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迎接中国新能源汽车“黄金十五年”

    智谷超充头像智谷超充头像
    智谷超充2023-11-28

    截至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正步入高增长快车道。自2021年起,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市场驱动阶段,全年市场渗透率达13.4%,新能源汽车市场“黄金十五年”正在到来。根据当前政策目标以及汽车消费市场空间推算,预计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6至8倍的成长空间。


    历次能源革命均推动了工业革命,并造就新的国际秩序。第一次能源革命,动力装置是蒸汽机,能源是煤炭,交通工具是火车,英国超过荷兰;第二次能源革命,动力装置是内燃机,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能源载体是汽油和柴油,交通工具是汽车,美国超过英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能源革命,动力装置是电池,能源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源载体是电和氢,交通工具是新能源汽车,中国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新技术优势。


    ▲ 图片来源:泽平宏观

    我国新能源汽车

    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01

    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升和市场推广。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各国态度比较统一。


    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发展规划主要基于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这份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长期规划要点:  

    一是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kWh/100km;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完善充换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双积分政策等。 


    二是力争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线路图2.0》,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着力点放在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具体发展路径规划如下:  

    一是在节能汽车油耗方面,提出至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车平均油耗目标,其中乘用车(含新能源)分别为4.6L/100km、3.2L/100km、2.0L/100km;传统能源乘用车(不含新能源汽车)分别为5.6L/100km、4.8L/100km、4.0L/100km;混合动力乘用车分别为5.3L/100km、4.5L/100km、4.0L/100km。  


    二是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到2035年,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自主品牌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同步;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50%以上,其中纯电动车占新能源汽车的95%以上;实现纯电动技术在家庭用车、公务用车、出租车、租赁服务用车以及短途商用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是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到2025年,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L4级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市场;到2030年,L2、L3级智能网联汽车销售占比达到70%,L4级智能网联汽车销售占比达到20%,且实现L4级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L4、L5级智能网联车辆具备与其他交通参与者间的网联协同决策与控制能力,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广泛运行于中国广大地区。


    四是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方面,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乘用车电机比功率达到7.0kW/kg、电机系统超过80%的高效率区95%、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70kW/L、纯电驱动系统比功率为3.0kW/kg等。  


    五是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到2035年,建成慢充桩端口达到1.5亿端以上(含自有桩及公共桩),公共快充端口(含专用车领域)为146万端,支撑1.5亿辆以上车辆充电运行,同时实现城市出租车和网约车共享换电模式的大规模应用。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

    发展五大趋势

    02

    一、渗透率将进入高增长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会保持高增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迎来黄金十五年。从全球来看,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在3000万辆规模以上。从国内来看,到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粗略估计有6至8倍的成长空间。


    按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体渗透率规划为2025年为20%、2030年为40%、2035年为50%。在2021年12月单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9.1%、全年市场渗透率为13.4%,因此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在渗透率方面有近4倍的成长空间。

    再来看整体中国汽车市场,2017年我国全年汽车销量达到峰值的2888万辆,然后进入了短期调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汽车销量均出现同比下滑。2021年,中国汽车销售量又重新转为正增长,为2628万辆,增幅为3.8%,结束了调整期。如果按照每年3%至5%的增速预测,到2035年,中国汽车年销量有望达到目前的1.5至2倍,约为4500万辆,再叠加4倍的渗透率成长空间,预计到2035年时,新能源汽车销量有6至8倍的成长空间,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国产自主品牌有望持续超越国外老牌车企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集中度指标CR1、CR3、CR5、CR10分别为31.6%、57.3%、70.1%和95.6%,到2021年分别降至19.5%、44.5%、53.4%和70.1%,市场的集中度出现明显下降,众多新生品牌涌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从销售数据来看,在2021年,车企端的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等三家企业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同时“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表现亮眼,小鹏、蔚来、理想等国内品牌的销量排名分别为第7、第8和第10;车型端新能源车型销售几乎全是国内自主品牌,销量TOP15车型中,除了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其余均为国内自主品牌,并且这是近两年的常态。相对于国外车企,国内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上凭借其贴近国民的设计理念及黑科技实现快速增长,反而占据一定的先发优势。


    三、行业市场化加速,未来的增长点将在三四线城市等非限行限购地区

    从需求端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市场化已经具有四方面特征,一二线城市渗透率已基本保持稳定,未来的市场增长点在三四线城市。从技术上看,BEV纯电动汽车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占据主导,市场占比维持在八成。分地区看,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上险的占比首次超过一线城市,非限行限购地区购买意愿加强。2021年10月,非限购地区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已经达到73.9%。分级别看,A00级和B级车销量增长明显,呈现两极化,低端代步和高端技术优势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前景广阔。分用户看,私人的新能源汽车购买量明显上升。2021年1月至7月,私人购买新能源车的占比提升至77%,相比2019年增加了12.7个百分点。


    四、国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纳度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可以较好地满足人们日常出行,未来有望进一步代替燃油车。根据Iresearch的调研,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是认同环保节能理念,新能源车虽然仍在不完善的过程中,但是已能满足消费者上下班代步的需求。


    从主要用途来看,有73.6%的消费者选择上下班代步;有80%左右的用户经常在市区范围用车,跨省长途用车的用户仅为20%左右。同时,单次用车平均行驶里程主要集中在10至40公里。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虽然存在续航、充电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但还是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日常上下班代步需求,符合中国的国情,有望进一步替代燃油车。


    五、汽车智能化将与电动化协同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电动化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新能源汽车销售渗透率在政策引导下从1%到接近20%,已经完成了行业从0到1的质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新现象是软件在汽车性能中的重要性正在由量变走向质变。如果说传统汽车的发展只是对于汽车硬件的不断精进,那么如今,在与国外车企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硬件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软件对消费者驾驶体验的影响将成为最大变量。


    未来汽车智能化将会成为发展重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进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以芯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将会极大程度地左右今后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格局。二是用户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对于和软件相关的性能体验需求愈发强烈。人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驾驶者和乘客在汽车行驶途中,手、脚、脑都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


    所以,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即“软件定义汽车”才是这次新能源汽车革命的下半场。可以说,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期,电动化挑起了人们对汽车智能化的兴趣,带动了人们对于智能化的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后期,车辆自身高度智能的辅助驾驶、影音娱乐等软件的嵌入将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驾驶体验,反过来继续促使电动车的全面替代,智能化与电动化必将协同发展,让汽车最终演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本文来源:泽平宏观 (zepinghongguan)]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