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以“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豪华媲美BBA”的宣言高调上市。标准版52.99万元、纽北限量版81.49万元的定价,搭配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1.98秒破百的狂暴性能,瞬间引爆市场。2小时订单破万的热销盛况,印证了这款车不仅是小米造车的里程碑,更可能是中国性能车市场的一场革命。

一、定价策略:以“错位竞争”撕开市场缺口
小米SU7 Ultra的定价堪称“精准打击”。横向对比,其标准版价格仅为保时捷Taycan Turbo GT的三分之一,却实现了更优的加速性能(1.98秒 vs 2.2秒);纵向看,相比预售价直降28.5万元的操作,既制造了价格惊喜,又拉低了高性能车的准入门槛。

这种策略背后的逻辑,是小米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既要满足极客群体对赛道性能的追求,又要覆盖家庭用户对科技配置的期待。例如,座椅通风/按摩功能与碳纤维桶椅的结合,打破了性能车“硬核但反人性”的固有形象。而首销期赠送价值9万元的碳纤维套件、终身智驾使用权等权益,则进一步强化了性价比优势。

二、性能解析:用“技术堆料”重构性能标准
三电机系统是SU7 Ultra的核心竞争力。前轴V6s电机+后轴双V8s电机的组合,综合输出1548马力,配合宁德时代麒麟Ⅱ电池的1330kW峰值放电功率,在赛道模式下可连续高强度输出而不衰减。实测中,其以2分09秒的成绩登顶上海国际赛道,甚至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细节的打磨:
散热系统:每分钟270万焦耳的散热能力,保障纽北连续飞行圈测试的稳定性;
制动性能:430mm碳陶制动盘+前六后四活塞卡钳,实现30.8米百公里刹停距离;
底盘调校:闭式双腔空气悬架与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的配合,兼顾赛道操控与街道舒适性。
这些创新并非单纯堆砌参数,而是通过“赛道验证-街道优化”的双向路径,解决电动车性能衰减的痛点。

三、设计哲学: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豪华定义
SU7 Ultra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小米式的“用户共创”思维:
外观:5种撞色方案中,闪电黄、鹦鹉绿等大胆配色突破传统豪车保守风格,21处碳纤维部件(总面积5.5㎡)既减重13kg,又形成视觉辨识度;
内饰:Alcantara面料与碳纤维的混搭,配合可外放的V8引擎声浪模拟系统,满足年轻用户对仪式感的追求;
交互:16.1英寸中控屏+五屏联动设计,将手机生态无缝接入车载系统,实现“人-车-家”场景闭环。
这种设计语言本质上是对传统豪车“阶级符号”的解构,转而用科技平权理念吸引Z世代消费者。

四、智能驾驶:数据积累与场景落地的双重突破
SU7 Ultra搭载的Xiaomi HAD系统,已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覆盖()。其核心竞争力在于:
算力储备:双Orin芯片+11.45 EFLOP算力,支撑复杂路况决策();
数据优势:1000万Clips场景库积累,优化窄路会车、无保护左转等长尾问题();
安全冗余:新增的“误踩油门抑制”功能,通过环境感知与AEB联动,降低新手操作风险。
从实际体验看,系统在红绿灯路口对周边车辆的识别精度、变道时机的选择,已接近人类驾驶员水平。但需注意的是,城市领航功能尚未全量开放,真实表现仍需验证。

五、市场冲击与隐忧:新王者的“登基之路”
SU7 Ultra的上市,直接冲击了三个市场:
1. 传统性能车市场:以保时捷、AMG为代表的燃油性能车,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
2. 高端电动车市场:极氪001 FR等国产竞品需重新调整定价策略();
3. 跨界用户市场:52.99万元的价格,吸引了原本考虑BBA中高端车型的家庭用户()。
但潜在挑战同样明显:
产能瓶颈:2小时破万的订单量对供应链提出考验,碳纤维部件、高功率电机的量产能力存疑;
品牌溢价:部分消费者对“手机厂商造车”仍存偏见,需通过长期质量验证建立信任;
生态闭环:尽管“人车家”概念吸引米粉群体,但如何转化非小米手机用户仍是难题。

结语:一场重新定义规则的竞赛
小米SU7 Ultra的颠覆性,不仅在于技术参数,更在于其揭示了汽车产业的变革方向:性能门槛被电动技术拉平,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维度,用户需求从“身份象征”转向“体验至上”。正如保时捷官方对小米赛道成绩的回应:“致敬挑战者”(),这场竞赛没有输家,唯有不断创新者才能引领时代。

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Ultra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选择:用中型豪华轿车的预算,获得超跑级性能与科技旗舰的体验。但能否将热度转化为口碑,还需看交付后的质量稳定性与售后服务体系。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