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电动车行业吹牛乱象丛生

    品世态头像品世态头像
    品世态03-22

      充电五分钟跑路两千里?车企的牛皮快撑爆地球了

      老王蹲在小区充电桩前抽第三根烟,手机屏幕还亮着昨晚刷到的某新势力发布会直播切片。画面里西装革履的CEO拍着胸脯保证:“咱们这车充十分钟能跑八百公里,碾压加油站!”充电桩上跳动的数字却显示他这台两年前买的电动车,在寒冬腊月里实际续航打了五折。

      短视频平台最近突然冒出大量“秒天秒地”的车评人。有个顶着绿头发的主播对着镜头嘶吼:“家人们看好了!这车原地起跳三米高,车门能挡AK47!”评论区瞬间刷过几千条“666”,点开主页发现全是三无小号。隔壁张婶当真了,非让儿子把开了十年的卡罗拉(图片|配置|询价)换成能“防弹”的电动车,气得女婿差点掀了年夜饭桌子。

      行业里流传着个黑色笑话:现在做电动车的要是不会吹牛,都不好意思跟投资人打招呼。某品牌上月刚宣布“充电八分钟续航一千二”,这周就有友商海报打上“充电五分钟畅行两千公里”,营销部连夜把PPT里的阿拉伯数字调大两号。真实情况是这些数据要在实验室恒温箱里,用特制充电桩才能实现,跟老百姓日常用车的关系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牛肉和实际调料包。

      车展变成了大型魔幻现实主义秀场。去年广州展台上有车企搬来恐龙模型,宣称新车搭载“侏罗纪能量回收系统”;今年北京展区惊现太空舱,销售顾问信誓旦旦说年底要量产“月球车同款悬挂”。最绝的是某展台搞了个巨型鱼缸,真把电动车泡在水里通电展示,结果第二天全城汽修店都接到泡水车维修订单。

      二手贩子老李头最近收车收到手软。“您看这仪表盘显示满电能跑620公里,实际开空调听歌跑高速,撑死400就得找充电桩。”他叼着烟给看车的小年轻泼冷水,“知道为啥前任车主急出手不?人家买的时候销售说这车能自动躲避罚单,结果上月刚吃了三张超速。”说着从抽屉里摸出十几本不同品牌的说明书,每本扉页都印着“地表最强”“重新定义出行”之类的烫金大字。

      行业内部流传着份神秘的“吹牛指南”:续航不够就加“实验室工况”前缀,电池起火就说“极端情况概率低于陨石撞击”,自动驾驶出事就甩锅给“用户未及时接管”。某新势力高管私下吐槽:“现在开发布会比造车压力还大,技术部门每月要凑够三个震惊体标题。”

      最魔幻的是某三线城市搞的购车补贴活动,宣传页上赫然写着“买车送长生不老药”。后来被举报了才改回“送五年保养”,但那个月销量确实冲进了全省前三。黄牛们连夜开发出新业务:五百块帮车企刷“24小时订单破万”的假数据,附带赠送某宝同款“万人疯抢”弹幕生成器。

      这种集体癔症般的狂欢背后,是比电动车续航更焦虑的资本游戏。某新势力财报显示营销费用是研发投入的三倍,发布会灯光特效预算能养活三个电池实验室。投资人饭局上流行着新暗号:“吹出银河系,估值翻十倍”,“参数不够,故事来凑”。

      那些真信了宣传的老百姓正在遭遇现实暴击。刘叔上个月刚提的“续航无敌”新车,春节返乡在高速上表演了三次“电动爹”趴窝。他现在随身带着马扎和扑克牌,“每次充电两小时,斗地主都能从新手打到钻石段位。”更惨的是买过某品牌“永不起火”电池的车主,亲眼看着爱车在地库冒烟后,维权群里突然多出两百个顶着美女头像的“冷静劝导员”。

      当整个行业陷入“吹牛 - 融资 - 接着吹”的死亡循环,那些老老实实做技术的反而成了异类。有工程师在匿名论坛吐槽:“我们实验室刚突破电池密度瓶颈,市场部转头就敢吹续航翻倍。现在开会都不敢说实话,怕破坏公司‘颠覆性创新’的人设。”

      某地消费者协会数据触目惊心:新能源车投诉量同比暴涨300%,七成集中在虚假宣传。最经典的案例是某车主相信了“智能驾驶媲美老司机”的广告,开着辅助驾驶系统去追尾,交警定责时企业咬死“用户手册第378页有免责条款”。

      这场荒唐的吹牛大赛里,韭菜长得比充电桩还快。看着满大街贴着“重新定义”“颠覆行业”标语的电动车,修车铺王师傅说得实在:“当年燃油车最多虚标个马力,现在电动车能把三轮车吹成宇宙飞船。要我说啊,先把冬天开暖风不尿崩的技术搞明白,再扯什么星辰大海吧。”

      电动车行业这种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的乱象若持续下去,最终会对行业和消费者产生怎样不可挽回的后果?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