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悬架、线控转向和类似博世IPB这样的智能集成制动,就是老王之前说的26年即将起飞的汽车领域“新三大件”。换句话说,新的机会会在底盘系零部件领域。

智能悬架新机会
之前智能悬架方面,空簧概念炒的差不多了,现在机会在于预扫描&智能悬架,比如李想团队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研发,但这个落地过程,要看用户接受度、用户接受度一个明显表征就是价格,像奔驰S500突然贵10几万,在40万这个级别显然用户接受不了。

所以这个和成本有关,是否有低成本解决方案,或者供应链的反应去降本,像去年出现的威巴克的问题把李想气成这个样子肯定不是好的case。

这里面就存在大量机会比如液压悬架在pre-scan的概念下是否会重新焕发生机?散户可以从二级市场提前布局、T3可以通过巧妙的专利注册一跃成为T2(中国市场比较魔幻,T1都完全有可能)、OEM可以从中发现新的壁垒(理想和比亚迪就善于打造这样的壁垒)、内容工作者也可以从中看到故事获取流量。

博世IPB制动给行业的启发
刹车系统内容也不算新颖了,但现在很多企业在思考准备上IPB一类的机构,至少供应链博世自己的反响是比较有信心,比亚迪自己的开发也颇为得意。而且IPB最好要结合L3及以上辅助驾驶,炒的就是这个泡沫,泡沫多炒的越厉害,L3及以上的特点是,在制动领域需要考虑one-box还是two-box的问题,这或许也是个机会。

比如博世的IPB(Integrated Power Brake),“智能集成制动系统”,也就是常说的One Box方案,它直接替代了I-Booster+ESP的组合。相比于Two Box有几个突出的优点:1) 节省了零部件,使得系统更轻了,布置更简单了,当然也节约了成本;2) 实现踏板完全解耦,踏板感调节更加容易,不再受基础制动零件束缚,不同车型可以通过软件标定成一样的踏板感;3) 降低能耗,基础制动中的卡钳拖滞可以做到零。因为踏板解耦可以解决低拖滞卡钳带来的空行程长问题;4) 制动响应时间更短,150ms就可以实现100bar的管路压力。

但缺点是One Box无法实现L3级别以上的智能驾驶的要求的,必须要再增加一个冗余系统进行备份才行,博世叫RBU-Redundant Brake Unit。很多厂家尤其是国产的也有类似的改进想法,所以或许制动领域RBU概念的广义化能够带来一波增长机会。

目前舆论侧负面集中在KOL的观点输出,但这样行业探讨有利于增加该领域热度,所以目前OEM不主张去攻关IPB的负面观点,因为这是行业的一种舆论探测器。不波及具体车型的负面舆情目前资本不管,资本不管新势力就不管,但传统企业很警惕。

那么接下来一个更重大的领域除了炒悬架控制以外,还会转向线控化,10年前英菲尼迪只敢在美国上的东西,在国内L3的利好刺激下很有可能法规会在2025年左右松动,那么线控就会带来一波增长机会。但困难点在于,线控转向依然会被要求保留方向盘与转向柱、拉杆之间的机械关系,操控方面的故事虽然可以继续讲但对想做整车设计革命的企业来说,炒高概念的预期变低。

都说行业热钱从哪里出,我想一部分热钱会从用户端通过产品流进来,所以现在提前预判打的是一个预期,另一部分热钱会在主机厂和供应链的押宝,因为这部分的钱是等不到用户购买的现金流就已经会花的七七八八了,所以要和第一种用户端的这种真金白银区分开,所以接下来看零部件和OEM愿意押宝哪种钱。零部件则是大产量的品牌在助力电机的国产替代方案。
上述三个领域在2023-2025年中,这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内会有大量的故事,包括老王也会讲,各大门户都会入局讲述,你别看现在还没消息,mark这条到时候你再来回看,会有很多感触的。另外,有消息老王会第一时间分享出来。 感谢大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