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拆解日产的危机与转机
当全球车市因价格战硝烟弥漫时,日产汽车交出了一份堪称“灾难级”的财报:第一季度净利润暴跌94%至86亿日元(约合5900万美元),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家曾与丰田、本田齐名的日系巨头,宣布将全球裁员1万人,并关闭多国生产线。作为曾经的电动车先驱,日产为何跌入谷底?这场“万人裁员”又能为其赢得多少转型时间?

一、利润“雪崩”背后:被时代抛下的技术贵族
日产本季度的业绩可以用“全线溃败”形容:全球销量下滑11.4%,核心市场美国、欧洲分别暴跌15%和18%。尽管中国市场勉强增长5%,但低价走量的策略让利润率持续承压。财报中反复提及的“芯片短缺”“电池成本飙升”更像是表面借口——真正致命的是日产在电动化赛道上的战略失误。
2010年,日产Leaf以“全球首款量产纯电车”的光环横空出世,累计销量超64万辆。但此后十余年,日产在电动车领域几乎“躺平”,仅靠Leaf修修补补,而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海豚等竞品已迭代数代。2022年,日产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仅3%,同期特斯拉为18%,比亚迪达24%。“技术日产”的标签,正在被“保守派”取代。
更危险的是其成本结构:因长期依赖“油改电”平台(如轩逸·纯电),日产单车电池成本比专用纯电平台车型高出约15%。当特斯拉通过一体化压铸将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成本降低40%,比亚迪凭垂直整合掌控全产业链时,日产却因采购体系分散,在锂电池价格暴涨中首当其冲。

二、万人裁员真相:不是收缩,而是豪赌未来
“这将是日产史上最激进的改革。”CEO内田诚在发布会上的表态,揭开了裁员计划的深层逻辑:
**砍掉冗余产能**:关闭印尼、印度工厂,退出Datsun品牌低价车市场,聚焦中美欧三大核心战场;
**向燃油车开刀**:淘汰20%燃油车型,欧洲多款SUV、MPV产线永久关停;
**押注电动化**:未来5年70%研发预算投向纯电与智能驾驶,2030年推27款电动车。
值得玩味的是,日产并未选择“全面收缩”,而是将资源集中到中美两大电动化高地:
**美国市场**:斥资5亿美元改造密西西比工厂,2026年投产两款基于固态电池的纯电SUV;
**中国市场**:与东风合资的“启辰”品牌全面电动化,联合本土电池巨头远景动力建设年产30GWh工厂。
这场裁员本质上是“用燃油车的血肉,喂养电动化的新躯干”。

三、生死时速:日产还剩多少时间窗口?
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日产的最大危机不是利润下滑,而是失去“技术信仰”。
**固态电池赌局**:尽管宣称2028年量产成本降低30%的固态电池,但丰田、宁德时代已在该领域投入超200亿美元,日产能否后来居上存疑;
**联盟内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股权重构谈判陷入僵局,直接影响三方共享的CMF-EV纯电平台推进速度;
**用户心智争夺**:在特斯拉以FSD(完全自动驾驶)定义智能汽车、比亚迪以DM-i重塑混动格局的当下,日产仍未找到差异化标签。
摩根士丹利预测,若2025年前日产电动车销量占比未达40%,其全球份额或跌破3%。而现实是,今年上半年该数字仅为5.7%。
四、启示录: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困境
日产的困境绝非个例——三菱利润腰斩、本田被迫与索尼结盟造车、马自达市值蒸发40%,折射出日系车企的集体焦虑。背后是两重时代逻辑的碾压:
1. **电动化不仅是动力革命,更是成本体系的重构**
特斯拉与比亚迪证明,唯有掌控电池、芯片、软件的全产业链,才能抵御原材料波动。而日产等传统车企的供应链仍被博世、电装等Tier1巨头“卡脖子”。
2. **智能汽车赛道已从“硬件竞赛”转向“生态战争”**
当中国车企将“车内KTV”“城市NOA”变为标配,日产的车机系统仍被用户吐槽“像10年前的诺基亚”。

结语:要么颠覆,要么消失
“日产必须重新成为挑战者。”内田诚的呐喊背后,是传统汽车工业最后的悲壮。这场万人裁员或许能为其赢得2-3年喘息期,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丰田押注氢能源、大众All in纯电、中国车企卷向“油电同价”时,日产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生存法则”?
(本文数据来源:日产财报、MarkLines、彭博新能源财经)
**【关注我,深度追踪汽车产业变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