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目睽睽下,比亚迪笑里“藏刀”,没有炫出遥遥领先的“刀片II”。
3月17日,比亚迪其实是把长刀电池升级成了“短刀电池”,官方却将不敢提“短刀”二字,换了个马甲命名为“闪充电池”。
为什么这样说呢?
数据不会骗人,这款比加油还快的电池,细看只是将960mm的长刀电池变为约450mm左右的短刀电池,美其名曰去做闪充。

据发布会介绍,比亚迪通过对电池材料体系的改善,将电芯内阻降低了50%。再加上短刀电池的叠片工艺,以及侧出极柱的设计,电芯产热也降低了50%。
博主看完这些介绍这不是吉利短刀电池1年前的技术吗?

怎么又被比亚迪玩出“智驾平权”那套摘别人果子的味道,PPT闪充技术高大上落地也只是在27万-36万元的汉L和唐L上。此前,这套短刀闪充电池早已落地在仰望U9(图片|配置|询价)上,却从未听到大肆宣传。
这是要割买比亚迪高端人士的韭菜。
有时在想,比亚迪“跟随吉利做短刀电池”,又不敢全系装车,遮遮掩掩的态度不免让人觉得他缺乏技术底气……
首先一旦高调发布第二代刀片电池,就意味着要同步给出上车的时间节点和车型。现有库存只能以降价避免积压,同时“刀片二代”车型则顺势维持或拉高一定的价格空间,也能应对“反内卷”的监管压力。
其次从高端车型开始低调装车,随着产能的扩大和“刀片一代”的库存消耗,逐步走入中低端车型,也不排除可能只作为中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但是从用户角度来看:快速的切换升级会导致“背刺老车主”,“挤牙膏”式升级则熬死等等党。
唉,技术鱼池“捞大鱼”,被比亚迪的营销玩得炉火纯青,更说明其在技术与产品迭代上隐藏着微妙的平衡术。
不敢承认用了短刀的真正原因是啥?
从技术来论,对于电池市场的领航者而言,刀片二代电池只是一种竞争性的技术路径,谈不上颠覆性的创新。
早在去年6月27日,吉利发布“神盾短刀”磷酸铁锂电池,单体能量密度192Wh/kg,拥有3500圈循环寿命,17分钟从10%充至80%。7月4日,蜂巢发布第二代磷酸铁锂短刀电池,能量密度188Wh/kg,3500次循环寿命,5C超充。

甚至国轩高科早在去年就公布了2024年量产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90Wh/kg的磷酸锰铁锂电池计划,同样可以做到续航1000km。
在一系列的正面硬刚之下,比亚迪的闪充电池均未提及能量密度、续航、低温参数,为避免尴尬发布时还配的是广受诟病的“双枪”方案。

既然用了短刀,何不大方承认?
恐怕还是自己短刀的底气还不足,也不想替吉利这些友商免费做宣传,毕竟吉利已经将短刀的名头打响多时。
而且相比比亚迪只能装车高端产品,吉利短刀电池已经搭载在银河E5这种15万元左右的普惠车型上,仅用不到半年就装车10余万台。

吉利在400V平台有神盾电池,在800V平台有金砖电池,让更广大的用户用上高安全、高性能的短刀电池,说是“短刀平权”并不夸张。
10C闪充的刀片二代成本明显比长刀高,比亚迪要想也做到“短刀平权”还要走产能爬坡、降本很长一段路。而吉利提前布局,已有全球最高的短刀动力电池产能,产业链还向长城蜂巢等友商开放,一起做大短刀生态链。
技术创新是每个企业的致胜法宝,但是为了超越而超越的技术自嗨要不得。

“新瓶装旧酒”的障眼法,只会迷惑更多不明真相群众,一旦让用户揭开“皇帝新衣”恐怕只会让客户越来越避之。不知道你认可不认这种观点,欢迎大家留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