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奥迪官方正式宣布放弃此前推行的“燃油车奇数、电动车偶数”命名规则,回归传统命名方式。这一决策不仅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中的深层矛盾,更揭示了品牌革新与用户认知之间的微妙博弈。

### **改名初衷:电动化战略的符号化尝试**
2023年,奥迪提出以数字奇偶区分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全新命名体系。根据原计划,燃油车型(如A4、A6)换代后将更名为奇数序列(A5、A7),而偶数则用于纯电车型(如A4 e-tron、A6 e-tron)。时任奥迪技术负责人奥利弗·霍夫曼表示,此举旨在通过命名规则“直观区分动力类型”,为电动化转型铺路。然而,这一看似逻辑清晰的策略,却在落地后遭遇了市场的强烈反弹。
### **混乱与矛盾:用户与经销商的集体困惑**
新命名规则推出后,奥迪全球用户体验实验室数据显示,经销商咨询量激增42%,23%的消费者直言“看不懂车型关系”。以中国市场为例,原燃油版A4L更名为A5L后,与既有轿跑车型A5产生命名冲突,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两者的定位差异。更棘手的是,奥迪A6L(图片|配置|询价)作为中国市场的“销量王牌”,其名称承载着深厚的品牌价值与用户情感,若强行改为A7L,恐动摇其市场地位。最终,国产A6L成为全球唯一未改名的特例,但也因此破坏了奥迪全球命名的统一性。
此外,已投入宣传的新车型陷入尴尬境地。例如,一汽奥迪为更名后的A5L投入大量资源,并在2024年广州车展高调亮相,如今却面临“未上市即撤回”的窘境。奥迪表示,已上市的车型名称将维持不变,但尚未交付的车型可能需重新调整策略。

### **转型不及预期:电动化困局加速战略回调**
命名争议的背后,是奥迪电动化进程的迟滞。2024年,奥迪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8%,仅16.4万辆,远低于宝马的42.7万辆。与此同时,其燃油车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国市场,A6L全年销量达17.7万辆,远超同级竞品。新任CEO格诺特·多尔纳坦言,此前过度押注纯电战略导致市场失衡,需重新平衡燃油与电动车的资源分配。
### **回归传统:以“尺寸优先”重构产品逻辑**
根据最新方案,奥迪将恢复以字母(A/Q区分轿车与SUV)和数字(1-8代表车型尺寸)为核心的命名体系,动力类型通过后缀标识(如TFSI、e-tron)。例如,燃油版A6为“A6 TFSI”,纯电版则为“A6 e-tron”。销售负责人马尔科·舒伯特强调,这一调整“更符合用户直觉”,能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车型定位。
### **行业启示:激进创新需以用户认知为锚点**
奥迪的“战略回调”并非孤例。宝马的“i”系列与奔驰的“EQ”阵营同样面临市场接受度挑战。大众集团CEO奥博穆指出:“变革速度若超越用户认知迭代,激进创新或将适得其反。” 此次事件亦暴露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共性难题:如何在技术革新与品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 **未来挑战:重塑信任与资源再配置**
奥迪需为此次改名风波付出多重代价:前期宣传资源浪费、经销商培训成本增加,以及用户信任度的修复。此外,其电动化目标仍需持续推进,例如基于PPE平台的新车型(如Q6L e-tron)即将上市,而与中国合作伙伴华为的智能驾驶合作也被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结语**
奥迪的改名计划从高调启航到黯然终止,映射出汽车行业转型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当“颠覆传统”遭遇“认知惯性”,品牌或许更需以用户为镜,在变革中寻找稳健的进化路径。正如德国媒体评价:“这不是末日启示录的终章,而是进化论的新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