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 SU7 高速碰撞起火致 3 人死亡,暴露了智能电动车的三大安全隐患

    电动车指北头像电动车指北头像
    电动车指北04-01

    3 月 29 日晚,据媒体报道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起火燃烧,造成车内 3 人不幸身亡。

    4 月 1 日,小米也正式回应了这次事故,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高速领航状态,速度 116km/h,但因为修路有路障,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发出提醒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但还是撞到了,碰撞时的速度达到 97km/h。

    从小米汽车的回应来看,似乎「和车的关系不大」,碰撞前智驾已经退出改为人驾,但结合事故后的多方信息源来看,这起事故暴露了当今标榜安全的智能电动车的三大安全隐患

    隐患一:车企热衷宣传智驾,但责任还是在司机身上

    最近两年,电动车最大的卖点就是智驾了,各种各样的名词术语层出不穷,路线从高精地图、BEV 鸟瞰图、端到端大模型、VLM 视觉模型再到今年大热的世界模型,传感器也是动辄 30 多个,激光雷达也是十几万的车都开始有了,芯片算力也是至少 100 TOPS 起。

    但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这些全部都还是 L2 的范畴,必须是人机共驾,并且责任是在驾驶员身上

    更关键的是车企为了宣传自家智驾的领先(也是为了卖车),往往在发布会和一些合作的内容上倾向于过度宣传,比如宣传「XX 公里 0 接管」、「智驾比人驾更安全」、「智驾可以解放人的双手和大脑」……

    这些夸张的宣传再加上网上的各种小视频叠加在一起,很可能给很多车主一些错觉:智驾比我开得还好,我可以稍微分下心。

    尤其是在高速和快速路上,高速和快速路的 NOA 目前普遍认为比较成熟了,但小米的这次事故还是给大家提了个醒,目前智驾无法替代人,开车还是得认真开。

    另外小米 SU7 标准版是没有激光雷达的,对于夜间的环境来说,就像人的双眼一样,视觉摄像头的能力肯定是不如白天的。

    隐患二:高速碰撞电池安全性仍存疑

    这次事故的第二大隐患就是在高速碰撞以后,车辆迅速起火而且很大,这里当然不一定是因为电池而起火的,但从事故后的车身残骸来看,电池确实起火了,而且我们知道只要是锂电池开始起火,短时间基本是没法扑灭的。

    这里小米 SU7 标准版用的是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早在几年前,比亚迪就在宣传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针刺实验了,用针扎电芯,磷酸铁锂的没事,隔壁三元的却起火了。

    因此很多人就开始觉得「买车买磷酸铁锂电池就不用担心电池安全性了」,但现在的碰撞试验一般最高速度只有 64km/h,而碰撞能量是和速度平方成正比的,即便你的碰撞安全是五星,但也不能保证在这种状况下电池也能不起火。

    隐患三:碰撞后打不开车门,不只是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

    最后从这次事件的多方描述来看,有人说事故发生后不久有人尝试营救但因为一直没法打开车门,导致车内的人无法被救出来,确实令人十分痛心。

    而发生事故后车门打不开在智能电动车上也不是一次两次,尤其是现在很多电动车上用的还是隐藏式门把手,碰撞后不一定能弹出来。

    小米 SU7 这次采用的是半隐藏式的门把手,但最终也没及时打开,这还和车内门把手的结构有关。

    现在很多电动车车内开门是「感应式」的,很传统燃油车机械式的差别很大。虽然也有应急的机械把手,但位置很刁钻也不好操作,哪怕是车主都不一定知道在哪或者怎么用。

    比如上图是某款新能源车,正常开门式这种轻按钮触碰式的,发生事故不一定还管用。关键这个应急的机械机关在车门左下方,假如有人要从外面救援的话,首先不知道会在这里有个机械的开关,另外即便知道手没那么长也很难伸进去。

    写在最后

    据笔者观察,至少有三家新能源车企业的口号是「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其他车企在发布会上也会在安全性上大谈特谈,但这次小米 SU7 的事故至少暴露了目前智能电动车的三大安全隐患,包括智驾、电池、门把手设计方面,希望通过这次事故能给车企带来一些反思,大家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而不是宣传的怎么样。

    最后作为消费者和司机,也首先要多学习下基础的汽车知识,看看车主手册,了解自己的爱车的情况,尤其是应急的机械门把手的位置,另外切不可过度相信智驾,目前大家仍然是 L2 的框架,自己才是安全驾驶的第一负责人。

    .万次阅读
    74评论
    18赞同
    收藏
    分享
    74评论
    1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