程监控中心,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能够第一时间介入,将风险降到最低。

    保险兜底也至关重要。合肥的经验表明,高额保险可覆盖90%的追尾事故损失,但对于主动责任事故,还需要更高的赔付机制,为安全再添一份保障。

    无人配送车日均百万单的便捷背后,是技术与规则的激烈博弈。从九识的事故可以看出,行业必须尽快从“资本驱动”转向“安全驱动”。正如网友所说:“科技可以没有感情,但企业必须有责任。”只有当无人车真正学会“敬畏马路”,才能稳稳驶向未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