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当“理工男”遇上“价格战”:小鹏G6/G9的生存实录‌

    jorien头像jorien头像
    jorien04-01

    引子:一场事先张扬的“技术反击”‌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一个魔幻现象:一边是“价格战”打得车企集体肉疼,一边是“智能化”成为发布会高频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这一年反复强调:“我们要做技术普惠者。”这句话背后,是新款G6和G9两款车被押注的野心。

    但现实世界没有理想国。当“800V高压平台”“XNGP全场景智驾”这些技术术语撞上“比亚迪降价3万”“特斯拉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甩卖”的市场现实,这场“技术反击战”究竟打成什么样?我们走访了4座城市、12家门店、30位车主,试图还原真相。

    第一章 展厅里的“冰与火”‌

    北京某商圈体验店:下午3点,G6展车周围挤满年轻人‌

    “充电5分钟能跑300公里?这数字没注水吧?”一位穿卫衣的男生盯着G6的充电参数表,手指在手机计算器上快速敲打。销售顾问小王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每天至少要解释20遍800V高压平台原理,有人听得眼睛发亮,也有人直接甩一句‘还不如比亚迪耐撞’。”

    数据对比成了销售杀手锏。小王打开iPad,列出一张表格:

    车型 价格(万) 续航(CLTC) 充电速度(10%-80%) 智驾系统

    小鹏G6 20.99起 580-755km 15分钟 XNGP全场景

    特斯拉Model Y 26.39起 554-688km 30分钟 基础Autopilot

    比亚迪宋PLUS EV 18.68起 520-605km 40分钟 无高阶智驾

    “同样的钱,您能买到比特斯拉更快的充电、比比亚迪更强的智驾。”这句话让不少年轻人当场下单。但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犹豫了:“这些技术我搞不懂,就想知道后排能不能装下儿童座椅。”

    广州老城区门店:G9展车旁门可罗雀‌

    与G6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G9展车旁的销售老张正在刷手机。“上周只卖了1台,还是老客户置换。”他苦笑着指了指对面商场外墙的理想汽车广告:“人家写的是‘移动的家’,我们还在讲‘全域800V’,老百姓谁在乎这个?”

    一位来看车的中年人给G9判了“死刑”:“30万的车,后排居然没有独立空调?隔壁问界M7还有华为手机联动功能。”老张试图挽回:“我们充电快啊!”对方摇头:“我家有充电桩,一周充一次够了,要那么快干嘛?”

    第二章 车主群里的“人间真实”‌

    G6车主:技术粉的狂欢与打脸‌

    在“小鹏G6全国交流群”里,每天跳出500+条消息。几个典型发言:

    上海程序员李先生‌(580长续航MAX版):“XNGP在高架桥下突然退出,差点追尾!但自动泊车确实牛,我家机械车位能一把进。”

    成都网约车司机王师傅‌(755超长续航版):“这车充电是真快,午休吃碗面就充满。但乘客老抱怨后排顶头,接机场单容易被差评。”

    深圳科技博主@电动阿志‌:“拍视频吹了一波5C超充,结果粉丝问‘为啥不买便宜5万的深蓝S7?’我竟无言以对。”

    一个隐藏矛盾浮出水面:技术参数碾压≠用户体验好。有车主制作对比图自嘲:

    小鹏G6的日常:

    充电时:15分钟战神(朋友圈晒充电速度截图)

    用车时:塑料内饰劝退丈母娘(偷偷买座椅套)

    G9车主:从“信仰充值”到“维权先锋”‌

    某个不愿透露姓名的2022款G9车主群,群公告写着:“每周三集体投诉日”。他们的愤怒来自两个数字:

    -18万‌:去年35万落地的车,如今二手车估价17万

    +4项减配‌:新款价格降4万,却增加座椅通风、电吸门

    一位浙江车主在群里晒出改装账单:“自己加装香氛系统+方向盘加热花了8600,小鹏这是逼车主当汽修工?”更戏剧性的是,某维权群主最近悄悄提了新款G9:“老款车机卡顿,新款确实流畅……但这话我不敢在群里说。”

    第三章 修理厂里的“技术真相”‌

    北京某第三方维修点:拆解G6的意外发现‌

    维修师傅老赵指着G6的底盘说:“这车用料是真下本。”他展示了几处细节:

    电池包防护‌:铝合金外壳+陶瓷防火涂层,比比亚迪的钢制外壳轻20%

    电路布局‌:高压线束全部隐藏式走线,降低磕碰风险

    但说到维修成本,他摇头:“一体式压铸车身听着高级,可一旦撞了,换整个后底板要4万多。Model Y修起来更贵,但人家有品牌溢价啊!”

    深圳电池回收企业:G9的“隐性危机”‌

    一位从业者透露:“小鹏的78度电池包标称570km续航,实际拆解发现电芯密度比宁德时代低5%。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成本妥协。”更严峻的是,早期G9的98度电池包因设计特殊,回收处理成本比普通电池高30%。“技术先进有时候是双刃剑。”他说。

    第四章 价格战下的“技术困局”‌

    技术派的尴尬:参数赢了,场景输了‌

    小鹏汽车工程师在匿名论坛吐苦水:“公司内部知道XNGP在窄路会车时逻辑保守,但算法优化需要时间。用户却觉得‘华为ADS都能过,你们是不是技术不行?’”

    另一个例子是800V超充。尽管小鹏宣称“充电5分钟续航300km”,但实际调查发现:

    约70%用户日常使用家用慢充桩

    超充站多集中在市区,高速服务区覆盖率不足30%

    一位G6车主吐槽:“为了体验超充,我专门开车去商圈,结果充电省下的时间全花在找停车位上。”

    成本与体验的“不可能三角”‌

    小鹏某供应商透露的BOM(物料清单)成本显示:

    部件 G6成本占比 同级竞品平均占比

    三电系统 38% 32%

    智能驾驶硬件 12% 8%

    内饰及舒适配置 18% 25%

    这解释了为何G6内饰被诟病“廉价”——钱都花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第五章 生死局的破局猜想‌

    用户需求分层:别再“既要又要”‌

    从调研数据看,小鹏潜在用户可被分为两类:

    技术尝鲜族‌(25-35岁):愿为XNGP多花3万,但要求内饰至少达到深蓝S7水平

    务实家用派‌(30-45岁):可以不要激光雷达,但必须配备座椅通风/加热

    一位产品经理建议:“学学手机行业,出个‘智驾Pro版’和‘长续航Max版’,别逼用户为不需要的技术买单。”

    渠道的隐秘战场‌

    在三四线城市,小鹏的店面常与哪吒、零跑相邻。某河南销售坦言:“客户进店第一句往往是‘这车充满电能跑多少?’,而不是‘有没有城市NOA’。”他们自发制作了“方言版话术”:“咱这车充电快得跟加汽油似的,回老家不用担心找不到充电桩!”(尽管实际超充站并未覆盖该县城)

    供应链的“断腕求生”‌

    有消息称小鹏正在谈判改用比亚迪刀片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低5%,但成本降20%,还能蹭上‘安全’的标签。”内部人士担忧:“这和当初‘技术领先’的口号背道而驰,但不降价就得死。”

    终章 当潮水退去时‌

    走访结束时,我们在一家充电站看到这样一幕:

    左边车位‌:小鹏G6车主边充电边测试XNGP,兴奋地拍摄方向盘自动转动的视频

    右边车位‌:比亚迪汉EV车主刷着抖音,对旁边说:“整这些花里胡哨的,不如省下钱多买两平米房。”

    这或许就是当前智能电动车市场的缩影。小鹏G6/G9像两个“技术传教士”,在价格战的洪流中试图证明“智能化值得买单”。但现实的耳光来得又快又狠:2023年12月,G6销量跌至5200台,G9勉强守住2000台关口。

    何小鹏在最新内部信中写道:“我们要在长跑中活下来。”这句话的潜台词或许是——先别管姿势是否优雅,能留在赛道上就是胜利。毕竟,当特斯拉开始卖20万以内的Model 2,当小米汽车带着“人车家生态”入场,这场战争的残酷程度,可能远超所有人想象。

    (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