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华野”)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正式成立。
这支部队由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是我党在华东地区军事力量的核心,也是最具战斗力的战略集团之一。
成立之初华野共辖9个主力纵队,总兵力约27.5万人,其部队构成却是我军所有部队中最复杂的。
因为华野不仅是两支野战军合并,更是反应了八路军与新四军两大系统的融合,这在我军中也是很罕见的。
那么这9个纵队中,有几个纵队八路军,几个纵队是新四军呢?

02
华野的复杂割据主要源于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
八路军115师主力(即八路军山东军区主力)北上东北,而新四军则大规模入鲁填补八路军离开后的空白。
罗荣桓率115师主力及山东军区6万余人挺进东北后,剩余部队(鲁中、鲁南、胶东、渤海军区)成为山东野战军基础,后改编为华野第3、8、9、10纵队。

新四军则分为了两批,第一批是1945年秋陈毅率苏浙军区主力渡江北撤,叶飞、陶勇等部陆续进入山东,与当地留守八路军混编。
第二批则是1947年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战役后北撤进入山东,正式和山东野战军混合。
在两次混合中原山东八路军基本保持了后来华野第3、8、9、10三个纵队的兵力,而原新四军在山东则形成第1、2、4、6、7纵队的骨架。
也就是说九个纵队中,新四军5个,八路军4个。

03
首先说八路军三个纵队,分别是3、8、9、10纵队。
第3纵队原为山东军区8师,后改为山东野战军8师,是陈老总在山东野战军时期的王牌部队,曾参与津浦路阻击战、泗县战斗、两淮保卫战、宿北战役等,
鲁南战役后,山东野战军8师与滨海军区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首任司令员何以祥将军。

第8纵队前身是八路军鲁中军区第4师、第9师,曾·参与莱芜战役全歼李仙洲集团。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8纵与第9纵队协同切断整编74师退路,司令员王建安(后授上将)以“稳守反击”战术著称
第9纵队前身则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第5师、第6师,以“攻坚老虎”闻名,司令员为山东军区著名战将许世友。
济南战役中第9纵队率先突破内城,许世友(司令员)喊出“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口号,创下8天攻克重镇纪录。

第10纵队前身是八路军渤海军区第7师,擅长阻击战和阵地战,司令员宋时轮。所谓排炮(图片|配置|询价)不动必是10纵。
在山东军区主力北上后其实八路军在山东的主力已经不多了,只能依靠各二级军区的部队逐渐混编成为了这四个纵队。
其中纵队的司令,王建安、许世友、宋时轮也成为了后来华东野战军赫赫有名的三位战将。

04
我们再说新四军构成的5个纵队。
第1纵队是标准的新四军血脉,来源于新四军第1纵队主力,司令员叶飞,最早可以追溯到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
最开始叶飞以新四军江南部分部队加上苏中教导旅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准备率部加入东北作战的。
但因为在鲁南集结的时候情况有变,于是叶飞所部只能就地编入山东野战军,但是论血脉是纯粹的新四军血脉。

第2纵队是由新四军2师以及彭雪枫的4师改编而来,首任司令为罗炳辉将军,后来在解放战争初期就病逝了成为一大遗憾,接任司令员的为罗炳辉将军。
第4纵队前身是粟裕新四军1师下辖的3旅改编而,陶勇(司令员)以“拼命三郎”作风闻名。战例:孟良崮战役主攻张灵甫部,以手榴弹雨压制敌军火力。

第6纵队前身是新四军第2旅,王必成(司令员)获“王老虎”称号。战例:莱芜战役中单日歼敌5万,创华野单日歼敌纪录。
7纵由新四军第7师与八路军淮南军区和鲁中军区混编而成,最早的基干是新四军7师,刚开始是隶属于山野(山野7师),后来加入了淮南军区和鲁中军区的部队(改编为7纵21师)。
因为山东军区主力北上的原因,整体来说新四军在新的华野里面比重都要多一点,无论是番号还是人数都比八路军更多。

05
那么新四军和八路军在华野中谁的表现更好呢?实事求是地说双方的表现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擅长的战术不同而已。
新四军的几个纵队继承了早期新四军运动战的特点,尤其是苏中野战军所部完美继承了“七战七捷”的机动传统。
在苏中、鲁南地区新四军的几个纵队在粟裕的指挥下以“大踏步进退”调动敌军,充分发挥了运动战的特点,打得很灵活。

山东八路军原所属虽然没有新四军那么灵活,但是却是攻坚战和阵地战的典型。
整个华野的攻坚就属3纵和8纵、10纵最强,许世友的10纵有攻坚老虎称号,3纵和8纵则有攻坚洛阳和开封的经典战例。
宋时轮的10纵则是华野第一的阻击纵队,是粟裕长期以来阻援的第一首选,所谓排炮不动必是10纵。
从山东一路打到江浙,可以说山东诸纵队的表现丝毫不比新四军纵队逊色。

06
其实在我军历史上华东野战军都是一个融合的典范。
一方面指挥层陈毅、粟裕等(新四军)与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八路军)的合作,体现“山头”整合智慧。
另一方面将第3、7纵队中新四军与八路军混编,通过“诉苦运动”消除地域隔阂,形成统一认同,也消除了双方的隔阂。
可以说华东野战军的成立和逐渐消磨隔阂为后来解放军的全军整编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这其实也是我军击败国民党的一大关键。
国民党从北伐时期开始形成的所谓四大集团,一直到1949年败退台湾时蒋介石其实一直都没有解决军队中的山头问题,嫡系和杂牌的隔阂问题。
这也导致了国民党友军有难转进如风的作战风格,可以说国民党的失败派系问题起码要占据五成以上的原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