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本月订单已破2万,理想卖的好背后:新能源走入歧路

    王新喜头像王新喜头像
    王新喜2023-06-19

    文/王新喜

    目前根据某汽车博主透露,理想的本月新增订单已经突破2万辆了。目前该数据在微博已得到李想确认,李想表示不仅是订单量,交付量也过了。从理想当前的势头来看,上行趋势非常明显,李想现在在微博上意气风发,频繁怼人引起了大家热烈讨论, 理想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包括冰箱彩电大沙发前不久也遭到了特斯拉的暗讽。


    在过去的一个共识中,在电车还没有解决充电续航的短板之前,混动车型介于燃油车和纯电车之间的中间地带,是一种过渡的技术方案。

    理想卖的好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做增程而不是纯电,从最为基础的产品技术路线上来看,增程式的驱动形式是“两头都要”。 而理想的成功之处其实更多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一种保守心态与全都要的心理认知的洞察。又找到了家庭这个定位,再把你能看到的都配置拉满,给人第一印象很有冲击力,简单来说,产品体验做的不错。

    大家都知道,混动产品本身是一种体验的平衡,但均衡的体验往往意味着功能体验的牺牲,两头兼顾,两头都差点意思。

    但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在电池续航还有瓶颈的当下,买车的认知很多都是“这东西可以不那么好用,但是一定要有”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了混动的大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增程是落后技术,但增程依然受到欢迎。因为在现在纯电还是有续航、充电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等。增程确实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确实是个好选择,我们看比亚迪的销量,也是有一半是插混。

    如果你仔细思考会发现非纯电其实成了当下的一种刚需,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选插混/增程。另外就是家庭定位打出了差异化。

    理想更像智能手机初期的小米,产品体验可复制,隐忧是后劲不足

    理想做的不错,但是一个事实是,它其实缺乏护城河,它能做的别人全都能做,只是友商还没反应过来,未来可真不好说。

    技术是理想的痛点,这个痛点曾经一度把李想逼急了爆粗口。不过,理想汽车不想花很多钱去研发新技术,而是直接用现成的技术,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这样可以在较低成本中,打造出一款适销对路的新能源汽车。而搞研发太烧钱了,作为一家造车新势力,他不能把钱都烧在无法带来产品优势的技术上。

    当然,理想也仔细权衡过自己搞技术,很难做出竞争力。比如研发电池,打不过比亚迪,买宁德时代的是最优选择,研发自动驾驶,打不过特斯拉与华为,既然打不过,做一个智能辅助驾驶就行了。理想研发车机交互系统,也打不过华为鸿蒙座舱,自己购买高通的8155车机芯片,也是一种好的方案。

    因此,尽管没有核心技术,但是把用户体验几乎做到了行业第一。而理想的产品思维与定位更是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与竞争力——比如它瞄准的中产、奶爸这个群体,同价位的没有它空间大;空间大的没有它智能;同级别的电车没有它续航长、油车没有它省油;要是都一样的话,一定比它贵。

    们如果结合理想的做法来看,它其实就像智能手机行业初期的小米。小米在智能手机初期,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就在于同价位的产品体验与性价比优势胜出。

    小米一直以来被人诟病的也是没有核心技术,但是这不能阻挡小米一路高速增长,它没有自己的芯片,自研芯片肯定打不过华为,那么用高通的就好了。自己做屏幕,当然也干不过三星,那么直接用三星的屏幕就好了,小米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最终都能组装出一台性价比很好、体验很不错的手机。

    但事实上,从小米后期的疲态来看,到最后大家产品体验层面的差距越来越小,最后肯定是要拼技术的。

    雷军在前期成功的时候,曾经对自己的商业模式非常自豪,也表示研发投入也不是越多越好,但是从如今小米的现状来看,天花板肉眼可见,缺乏核心技术限制了小米的后劲,如果不是华为被制裁,小米今天的现状是非常堪忧的。


    这对应到理想,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即当大量厂商入局增程/插混赛道,复制“冰箱彩电大沙发”产品体验模式的时候,理想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击溃,并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类比到智能手机市场,OPPO、vivo、荣耀在中后期的崛起,其实就是用类似的可复制的用户体验的方式抢夺了小米的市场。

    增程车的另一大隐患,充电自由被限制,划入油车阵营

    “插混没有里程焦虑、没有充电烦恼,而且性价比越来越高”这是入手混动车型消费者最朴实的声音,不过,混动车与纯电车抢充电桩,正在引发市场的不满。

    那么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来看,纯电的充电续航焦虑肯定是会被解决的。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增程混动与插混车的车主其实绝大多数场景一直是纯电用车,可以用油的场景,比如节假日高速大量插混与增程车却在与纯电抢充电桩,这其实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在目前,混动与纯电抢充电桩的争议已经出来了,毫无疑问,如果充电焦虑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混动车的充电自由会不会被限制?

    伴随着纯电车的增长,充电桩已经出现了跟不上新能源增速的情况,在接下来一两年充电桩不够的矛盾会更凸显,从优先充电的紧急程度来看,纯电车用电需求要更大,在充电桩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混动车可油可电以及相对较慢的充电速度,其实对纯电车主的用户体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两个阵营的矛盾冲突,在很多场景,可能会被限制进厂充电。前段时间,深圳一充电站限制插混车和增程车入场充电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从此前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和纯电动车抢充电桩”,再到“充电桩拒绝混动车型充电”, 不少纯电车主认为,插混车型或者增程车型充电速度较慢,有时需要一天的时间进行充电,很多纯电动车主觉得充电桩本就十分紧张,排队已经焦头烂额,插混车型实际上并没有续航焦虑,厂家卖车时也宣称长途和油车一样可以不充电,何必要来“抢”充电桩?

    在不久的将来,插混车型用户或将被踢出新能源车行列,尤其是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场景可能会限制混动车型占用充电桩。

    如果未来越来越多充电场景限制插混与增程车充电,这对插混的体验将造成一定的打击。因为它在用户认知层面,越来越偏向于油车,这可能才是它未来的增长隐患所在。

    插混与增程带偏新能源车的方向,或是当下的悲哀

    本质上,理想的增程式确实是一辆产品体验做的比较好的油车,而更关键的是,两头都要,其实两头都无法做到极致,也无法与油电两边最好的产品竞争力。

    而从竞争力角度来看,它其实有点类似于一个高端的小米,在前期俘获了很多的粉丝,但在后期,冰箱彩电大沙发是否有持续的竞争力,其实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理想产品层面确实有它本身的长处,如前所述,理想汽车本身是有较好的产品定位,精准圈占了目标消费者,但这种产品定位在价格战越打越惨烈的情况下还是否能立得住是个问题。比如同价位的比它空间大的、续航长的、省油的车可能越来越多,在更多的参照物对比之下,理想的定价就面临压力。

    「我全都要」导致用户的偏好出现了转向,也是当前纯电车型更难突围的重要原因,现在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开始下场做插混与增程,包括小鹏,也是传闻像阿维塔这样的公司也准备开始做增程车型的原因。

    但是,我们知道,纯电才是国家战略层面认可的新能源方向,混动是日本车企在押注的重心,因为日本国内的资源无法支撑任何一个车企全面电动化,而混动其实是保留了日本车企的内燃机技术,一方面是给燃油车续命,一方面通过内燃机技术的加持,并通过联合电动技术使用它们各自优势来提升性能。

    我们之所以要发展纯电,一方面在电车产业链以及电池技术、智能化层面取得领先,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水力、风力、太阳能、核能、地热都可以用来发电。但是汽柴油的来源就很单一了,用煤炭炼化汽柴油成本又太高。我国煤炭也比较丰富,用来发电很划算。

    国内也可以做到将充电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内全面电动化发展起来,把纯电竞争力最大化做强并出海,才能带动全球市场的电动化趋势。但当下由于充电续航焦虑,用户全都要这种两头妥协的心态蔓延,给纯电产品做强出了一道难题,无论是插混还是增程,本身是对技术妥协与资本妥协的产物,过渡产品成为了主流与一众厂商追捧的方向,其实是正在走入了歧路,也是我们当下新能源时代的暂时倒退,更是当下新能源时代的一种悲哀。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万次阅读
    1101评论
    308赞同
    收藏
    分享
    1101评论
    30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