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滑板式汽车底盘的前世今生,价值到底在哪里?

    猫叔【书】头像猫叔【书】头像
    猫叔【书】2023-07-27

    解读要点:

    一.滑板式汽车底盘是什么?

    二.谁在搞滑板式汽车底盘?

    三.那么滑板式汽车底盘难在哪呢?

    四.是滑板式汽车底盘真的很重要吗?

    五.滑板式汽车底盘有戏吗?能让门外汉轻装上阵吗?

    一、滑板式汽车底盘是什么?

    前两年不少汽车人听到过Rivian、包括国内悠跑和PIX宣传的滑板式汽车底盘,但并不太清楚滑板式汽车底盘这个新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说简单点滑板式汽车底盘其实就是一种新时代的非承载车身结构。取名线控底盘,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非承载车身一直都有,比如哈弗当年的功勋之作哈弗H5,当时输给了承载式车身。为何今天又有人要给非承载式车身来个复辟招魂呢?

    我们来看一个类似的讨论。前几年电动汽车冒出了星火燎原之势,有人说这是100年前的技术,曾经输给了内燃机车,根本不是什么新能源。这种言论一度颇有市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电动汽车当年没有嬴的条件,今天更高能量密度、更低成本、充电条件更优越的电动汽车,又恰逢一个如此重视碳排放的时代,就有了赢面。

    所以我们看滑板式汽车底盘,不要上来就被就是非承载车身的第一印象框住了。当年没有电动汽车,所以没有几百公斤的电池包,没有能取消转向柱的线控转向系统,没有线控制动系统,也没有「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口号。今天创业公司和资本市场一起宣传的滑板式汽车底盘方案,实际上是与新时代电动汽车、转向机构创新、汽车软件化、野蛮人和资本杀入汽车行业,这些新环境、新要素共同催生的产物。

    下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定义比较恰当,滑板式汽车底盘 = 非承载车身结构 + 线控转向/制动系统 + 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非承载车身的结构,让整车的上屋可以相对简单、独立进行开发,因为不需要上屋承重。线控的操控系统,则可以让上屋和下屋之间,取消“硬的机械连接”,让上屋和下屋彻底不再藕断丝连,婚离的可以比过去更彻底一点;因为取消了转向柱这样的机械连接,用户会感觉这样的上屋,空间空前宽阔,户型设计可以创新和多元。

    庞大沉重的电池包本来就需要高强度的外壳体保护安全,非承载车身架构下的车架本来也需要有很高的强度,两者融合类似于一石二鸟。

    二、谁在搞滑板式汽车底盘?

    欧美目前有几家基于滑板式汽车底盘的公司Rivian、Canoo。他们都基于滑板式汽车底盘这一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故事。但又各有侧重。Rivian是自建品牌自己造车,并且已经发布了一款皮卡、一款SUV、一款Van货车。曾经说过要输出滑板式汽车底盘给福特造电动汽车,但目前来看暂未开花结果;Canoo滑板式汽车底盘家族REE强调的是高度的模块化和灵活组合。网站上有个配置器,鼠标动几下就能配置一台你想要的车辆底盘方案,概念有点神奇。

    在中国,Upower悠跑科技是一家高速车滑板式汽车底盘的创业公司,刚成立不久就拿到了像博世的博源资本、经纬中国、CCV、真格等重大投资。早在2017年,当 PIX Moving 敲下滑板底盘的第一段代码,拧紧第一颗螺丝,以致敬汽车先驱的创新历程,同时也开启协同创新之路。PIX Moving 从基础变革汽车的设计和制造流程、方式,开启智能汽车的“多元化时代”,让智能汽车的开发如同搭积木一样简单开启全球化之路。

    三、滑板式汽车底盘到底难在哪呢?

    一套滑板式汽车底盘,批发给不同的车企,不同的车企在同一个底盘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打造出不同的上车体。让上下车体的研发解耦,大家共同分摊成本。这个概念很美好。但现实挑战巨大。一个是底盘能外包吗?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底盘是个大事。它集成了电机、电池、智能驾驶芯片、转向制动和行走机构的底盘,BOM占比可能在60-70%左右。这么高比例的东西都外包了,OEM自己就从一个胖子变成了瘦子,业务单薄了。核心都不在车企自己手里,你说会愿意吗?

    二是第三方能做好底盘吗?能造出更好的底盘吗?如果这样的东西能轻易被做成,是不是说明百年大厂通用大众宝马奔驰们相当无能?第三方做的滑板式汽车底盘,和车企自己做的传统承载式车身架构相比,对最终买车的用户有增量价值吗?你能上线控操控,其实车企也能上。你能上CTC(电池包底盘一体化)技术,车企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区别不明显,干嘛要把业务交给外人呢?

    三是底盘真能做到标准化吗?不同产品定义的车、不同定价区间的商品,能匹配到一套底盘上吗?这里归纳出这些质疑,先暂不一一回答。大家也没完全想清楚,就先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且行且看吧。

    四、是滑板式汽车底盘真的很重要吗?

    有一种观点是:底盘越来越不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家专业的滑板式汽车底盘公司的出现,才可能越来越有价值。传统观点认为底盘是车的大件,必须重要,必须由车企自己亲自做好。但先锋的创业公司和最新的用户趋势都告诉我们相反的事实。特斯拉、蔚来、比亚迪这三家车企,都没有严谨的照抄传统汽车工业巨头的产业链布局,但他们都成功了。

    特斯拉重磅布局了能源、智能软件、芯片和销售渠道,后续还会布局保险等等。蔚来把跟用户直接接触的关键链条全部重仓在自己手里,大力投入用户运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把用户沟通和服务做成了行业现象,对于别的一般车企特别看中的工厂制造业务反而给外包了。比亚迪比起造车,更擅长的反而是动力电池。

    最近对比了大众ID4和蔚来ES6(图片|配置|询价),体验一下最新的ES6软件进化到了什么程度。试驾的总体感受就是:ID4在汽车的机械驾驶性能方面,其实大部分领先于ES6,只有加速和静音性后者更好,因为ES6多一个电机,也堆了更多静音降噪的料。但ES6在静态的豪华感上完胜ID4,在智能数字体验方面,更是不在一个时代了。互有优劣是一个有趣的测评结果,看起来能让双方体面的得到台阶。但问题是实质是,在2021年买车的新用户,到底是在乎智能数字体验的多呢?还是在乎底盘驾驶的多吗?

    现在的用户买车用车,最吸引他们的,最能节约他们时间的,最能让他们体验愉悦的,是那个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屏幕、是车和手机的互联协同能力、是善解人意的语音小姐姐、是舒适优雅的内饰、是犀利霸道的外观,唯独不是底盘。在今天大谈特谈底盘质感的人,其实和在2010年大谈特谈诺基亚键盘手感的人,是一群人。他们就是恐龙,他们人数众多,但他们趋于消亡。

    从产业的角度,更需要看到的是趋势。为什么一家车企非要继承过去一百年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固有思维呢?这个定式思维值得被挑战。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特斯拉、蔚来、比亚迪、Rivian的融资能力和先发优势。他们能在产业链上做了许多增量投入,希望获得垂直整合的能力。但对于一般的企业,应该考虑加法和减法一起做。

    历史上的耐克、苹果,都经历过一个周期,曾经非常重视制造,把制造业务留在公司的内部。后来发现制造可以并且更应该外包,自己做好品牌和产品就行。这个过程中,企业专注的产业链条就发生了转移。我相信汽车行业的操盘手们现在也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链条还需要留在自己家里,什么链条需要赶出门去,什么链条需要从外面抢进来。大部分庞大的老帝国都做不了减法,所以只能死去。诺基亚过去被认为是个这方面的负面典型,但其实它是个正面典型。正因为诺基亚及时、快速的死去了(相当于在老业务上大踏步的后退),所以诺基亚现在才能依然活着。只有手机巨头诺基亚死的快,通信巨头诺基亚才能活的精彩。

    滑板式汽车底盘这样的公司,就是新时代产业链重新组合时的一个因子。它有一些像一个Tier 0.5,帮助一些车企照顾好底盘这个复杂、但其实用户体验占比越来越不直接的大东西。让这些车企能更快的转身,去在产业链其它更高效、有用的环节,下功夫,改善自己的用户体验,赢得市场残酷竞争的一席之地。

    五、滑板式汽车底盘未来有戏吗?

    能让门外汉轻装上阵吗有些事情,未必是自己做不到。而是自己做时间来不及、或者太占用自己的精力、或者没必要非自己做。对于有一些车企,比如大众通用,底盘技术炉火纯青,百年修炼的汽车工程妖怪。这些公司放着自己的底盘不用,去买别人的,太不合适。但如果是滴滴、美团、Oppo、小马智行呢?这些非车企,如果想拥有汽车业务,完全可以自己去打造底盘。

    但这样需要上千人的团队、需要3年时间、需要十亿数量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牵扯大老板的宝贵管理资源。买第三方底盘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他们在汽车领域如果胜出,一定不是因为底盘,而是底盘之外的源自他们原有赛道的独特能力。比如滴滴的出行业务布局和在线上面对全国从一线到十八线不同用户的能力,比如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领先算法,比如Oppo可以把车和手机生态打通,发挥自己数亿手机基盘的优势。

    让整个行业少在底盘上重复造轮子,站在单个手机公司的角度,安卓的出现,可能是坏事。比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它们本来是巨头,拥有领先的产品力,但安卓出现后,相当于在全球手机行业推行了双减+房产税,拥有旧资产最多、业务投入最全面的两个手机巨头,很快挂了。其结果是手机行业实现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一批来自中国的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公司出现,填补了原来巨头的空缺。站在整个手机行业的角度,安卓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它降低了研发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门槛和单机成本,虽然它也通过自己的系统以及核心软件分走了一些收益,但它客观上实现让手机品牌可以更聚焦做系统之外的事情。

    站在单个成功汽车公司的角度,是不欢迎标准底盘公司出现的。这让他们辛辛苦苦积累的知识壁垒,可能会变低。但站在整个汽车行业的角度,特别是站在行业新进入者的角度,如果标准化的底盘真的出现,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公路飞行团队今年1V1聊了大江南北一百多位电动汽车用户,只有2-3个人会跟我们交流底盘感受。大多数老百姓的屁股远没有车评人那么敏感,能隔着秋裤和牛仔裤,坚持表示自己分辨出了座椅、座椅下方的车身和车身下的悬挂和悬挂上的轮子带给自己的层层感受,坚持表示0-100加速8秒才够用、9秒就不太行了,仿佛用户开车的时候自带秒表边开边掐。

    每年汽车底盘上,整个行业花费了数百上千亿研发经费,也没玩出什么黑科技嘛。这些钱,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并没有花在刀刃上。远不如手机芯片的分工高效:一个高通,供应了半个行业的手机芯片,这里的研发费才花的特别值。

    总结:

    如马尔乔内据说,他个人曾有一个很犀利的洞察:汽车工业平均每4.1年的产品研发,就能消耗完自己的企业价值。而在一般行业,企业价值足够支撑20年的产研。如果以滑板式汽车底盘集成大量的部件,分享给多个OEM,能很好的节约行业投资,让已故的马尔乔内欣慰。让宝贵的钱,去到用户感知更显著的领域去。这就是滑板式汽车底盘,以及类似能推动行业标准化的事情,比如统一电池规格的换电模式,比如标准化轮胎轮毂的尺寸和接口标准,统一汽车操作系统,将带给整个行业的重大意义。当然,这些都很难做到。对比看看10多年前的智能手机时代,因此,才值得我们的尝试和期待会显得更有意义。

    点赞关注

    能看到此处都是老铁了,一言说车致力于为读者精读行业高质量文章及报告,您的鼓励是我一直前进的动力,报告很长总结不易,需要原文报告请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并转发,我将持续为大家分享精读行业干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