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州陈先生一家驾驶小鹏X9(图片|配置|询价)出行时,5岁儿子的左手食指被后排娱乐屏的伸缩支架生生夹断,手指顶端当场脱落,血肉模糊。医生诊断为“手指创伤性完全离断”,并称未来可能无法完全恢复。这起事故不仅刺痛了家长的心,更暴露了智能汽车安全设计的致命盲区。


❤️事件核心:防夹功能缺失成“元凶”
小鹏X9的后排折叠娱乐屏并非触控操作,需通过遥控或开关控制,但支架在收放时毫无防夹功能。家长描述,屏幕支架“像剪刀一样锋利”,夹住手指后未自动回弹,导致惨剧发生。更令人心惊的是,厂商回应称“正常情况下触碰不到该位置”,建议车主开启儿童锁防范风险,但对设计缺陷仅表示“会反馈评估优化”。
独到观点:智能≠安全,车企不能“甩锅”家长
1. 设计逻辑反人性:娱乐屏本为提升体验,却因机械结构粗糙变成“凶器”。车企追求科技感时,是否忽略了儿童好奇天性?防夹功能在电动车窗、自动门已成标配,为何高价车型反成例外?
2. 责任界定模糊:厂商强调“儿童需刻意触碰才有风险”,实则是将安全责任转嫁给家长。若产品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仅靠“儿童锁”无异于亡羊补牢。
3. 行业警示:新能源车热衷堆砌“冰箱彩电大沙发”,但安全设计却停留在“能用就行”。此次事件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智能化的底线是生命安全!
❤️家长自救指南
- 紧急处理:若遇夹伤,立即冷敷止血并就医,切勿自行复位(参考电梯夹伤处理法)。
- 日常防范:启用车内儿童锁,教育孩子远离机械活动部件,新能源车主尤其需警惕隐藏式把手、电动座椅等“隐形杀手”。
一句话总结:
科技不该以鲜血为代价!当车企用“未来感”吸引家庭用户时,请先确保孩子的手指不会被“未来”吞噬。你认为车企该为这类事故负全责吗?评论区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