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接出口影响微弱,但“墨西哥中转”路径成本激增
中国对美直接出口汽车仅占出口总量的1.81%(2024年11.6万辆),且主要为特斯拉上海工厂返销美国的车型。因此,中国本土车企在售车型价格暂未受直接冲击。
但需警惕以下间接影响:
• 墨西哥中转出口成本上涨: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汽车45万辆,其中约18万辆在当地组装后销往美国。新关税政策下,墨西哥输美汽车关税从2.5%跃升至27.5%,导致中企在墨工厂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可能通过涨价或缩减产能应对。
• 关键零部件关税传导:美国对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加征25%关税,中国对美出口汽车零部件金额达101亿美元(2024年),部分依赖美国供应链的车企(如上汽通用)或面临零部件采购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国产车型定价。

2. 终端价格:豪华品牌或试探性涨价,新能源车影响分化
• 豪华燃油车:奔驰、宝马等品牌在华销售的进口车型(如GLE、X5)若涉及美国产零部件(如变速箱),成本可能增加,但受市场竞争限制,短期内或通过赠送保养等方式变相消化成本,而非直接提价。
• 新能源车:
◦ 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Y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关税对其在华售价无直接影响;但美国工厂出口欧洲的车型成本上升,可能影响全球产能分配,间接导致中国区交付周期延长。
◦ 比亚迪、蔚来:出口车型以东南亚、中东为主,美国关税政策对其在售车型价格暂无影响,但若未来拓展拉美市场需通过墨西哥建厂,可能推高新兴市场车型售价。
3. 产业链博弈:零部件企业加速“近岸化”布局
• 出口成本转嫁:道通科技、瑞可达等对美出口零部件的企业,已启动墨西哥建厂计划,短期内可能将5%-10%成本涨幅转移至车企,但长期通过本地化生产可对冲关税影响。
• 国产替代加速:美国对“中国制造”零部件的限制,倒逼车企增加对本土供应商的采购。例如,宁德时代电池、地平线芯片等国产核心部件占比提升,或降低对美依赖,稳定供应链成本。

4. 市场策略调整:车企“出海”重心转向非美市场
• 东南亚与拉美争夺战:中国车企加速在泰国、巴西建厂,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例如,奇瑞巴西工厂产能提升至15万辆/年,长城在泰国投产混动车型,目标将东南亚市场份额从12%提升至20%。
• 价格竞争加剧:为争夺新兴市场份额,车企可能推出区域特供版车型,例如降低配置或采用简化版智能驾驶系统,以维持价格竞争力。
5. 消费者影响:短期内购车成本稳定,长期或现“隐性涨价”
• 直接成本:2025年国产在售车型价格预计保持稳定,因车企可通过供应链优化和规模效应消化关税成本。
• 隐性成本:若全球供应链重构导致芯片、电池等关键部件供应紧张,2026年后部分车型可能面临3%-5%的涨价压力。
清风总结:
关税“蝴蝶效应”下的中国汽车突围
特朗普的25%汽车关税虽未直接冲击中国国内市场,但通过全球供应链传导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中国车企正面临成本压力与战略转型双重考验。短期内,消费者购车价格波动有限;长期看,车企需加速技术自主化与全球产能布局,方能在贸易壁垒中守住市场份额。正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言:“关税的‘回旋镖’终将伤及美国自身,而中国汽车已手握破局之钥。”
关注我,获取更多汽车信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