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智选车阵营中,享界与问界这对“兄弟品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境遇——问界2023年销量突破12万辆,M7单月交付量超2万;而享界首款车型S9上市半年累计销量不足5000辆。同为华为技术加持,差距为何如此悬殊?背后暗藏三重关键逻辑。
一、定价策略:金字塔顶端的孤独 VS 腰部市场的狂欢
享界:高举高打的“冒险棋”
享界S9(图片|配置|询价)定价45.8-58.8万元,直接杀入BBA(奔驰、宝马、奥迪)腹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5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总规模仅8.2万辆,且被蔚来ET7(占比32%)、宝马iX(25%)等瓜分。华为虽以智能驾驶技术为卖点,但豪华品牌溢价尚未建立,消费者更倾向“花50万买标”而非“为技术买单”。
问界:精准卡位“黄金赛道”
问界M5/M7定价25-35万元,恰好覆盖中国新能源车最大消费区间(占比42%)。凭借鸿蒙座舱、ADS 2.0等技术,以“BBA燃油车价格买华为智能车”的错位竞争,切中家庭用户升级需求。2023年该价位段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67%,问界吃透市场红利。

二、渠道布局:独立门店的冷清 VS 万家灯火的渗透
享界:高端形象的“双刃剑”
享界坚持独立展厅模式,全国门店仅67家,集中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高租金、低密度导致单店月均客流不足200人,成交转化率仅1.5%。某北京经销商透露:“来看S9的客户常问‘这车和问界有什么区别’,但听完价格后转头离开。”
问界:华为生态的“核爆效应”
问界接入华为全国1200家旗舰店及体验店,触达华为手机用户池(中国市场份额16%)。数据显示,进店消费者中,43%因购买手机时被问界展车吸引,17%直接通过华为商城下单。这种“科技产品连带销售”模式,让问界2023年门店客流量同比激增3倍。
三、技术落地:超前概念的尴尬 VS 实用主义的胜利
享界:技术过剩的“空中楼阁”
享界S9主打L4级自动驾驶预埋硬件、5G车联网等超前配置,但实际使用中受法规限制(国内仅开放L3试点),核心功能无法激活。第三方测评显示,用户对“花50万买期货技术”的抱怨率达38%。
问界:场景化技术的“精准打击”
问界M7聚焦家庭用户痛点:零重力座椅、超级快充(10分钟补能200km)、智能儿童模式等实用功能,击中二胎家庭、长途出行等高频场景。2023年用户调研中,61%车主因“带娃神器”标签选择M7,印证“刚需技术”的杀伤力。
破局关键:享界需要一场“下沉革命”
若要扭转颓势,享界亟需三大变革:
1. 价格锚点重塑:推出30-40万元的中大型SUV,复用华为技术但降低硬件冗余;
2. 渠道借势华为:在二线城市华为店内设置享界专区,利用现有流量反哺;
3. 技术变现加速:联合地方政府申请L4测试牌照,将上海、深圳等门店变为“体验式技术展厅”。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探索印证了一个真理:技术优势必须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问界的成功在于“用科技解决大众痛点”,而享界的困境则暴露了高端市场对品牌积淀的严苛要求。未来,唯有将“黑科技”转化为“暖体验”,才能真正打破豪华车市场百年铁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