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三季度财报显示,全球销量下降4%,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4%和7.0%,但销售回报率(RoS)稳定在12.4%。奔驰仍然维持全年销量和净利润目标,但在中美两大市场的价格战下,达成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是保销量还是保利润,将成为一个难题。跨国车企巨头的转型期阵痛不可避免。在政策风险方面,英国将全面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但二手燃油车交易仍然存在。
因此,销量和利润率都很重要,企业需要在转型期中找到平衡点。奔驰的电动车转型过程应该放缓随着全球对于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开始了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型。然而,在这场转型比赛中,一些企业需要更加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比如说,对于全球市场而言,电动车并不是每个汽车企业都可以轻易获利的产业。因此,奔驰作为一个具有实力的德系品牌,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业务风险来看,电动车依然是不少企业的一个利润出血点。目前全球上市的车企中,只有特斯拉一家能够依靠纯电动车型实现盈利。而特斯拉为了达成盈利目标,对于成本的压榨已经无以复加。此外,还使用了一体化压铸这种工艺,虽然大幅降低了车身设计和制造的复杂程度,却给后期的维修埋了一个巨大的坑。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奔驰如果想要快速转型电动车,恐怕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从更为宏观的地缘政治风险来看,中国为了反制欧美对于中国的贸易打压,将对电池负极材料中必不可少的天然石墨进行了出口管制。在此之前,中国出口了全球90%的石墨。而使用人工合成石墨,不仅需要时间来研发,同时也会极大地推高电池成本。对于奔驰这样的跨国企业而言,如果不能够在电池供应链上有所突破,那么其转型电动车的进程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至少在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上,电动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程度相比于欧洲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混动车型比起纯电动更加受到消费者青睐。因此,奔驰如果想要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本地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偏好,并且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与中国的合作将成为制胜的关键。对于奔驰来说,要想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和中国力量的合作势在必行。
不久前,欧洲车企大众和Stellantis先后入股了小鹏和零跑,来快速补齐自己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短板,可见这种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奔驰也曾经传出有和蔚来合作,引入蔚来的换电模式,但据说由于没有得到吉利和北汽两大股东的认同,这个方案最终无疾而终。然而,换电模式是一种重资产的营运模式,前期需要建设大量的换电站,并且租赁电池对于主机厂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因此,在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方案上,奔驰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和权衡各种因素,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综合上述因素来看,奔驰应该放缓全面转型电动车的进程。目前,全球汽车市场的转型仍处于初期阶段,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轻易获利的产业。因此,奔驰需要在未来的转型过程中,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方向,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奔驰的电动车战略需要思考合作和技术突破奔驰作为豪华品牌,一直以来都坚持保持高利润率的经营策略。在电动车领域,奔驰选择了纯电动路线,但这也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支持换电站的建设。与蔚来不同,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超级充电技术。而奔驰则选择了与中国车企吉利合作,将smart品牌的一半股权和整车工程开发交由吉利负责。这一合作模式使得smart品牌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在欧洲市场也取得不俗的销量。
然而,在竞争对手纷纷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奔驰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以保持自身豪华品牌调性和价格定位的同时,维持终端销量。因此,奔驰需要思考电动车战略的推进速度,并进一步考虑与中国车企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智能电动化之路越走越宽。值得注意的是,奔驰的电动车战略需要避免投资过度,否则将会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奔驰需要在保证利润率的前提下,寻求技术突破和合作模式的平衡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近有传言称,奔驰将为旗下入门级车型CLA的燃油版引入吉利的雷神混动系统,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尝试。然而,奔驰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的需求。此外,与中国车企的合作也有助于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量。 总之,奔驰的电动车战略需要在保证利润率的前提下,寻求技术突破和合作模式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奔驰的智能电动化之路越走越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