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的李志远怎么也没想到,开了三年带辅助驾驶的电动车,每年保费多交两千多,真出事的时候,保险公司翻出合同第27条:“驾驶员未及时接管车辆”。维修单上六万八的金额,全得自己掏。

这不是个例。北京保监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涉及智能驾驶的理赔纠纷同比激增217%,而拒赔率高达63%。那些原本为“科技感”买单的车主突然发现,车险合同里的每个字都在和自己较劲。
深圳特斯拉车主王卉的经历正在车主群里疯传。今年三月,她的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在开启车道保持时撞上隔离带,行车记录显示事发前系统曾发出两次警报。保险公司调取车载摄像头数据,发现撞击前3.2秒她的视线离开了路面。

“买这车就是图个轻松,现在倒好,开辅助驾驶比考驾照还紧张。”王卉拿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的复印件,第14条白纸黑字写着:L2级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这成了保险公司拒赔的尚方宝剑。
更棘手的是杭州张先生遇到的困局。他的蔚来ES8刹车失灵导致追尾,车企出具的数据报告显示系统正常,保险公司咬定是驾驶问题。想要第三方检测?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涉及智能系统的鉴定起步价五万,还得排队三个月。

隐形条款车险业务员不会告诉你,2025版合同新增了七项免责条款。雨天用自动泊车、给摄像头贴深色膜、甚至系统升级晚了一周,都可能成为拒赔理由。成都比亚迪车主刘伟就栽在“医保外用药险”上,省了三十块附加险,换进口钢板自费八万二。
保险公司现在有了新武器——车企提供的驾驶数据。某合资品牌内部培训材料流出,教理赔员重点查看三个数据:方向盘握力、视线偏离时长、系统预警响应速度。但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连车企工程师都私下承认存在10%的误差率。

破局之道,懂行的车主已经开始行动。北京车主陈明在事故后第一件事是对着行车记录仪喊:“我已接管车辆”,这份录音成了他成功索赔的关键。上海律所处理过37起类似案件的李律师建议,千万别急着签车企给的任何数据确认书。

买保险的门道也变了。第三者责任险保额低于三百万的,撞上新能源车可能不够赔;那个每年多花两百块的“智驾责任险”,关键时刻能覆盖系统缺陷的举证费用。更现实的是,某保险公司精算师透露,一年急刹车超150次的车主,续保时可能面临30%的涨幅。

“当初宣传的解放双手,现在变成甩锅指南。”某汽车论坛的这句吐槽,三天收获两万点赞。
点个关注,下期带你起底保险公司的定价黑箱。你遇过智能驾驶的理赔难题吗?留言区前二十名晒保单的车主,免费领取《2025车险避坑清单》。记住,踩坑不可怕,可怕的是年年踩同一个坑。
(注:具体理赔标准以保险合同及各地法规为准,本文案例取自公开报道及行业调研数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