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车主在高速上放开方向盘享受“自动辅助驾驶”时,小鹏P7正用激光雷达扫描着200米外的障碍物。中国自动驾驶市场每年以48%的速度扩张,但真正影响我们购车决策的,始终是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车上装的激光雷达值不值3万块?电脑里的算法到底能不能保命?

今年上半年发生的17起自动驾驶事故中,有12起车辆搭载了激光雷达。这个数据让很多人困惑:不是说硬件越强越安全吗?一位百度工程师私下透露,他们测试发现,某些场景下纯视觉算法的反应速度反而比激光雷达快0.3秒。这0.3秒在80公里时速下,意味着6.6米的刹车距离。

激光雷达的拥护者喜欢用参数说话。目前市面主流产品的探测距离普遍超过200米,禾赛科技最新产品在雨雾天气的识别率能达到92%,比三年前提升近一倍。但这些精密部件也让整车成本居高不下,蔚来ET7车主李敏算过账:“车价里至少有5万元花在传感器上,但实际使用中根本感觉不到区别。”
算法派则押注在数据积累。特斯拉每天能收集1600万公里的真实路况,这个数字是Waymo的800倍。不过前华为智能驾驶负责人李明军指出关键问题:“特斯拉在深圳城中村的表现,可能还不如搭载激光雷达的极狐阿尔法S。”今年三月,某机构对比测试显示,在突然横穿电动车的极端场景中,激光雷达方案的成功避让率比纯视觉方案高出28%。

成本始终是绕不开的门槛。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全部配齐的方案,要比纯视觉方案贵4-7万元。但卖二手车的王师傅发现,带激光雷达的车型保值率反而低5%,“很多买家觉得这些电子设备容易过时”。主机厂正在寻找平衡点,比如理想L9(图片|配置|询价)只在前挡风玻璃顶部装单颗雷达,把成本压缩到1.2万元以内。

真正改变战局的可能不是技术本身。去年修订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分级标准》新增了重要条款:L3级以上车型必须配置冗余传感器。这意味着激光雷达从加分项变成了必选项。不过法规也留了个口子——允许采用“等效安全”的替代方案,这给算法突破留下了空间。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30万元以上车型中,84%选择搭载激光雷达;20万以下区间,97%的车型采用纯视觉方案。汽车博主陈浩做了个实验:把两台同价位不同方案的电动车蒙住车标让粉丝试驾,62%的人没分清硬件差异,但知道价格差后,78%的人改口说“还是贵的好”。

这场较量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做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开始研发算法,搞软件的地平线反而投资了传感器企业。华为ADS2.0系统给出的答案是“硬件可裁剪”:基础版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阶版再叠加激光雷达。这种模式让问界M7的自动驾驶套装选装率从18%提升到41%。
未来的胜负手可能藏在细节里。特斯拉最新招聘信息显示,他们正在寻找熟悉激光雷达的工程师;而百度Apollo悄悄删除了“纯视觉方案”的技术文档。或许就像手机摄像头大战的结局那样,没有人会拒绝“既要又要”的消费心理——毕竟在安全这件事上,成年人从来不做选择。

(麦肯锡2023自动驾驶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愿为自动驾驶多支付8.5万元,但要求系统误报率低于0.01次/千公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