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和华为智驾谁更强?谁将是未来的王者?

    兜兜不怕逗头像兜兜不怕逗头像
    兜兜不怕逗02-17

    最近,比亚迪和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隔空互怼”彻底引爆车圈。一边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喊出“智驾应该人人可享”,把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的海鸥车型;另一边是华为余承东呛声“智能驾驶不能凑合能用”,强调安全性和技术深度才是核心。两大巨头针锋相对,背后不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汽车话语权的争夺战。


    比亚迪的杀手锏很简单——“全民智驾”。过去智驾是高端车的专属标签,但比亚迪直接把天神之眼系统装到了全系车型,连7万块的海鸥都能用上高速领航和自动泊车。这一招直接让行业炸锅,毕竟特斯拉FSD选装费要6.4万,华为高阶智驾包也要3万,而比亚迪直接“买车送智驾”。


    比亚迪敢这么干,靠的是三大底气:

    1. 规模碾压:比亚迪新能源车年销量超400万辆,路上跑的每4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海量数据喂给AI,算法迭代速度远超对手。

    2. 成本屠夫:自研芯片、垂直整合供应链,把智驾硬件成本压到行业1/20。比如入门级智驾方案用低算力芯片+5毫米波雷达,成本低到对手无法跟进。

    3. 用户心智占领:当10万级车主都用上智驾,市场会默认“智驾就该是标配”。华为想靠技术溢价赚钱,难度直线上升。


    余承东为何急了眼?

    因为华为的命脉就是“技术高端化”。华为不造车,但靠着乾崑智驾ADS 3.0系统,在问界、智界等合作车型上赚得盆满钵满。一套高阶智驾包卖3万,利润率高达13%。比亚迪的“白菜价”智驾,直接动摇了华为的商业模式。


    华为的反击也很犀利:

    1. 技术降维打击:华为智驾能在无地图的复杂城市道路自动穿行,比亚迪目前只能覆盖高速和快速路。余承东比喻:“华为是5G上网,比亚迪只是能打电话”。

    2. 百万豪车背书:华为联合江淮推出的尊界S800(图片|配置|询价),售价百万却敢玩“水花消失术”“玻璃坑无颠簸”的黑科技,用极致体验证明“贵有贵的道理”。

    3. 安全牌:华为反复强调“安全是智驾底线”,暗指比亚迪为降本牺牲可靠性。毕竟比亚迪入门级智驾缺少激光雷达,极端场景应对能力存疑。


    这场较量没有绝对输赢,而是两条路线的分道扬镳:

    比亚迪路线:“让10亿人先用上智驾”。用规模摊薄成本,用数据训练AI,最终让智驾像当年的ABS防抱死系统一样普及。适合追求性价比的家用车主。

    华为路线:“重新定义豪华车”。用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超级算力堆出“老司机级”体验,吸引愿意为技术溢价买单的高端用户。


    行业影响已现:

    新势力车企最尴尬。小鹏、蔚来曾以智驾为卖点,如今比亚迪让10万级车也有同类功能,逼得它们只能往更高端突围。

    传统车企被迫站队。北汽、奇瑞等选择抱紧华为,而吉利、长城可能效仿比亚迪自研降本。


    这场竞争让智驾加速普及,但也埋下隐患:

    安全风险:比亚迪的入门智驾缺少激光雷达,雨雪天或强光下可能“翻车”。一旦发生事故,对比亚迪品牌将是毁灭性打击。

    技术内卷:华为死磕高端,比亚迪狂卷低价,中间地带的车企可能因成本压力偷工减料,最终损害行业创新。


    比亚迪和华为的较量,本质是“制造业巨头”与“科技公司”的路线碰撞。比亚迪靠规模改写规则,华为靠技术定义未来。短期看,比亚迪的“普惠打法”更符合大众市场;长期看,华为的“技术深度”可能笑到最后。但汽车行业的终局,或许既不需要“独裁者”,也不需要“价格屠夫”,而是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既要开得爽,又要买得起”。这场大战,才刚刚开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