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底盘作为车辆性能的核心,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吉利与奇瑞作为国产车企中的两大代表,其底盘技术常被拿来比较。本文将从技术研发、实际表现及用户反馈等维度,客观分析两家的底盘实力。
一、技术研发:正向开发 vs 国际融合
吉利的底盘技术:沃尔沃赋能下的模块化突破
吉利早年通过逆向研发丰田RAV4等车型积累经验,但真正的技术飞跃始于收购沃尔沃后。借助沃尔沃的底盘调校经验,吉利开发了CMA、BMA等模块化平台,并在电动化领域推出SEA浩瀚架构。例如,星越L基于CMA架构打造,前麦弗逊+后多连杆悬架组合中大量采用铝合金材质,簧下质量降低15%,配合CCD可变阻尼悬架,兼顾操控与舒适。
此外,吉利在高端车型(如极氪001)中应用一体铸造空心工艺的H型控制臂,轻量化与强度兼备,底盘动态响应显著提升。
奇瑞的底盘技术:自主研发的“理工男”路线
奇瑞是国内少有的坚持正向开发底盘的车企,其T1X、M3X等平台完全自主研发。以M3X平台为例,采用麦弗逊前悬+多连杆后悬结构,虽看似常规,但通过大陆集团合作的主动悬架系统,实现了精准调校。
瑶光C-DM搭载的“飞鱼超感底盘”更是技术亮点,CDC电磁悬挂与液压隔振系统结合,号称“颠簸不洒水”,操控稳定性达到国际水准。奇瑞在材料应用上偏向高强度钢,虽牺牲部分轻量化,但耐用性突出,适合复杂路况。
二、性能对比:操控、舒适与轻量化的博弈
悬架结构与调校
吉利:偏向运动化调校,例如博瑞采用双叉臂前悬+多连杆后悬,横向刚性提升30%,转向精准度更高。
奇瑞:更注重平衡性,瑞虎8的悬架初段阻尼偏软以过滤细碎震动,后段阻尼增强以抑制侧倾,但部分用户反馈悬架偏硬。
轻量化与材料应用
吉利在铝合金等轻质材料上投入更多,例如星越L的转向节采用铝合金,底盘重量比同级奇瑞车型轻5%-8%,燃油经济性更优。而奇瑞则依赖高强度钢,虽增加重量,但抗扭刚度提升20%,更适合越野场景。
电动化布局
吉利SEA架构专为电动车设计,电池与底盘一体化技术降低重心,极氪001的麋鹿测试成绩达82km/h,展现电动底盘优势。奇瑞的M3X超混平台虽支持多动力形式,但电动化调校经验稍逊,目前仍以燃油车技术见长。
三、用户反馈:口碑分化背后的真实体验
吉利:舒适性争议与高端突破
早期车型(如博越(图片|配置|询价))因逆向丰田RAV4底盘被诟病“松散”,但CMA平台车型(星越L、领克系列)凭借沃尔沃技术背书,获得“底盘紧凑、滤震细腻”的评价。不过,部分用户认为吉利悬架调校偏硬,长途舒适性一般。
奇瑞:耐用性优势与调校局限
奇瑞车主普遍认可其底盘“扎实耐造”,瑞虎系列在非铺装路面表现稳定,但城市驾驶中细碎震动过滤不足。瑶光C-DM的CDC悬架虽提升舒适性,但成本较高,仅顶配车型搭载。
四、总结:需求决定选择,技术推动进步
吉利与奇瑞的底盘技术代表两种路线:
追求科技与操控:吉利依托国际资源,在模块化平台、轻量化及电动化领域领先,适合注重驾驶质感与品牌溢价的用户。
强调耐用与性价比:奇瑞凭借自主研发能力,底盘坚固可靠,适合看重实用性与复杂路况适应性的消费者。
客观来看,两者均未达到完美。吉利需优化舒适性,奇瑞则需提升轻量化与电动化技术。但不可否认,两家企业的竞争正推动国产底盘技术迈向更高水平。正如修理工所言:“底盘好坏,试过才知道”。未来,随着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入,这场“底盘之争”或将催生更多惊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