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电动车的“智障”之处,终于被解决了!

    橙子新观点头像橙子新观点头像
    橙子新观点2023-11-29

    今年的广州车展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除了理想MEGA和小鹏X9的MPV大战外,华为的鸿蒙智行展台和极越展台同样备受瞩目。整个展区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共有来自全球的1132辆汽车参展。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了超过41%的比例,共有469辆参展。

    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除了价格之外,智能黑科技是它们可以竞争的重要领域。智能黑科技主要体现在以车机系统为代表的智能座舱和以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为代表的智能/自动驾驶技术。需要解释一下的是,车机系统指的是以娱乐和网联功能为主的车联网,而智能驾驶则属于座舱域和驾驶域的一部分。

    在车展上,几乎所有新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都在宣传自家的车机系统体验流畅无阻。大中控屏、副驾驶屏甚至后排屏幕都展示出炫目的App和影音体验,成为车企销售的一个卖点。

    即使是北汽集团经典的BJ40城市猎人版,也采用了与电动车相同的车机系统,充满了智能感和科技感。这是一款越野油车,但车机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终端的进化而发生的。当人们习惯了触摸屏的人机交互方式后,以显示屏为主的车机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车机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尽管付出了相对高的成本,但硬件配置却落后于手机,导致使用体验卡顿,使其变得像智障一样毫无用处。不过,随着手机系统和车机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高算力芯片的应用,车机开始变得更加流畅。大模型的植入应用使得车机更加朝着无屏语音交互的方向发展。

    在2001年和2002年左右,车机被称为车联网。那时候,满大街都是桑塔纳、富康和夏利等车型。老车主们可能还记得,深圳赛格生产的2G T-Box盒子插在驾驶员膝盖附近的OBD接口上,这就是最初的车联网设备。2G时代的T-Box是“Telematics BOX”的缩写,它提供网络接入功能,可以进行定位,并有一个蓝色按钮可以拨打电话,还具备基本的安防功能。

    T-Box,全称Telematics BOX,也被称为车载无线终端或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Telematics Control Unit, TCU),是车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功能模块,包括集成的GPS、外部通信接口、电子处理单元、微控制器、移动通信单元和存储器等。这种设备在2G时代主要以外接形式存在,比如深圳赛格生产的2G T-Box盒子,插在驾驶员膝盖附近的OBD接口上,提供网络接入功能,实现定位,拨打电话以及基本的安防功能。

    随着3G技术的出现,车联网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丰田凯美瑞和通用凯迪拉克CTS成为率先推出内嵌式车联网的车型,他们在车上内嵌了一个SIM卡以便上网联网。这是最早的车联网生态。大约在2009年,中国乘用车也开始出现内嵌式车机联网,标志着进入了早期的车机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T-Box是一个基于Android、Linux操作系统的带通讯功能的盒子,通常包含一张中国联通和移动的SIM卡,配套硬件还有GPS天线,4G天线等。因此,车机要实现联网,必须要有T-Box设备。

    2007年1月9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划下帷幕。时任苹果公司CEO的史蒂夫·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正式发布了第一代iPhone。这不仅仅是一款手机的发布,更是一个全新智能时代的开启。

    这款设备采用了iOS操作系统,集成了电话、音乐、视频、网络和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3.5英寸的多点触控屏幕,彻底颠覆了过去以物理按键为特征的功能机设计理念。从此,触屏交互成为了移动设备的新标准,引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6月29日在美国正式上市。由于刚推出即引发抢购热潮,部分媒体甚至赞誉其为“上帝手机”。这一创新产品不仅改变了手机行业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几乎同一时间,一位名叫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电动汽车公司创始人也在积极推动他的首款电动超级跑车Roadster实现量产。

    这两款创新产品的发布,不仅改变了各自行业的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iPhone的出现,使得触屏交互成为了移动设备的新标准,而特斯拉Roadster的推出,则标志着电动汽车时代的来临。这两款产品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力量,为未来的科技进步铺平了道路。

    然而,特斯拉在初期的Roadster量产交付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马斯克开始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了SUV、紧凑型轿车等其他车型。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特斯拉推出了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这款车逐渐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

    随着Model 3的成功,特斯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领电动汽车的发展潮流。许多消费者被特斯拉的技术和设计所吸引,其中就包括首批购买Model 3的车主赵昭。他表示,当时就觉得特斯拉的车机非常酷炫且运行流畅。

    如今,特斯拉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而这一切,都源于马斯克对创新和技术的热情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在汽车内饰设计上的创新确实颠覆了传统。特别是Model 3,其内饰设计极为简洁,只有一个方向盘和一块15英寸的中控触屏。这种设计方式实际上是将仪表盘、导航、多媒体、充电、气候控制以及辅助驾驶等功能全部整合进了中控屏。

    这种设计理念的出现,不仅仅是特斯拉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马斯克对于用户需求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的结果。他的设计思路顺应了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的千禧一代对于人机交互习惯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简洁、直观且高效的交互方式,而这正是特斯拉汽车所提供的。

    此外,Model Y也在内饰设计上延续了Model 3的风格,例如取消传统转向拨杆和怀挡式换挡,改为通过屏幕来完成换挡。后排还新增了8英寸触摸屏,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娱乐体验。同时,Model Y还在车门内饰板上采用了一体式硬塑料密封板设计,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自2015年以来,汽车座舱的智能化进程明显加快。大尺寸液晶屏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中控台设计,高刷新率的液晶仪表和HUD也开始替代传统的指针式仪表。此外,流媒体后视镜也逐渐成为主流,取代了传统的物理后视镜。

    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车辆的科技感,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驾驶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部件也成为了汽车制造商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提升其产品的屏幕尺寸、刷新率和分辨率。

    例如,中控屏的尺寸从最初的7英寸逐渐增大到10英寸、12英寸甚至17英寸。有些汽车制造商甚至将大屏幕作为其产品的主要卖点进行宣传,推出了四联屏、五联屏等创新设计。

    尽管大屏幕和多屏车机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标配,但在用户体验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与智能手机相媲美。这主要是由于两者在硬件配置上的差距较大。

    以CPU主频为例,目前主流智能手机的CPU主频可达2.86GHz,而主流车机的CPU主频仅为1.2-2.0GHz,远低于手机。由于CPU资源相对较弱,车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调度缓慢、单一的情况,从而导致卡顿现象。此外,车机在其他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硬件劣势——例如,主流智能手机的GPU多为16核Mali-G76,而主流车机的GPU仅为2-4核;主流智能手机采用7nm+EUV工艺制程,甚至有些高端产品可以达到5nm或4nm,而主流车机的工艺制程则为14-28nm,与手机相差了一两代。

    此外,智能手机和车机在运行内存、存储空间、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以屏幕分辨率为例,目前主流智能手机的分辨率可达2480×2200像素,而车机的分辨率仅为800×480至1280×720像素,像素点较粗。当用户看到粗糙的画面时,可能会产生“智障”般的体验感受,与智能手机形成巨大的落差。如果多次遇到这种不良体验,用户可能会选择放弃使用车机。

    实际上,许多网约车司机都没有启用车机中的中控屏,而是采用“支架+手机”的模式来导航和接单。这也反映出当前车机在用户体验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有些车机界面的操作设计相当复杂,甚至让人感到困惑,就像在玩寻宝游戏一样。常用功能被隐藏在第二级或第三级目录中,这给车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毕竟,在车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是音乐、导航和打电话。如果用户几次无法直接找到这些常用功能,他们可能会永远放弃使用车机。

    据车企统计,超过90%的车机应用程序从未被打开过,只是摆设。为什么车机的设计如此“智障”和鸡肋呢?其实,这并不是车企故意为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硬件角度来看,车机的处理器、内存和存储空间等硬件配置通常远低于智能手机。这意味着车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卡顿、延迟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此外,车机的屏幕尺寸和分辨率也相对较低,这使得显示效果不如智能手机清晰。

    其次,从软件角度来看,由于汽车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车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开发者在开发车机应用程序时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兼容性问题,从而限制了软件功能的实现和优化。

    汽车作为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产品,其产品规格和手机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车规级的各种部件成本远高于家电标准的手机,例如车规级芯片的使用年限长达15年,而手机的寿命通常只需三四年。此外,车机的开发成本也是手机的数倍。

    正是由于这些高昂的生产成本,全球每年生产的约8000万台车机仅占手机产量的6%。这也意味着,在汽车行业中,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车机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广州车展上,华为鸿蒙智行展台和汽车机器人极越的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是因为华为深度参与的车机系统在HI(全栈集成解决方案)模式下的阿维塔、极狐以及最近发布的智选车问界M7和家轿智界S7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与以往的卡顿相比,这些车机系统提供了丝滑流畅的体验,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驾驶感受。

    在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代,手机厂商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愈发明显。由于手机几乎24小时随身携带,手机厂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华为智驾的车机系统与手机账号联通后,车主可以将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直接导入车机,从而提供更加便捷的使用体验。车机和手机之间的快速互联互通以及无缝流转,正是华为系车的一大卖点。

    极越汽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功能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作为百度和吉利合资成立的品牌,极越汽车的首款产品极越01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一部充满超前想象和未来主义色彩的美剧《霹雳游侠》中那辆会说话的酷炫汽车Kitt。极越01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这辆神车,它被定义为一款汽车机器人。

    极越01的人机交互方式比传统的触摸屏更进一步,采用了语音交互技术。通过与驾驶员进行语音对话,极越01能够实现更加智能、便捷的操作体验。这种创新的设计使得极越01成为了广州车展上备受瞩目的“神车”。

    一位体验过极越01智能座舱的车主表示,几乎所有对车辆的操作都可以通过与智能AI伙伴SIMO进行语言交流来完成。这让人想起了《钢铁侠》中托尼·史塔克的AI管家贾维斯,它们与人类的交互在反应速度、交互方式和主动能力上都非常自然,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

    极越01融入了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这使得智能座舱具备了逻辑推理、策略规划和内容生成等能力。随着人们与车机之间的交互越来越多,它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需求。车机的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塑造、相互促进。

    人机交互方式从触摸屏逐渐转向更加激进的语音交互,这背后反映出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还逐渐成为带有消费电子属性的智慧移动终端。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拥有一个私密的第三空间的渴望。

    华为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表明,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因此,汽车有可能成为除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个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寻求片刻的宁静。有些车主喜欢在下班后独自坐在车里,听音乐、观看电影或者休息。例如,在2022年世界杯期间,一些球迷为了避免打扰家人或邻居,选择躲在车里观看比赛并尽情狂欢。

    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细节是,华为的车载麦克风非常受欢迎。有些车主喜欢在自己的私人空间——车内,通过车机进行K歌,以释放自己的情绪。然而,也有一些车主(尤其是70后或更年长的一代人)对所谓的“天花板级黑科技”车机并不感兴趣。他们是机械时代的忠实拥趸,对物理按键有着深厚的熟悉和喜爱。

    他们的观点是,在驾驶过程中必须保持全神贯注,因此无法在开车时体验车机里的应用程序。每天上下班在车内的时间也只有一两个小时,拥有如此多功能的车机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浪费,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些功能。然而,尽管这部分车主认为车机并非必需品,但在使用过基本的导航、音乐等功能后,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些便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燃油车仍然会与日益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共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