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安全驾驶成焦点,小米推出智能评估工具
近日,小米汽车App悄然上线了一项名为“安全分Beta”的功能,专为SU7车主提供驾驶行为评估服务。这一功能的推出,正值小米汽车因高速事故引发公众对行车安全的广泛讨论之际。
通过整合驾驶数据,小米试图以技术手段帮助车主识别风险、改善习惯。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功能的设计逻辑、使用场景,以及车主如何利用它提升驾驶安全。
一、安全分Beta功能详解:五大维度量化驾驶风险
根据小米官方说明,安全分Beta通过模型算法对驾驶行为进行评分(0-100分),分数越低代表驾驶风险越高,具体评估维度包括以下五项:

1. 激进转向
◦ 人驾模式下,车速>10km/h时,若横向加速度>0.4g(相当于1秒内速度降低14.1km/h),则记录为激进转向,时长占比越高扣分越多。
2. 急减速
◦ 纵向减速度>0.3g(1秒内速度降低10.6km/h)的急刹车行为,同样按时长占比扣分。
3. 不系安全带
◦ 车速>5km/h时,主驾未系安全带的驾驶时长占比直接影响分数。
4. 前碰撞预警
◦ 车速>50km/h时,每千公里触发的前碰撞预警次数均值被纳入计算。
5. 分心与疲劳
◦ 系统监测到分心或疲劳提醒的次数均值,按千公里频率统计。
重要提示:智能驾驶模式(含退出后5秒内)的数据不计入评分,评估仅针对人工驾驶行为。
二、功能上线背景:安全争议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推动
1. 高速事故引发安全质疑
3月29日,一辆SU7标准版在高速碰撞后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中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仅提前1秒发出预警,车主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悲剧。此次事件暴露了辅助驾驶的局限性,也促使小米加速安全功能的优化。
2. 小米汽车交付量激增,用户教育成刚需
截至3月18日,小米汽车累计交付已超20万辆,2025年目标提升至35万台。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事故率成为关键。
3. 技术储备铺垫
小米近期获批“安全运营中心情报管理系统”软著权,并计划推出基于1000万Clips训练的智驾模型,安全分Beta或为后续安全生态的一部分。
三、车主如何利用安全分提升驾驶安全?
1. 定期查看驾驶报告
通过App内的“安全分专区”,车主可直观看到各项扣分项,针对性调整驾驶习惯。例如减少急刹、避免高速急转等。
2. 关注动态反馈机制
小米表示将提供“动态反馈与激励机制”,可能通过积分奖励、保险优惠等方式鼓励安全驾驶。
3. 乘客安全教育
事故中乘客因不熟悉机械应急拉手位置延误逃生,车主需主动告知车内人员应急装置使用方法。
四、争议与挑战:功能局限性何在?
1. 数据覆盖范围有限
安全分仅统计人工驾驶数据,但部分车主可能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导致实际风险未被完全评估。
2. 标准版车型安全配置差异
SU7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智驾芯片算力仅为Pro/Max版的1/6,安全分的评估是否需结合车型差异?小米尚未明确说明。
3. 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
驾驶行为数据的收集与使用边界需进一步公开,避免引发隐私担忧。
五、行业视角:智能驾驶时代的“安全信用体系”雏形
小米的安全分系统与特斯拉的“安全评分”功能类似,均试图通过数据量化驾驶行为。未来,此类评分或与车险定价、售后服务深度绑定,形成“安全信用体系”。对车主而言,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既是保障自身安全,也可能获得实际利益。
结语:技术赋能安全,但方向盘仍在人手中
安全分Beta的推出,标志着小米从硬件安全向行为安全的延伸。然而,技术终是辅助工具,驾驶者的安全意识才是核心。

正如事故中遇难者家属的警示:“不能盲目相信智驾,自己开才放心。” 车主需以安全分为镜,时刻警惕风险,方能在智能时代驾驭安全。
(本文综合自小米官方公告及多家媒体报道,更多细节可查看原文链接)
今日头条作者提示:点击关注,获取小米汽车安全分功能后续动态及深度测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