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23中国汽车市场事件盘点(上)

    汽车之友头像汽车之友头像
    汽车之友2023-12-28

    又到一年岁末时,中国汽车在2023年经历了众多历史性的事件,无论是正向的,有争议的,还是负面的,都说明整个市场在积极寻求变化,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在这辞旧迎新的节点,像往年一样,梳理了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10个重要事件,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不平凡的一年。

    01

    销量增长,喜忧参半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迈入年产销量3000万辆的殿堂,这个数字是疫情之后对于中国汽车最好的强心针,因为销量是一个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指标,说明了市场的活力和未来发展的动力。截止到11月份,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同比增长10.8%,达到了2693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了36.7%。照此速度,到年底突破3000万辆是大概率事件。

    在喜人销量的背后,并不是皆大欢喜的场景,据统计,截止到11月底,中国市场汽车品牌只有3家有望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一家是已经提前完成目标的理想,一家是稳步增长的吉利,还有一家是新能源市场的绝对老大比亚迪。其余厂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爽约的可能,相比于去年,今年销量的两级分化现象更加明显,强者恒强,出局的也不少。

    02

    转战海外市场,释放多余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提升,国内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的厂家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2023年1-11月份,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441.2万辆,同比增长58.4%。预计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有望在480万辆,我国将会在今年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实力的彰显。

    2023年的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参展的数量是往届的2倍,有近50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参展,占据了总参展企业数量的7.4%。比亚迪、阿维塔、小鹏、零跑、MG、高合、极氪等整车厂家也都纷纷下场,加入了打进海外市场的战役中。除了整车品牌,以宁德时代为首的零部件企业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禾赛科技、地平线、精进电动等几十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也来势汹汹。

    03

    新势力洗牌加剧,传统车企知难而退

    当初在新势力发展的初期,中国汽车市场涌现了不下50家的新势力品牌,个个都来势汹汹,信心满满。几年过去了,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真正活下来的不超过2位数,2023年,残酷的市场环境促使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品牌彻底躺平。恒驰汽车、爱驰汽车、威马汽车、天际汽车、自游家相继退市,新势力进入规模发展的轨道,那些靠风投续命的品牌早晚会定格在某个时刻,不仅是整车企业,越来越多的头部技术公司也面临着因经营压力不得不转型或者缩减开支。2023年,以自动驾驶为首的科技公司正在通过卖身和转型度过寒冬,资本市场的泡沫破裂,带来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梦醒时刻。

    除此之外,一些合资品牌由于经营不善,也已经或者即将放弃中国市场。2023年10月,三菱汽车正式决定退出中国的整车市场,这个进入中国市场近30年的日本品牌终究抵挡不住新势力的来势汹汹,黯然离场。与此同时,讴歌、英菲尼迪、DS等一些二线豪华品牌也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中国市场不再是遍地黄金的宝藏,最后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是了解市场,尊重市场的品牌。

    04

    反向技术输出,是利是弊

    2023年8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收购后者大约4.99%的股权,双方将联合为中国市场开发大众品牌电动汽车。几年前比亚迪与丰田在电池技术领域开始深度合作,2022年,搭载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驱动电机的一汽丰田bZ3(图片|配置|询价)上市。特斯拉也推出了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组的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去年上市的奔驰Smart精灵是基于吉利的浩瀚SEA架构打造。近期,吉利又向雷诺输出了混合动力汽车架构与混合动力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看到了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技术突破,开始寻求与中国伙伴的合作。

    从用市场换技术到现在的用技术赢得合作上的平等与尊重,中国的汽车工业到今天才真正有了挺直腰杆的资本。但是,这种反向输出不同于之前外资与国内企业的技术引进,而是一种更加平等甚至需要一定妥协的合作,中国品牌卧薪尝胆十余年,积累起来的技术,在这种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并不是最得利的那个,能否借此机会将产品打入到对方市场,能否在技术路线上形成属于中国的标准和话语权才是技术真正转化的价值。

    05

    价格战贯穿始终,重点市场刀光剑影

    由于这个市场涌入了太多的品牌,需要通过销量提升品牌价值,铸就防火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价,价格战从2023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底,3月份,存在感不强的东风标致雪铁龙宣布降价。在湖北市场最高直降9万,此后在上半年的销售淡季,市场上居然有超50个汽车品牌,上百款车型参与降价。短期降价确实提振了消费,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价格面前,配置、动力、驾驶乐趣、安全性都不重要了,中国人爱捡漏,怕吃亏的心理体现的淋漓尽致。

    下半年,在20万元级新能源市场上完成了价格接力,智己、飞凡、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都等不及降价的过程,而是新车一上市就把价格下探到难以拒绝的区间,800V高压,700公里以上续航,智能座舱,空气弹簧,能上的装备都配上,原来买个基本型的价格现在基本上可以提个满配的回家。从长远看,价格是企业扩大规模的最直接手段,进一步压缩成本,抢夺市场,加速优胜劣汰的洗牌,将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常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