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环境的变化会对其动力、制动、续航等性能产生不小的影响。。汽车在研发和上市前,都会去高温、高寒等极端环境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性能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如今,另一个新的环境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比拼的“考场”,那就是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空气稀薄,在海拔5400米左右时,气压和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一半,所以不但普通人进入高原地区会觉得呼吸困难,就连汽车也一样。对传统燃油车来说,进入含氧量较低的高原地区,内燃机的空燃比过低,会导致动力下降,油耗增加,对车辆的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不过新能源车倒不用担心“缺氧”问题,因为没有内燃机,这让新能源车在高海拔地区行驶有了一定优势。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高海拔带来的低温甚至超过极寒地区,会导致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内部锂离子活性下降,车辆内部既需要给电池组加热,还要考虑车内乘员的保暖,必须打开空调输出,这对于充电时间和续航里程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

还有个较大的影响是高海拔落差,从海拔以下的陆地到高海拔地区,有时候会有3000~6000米的巨大落差,这意味着重量达数吨的电动汽车,要为克服重力不断输出更多的动力,因此在持续不断地爬坡时,汽车动力系统保持强劲稳定地输出非常重要。

最后是地理环境,高海拔地区一般人烟稀少,加上大风和冰雪,路面起伏不定、坡度变化频繁,随时出现极端路况,对于车辆的操控和制动、避震等性能无疑是巨大挑战。同时,外界气压的变化,也会对车辆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气密性、可靠性带来不小影响。这也是为什么高海拔挑战对于大部分车辆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

在高海拔地区行驶,对车辆的综合性能要求很高,例如需要具有足够强劲的动力输出,具有良好承重能力和减震效果的悬挂系统,在复杂的路面下能保证车辆稳定的控制系统等等。不久前,上汽智己汽车发布的大型SUV——智己LS7(图片|配置|询价),以量产车状态,从新疆艾丁湖(海拔-147.847米)出发,直至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241.837米),克服最低-30℃的极寒温度,全程穿越了5389.684米海拔高度差,刷新了“穿越最大海拔高度差的路段(电动汽车)” 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展示了智己LS7在极端环境下的卓越表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