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车市降价的背后,汽车要开始回归“第一性”定位了?

    智电汽车头像智电汽车头像
    智电汽车2023-05-04

    上个月汽车圈掀起了一股降价大潮,对于这场影响巨大的价格战到底给汽车市场带来了什么?外界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价格战无疑是件好事儿,毕竟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车,能省下不少钱。

    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眼中,这其实是某些厂商为了抢占市场、清库存的一种手段,而大规模的价格战也并非好事,大幅度降价不仅让众多消费者陷入价格陷阱,而且导致众多车企会陷入被动的局面,用李想的话来说就是,“价格战可能不会带来销量增长,但是可以打击对手”。

    当然,抛开价格战影响的好与坏不谈,这次降价潮其实也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看到了汽车这个商品正在回归其“第一性”的定位。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到的汽车第一性与特斯拉CEO马斯克说的第一性原理并不是同一个东西,魏品牌CEO陈思英在谈到降价潮时表示,降价让消费者忽略了产品的技术、品质和服务,而越是这种时刻,汽车产品越要回归第一性,即是否好开、耐用、品质是否稳定等。

    之所以说是“回归”到第一性,原因则是现在的汽车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到来以后,这样的变化愈发明显。

    汽车正在向“消费电子产品”的身份转变。

    去年,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在社交网站上发文表示,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的本质将从机械行业转变为消费电子行业。

    之所以雷军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胡说,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在雷军看来,电动时代汽车的制造门槛已经大幅降低,3万个零组件高度模组化,过去10年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下降空间,电动汽车的本质已经是“消费电子”产品,“软件定义汽车”将是竞争的制高点。

    同时电动汽车也会变成“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收入将由硬件、软件和各类汽车服务组成,进入智能电动时代,汽车工业的内核将从“机械工业”向“信息工业”和“消费电子”转变。

    消费电子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其技术和产品更新速度快,在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致使厂商推出新产品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如今大部分消费者都会在3-5年左右换一部手机,如果超出这个时间产品功能就会落后。

    而过去我们换车的时间往往是大于五年的,长的更是可以达到十年之久,然而根据汽车圈权威调研机构J.D.Power去年发布的中国车主图鉴报告,近些年43%的国内车主平均3年就会换车,5年内换车的比例更是达到了60%以上,换车周期已经快赶上换手机的速度了。

    其次,消费者对于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变动十分敏感,而这一点在汽车上也有很好的体现,今年因为国内车企大降价引发的维权事件不在少数,而在价格战爆发后,车市销量不增反降,很大原因也是消费者担心汽车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所以迟迟不敢出手。

    实际上,由于电动汽车追求高配置、高科技以及豪华感等,这些东西很多时候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可有可无,但它们却在无形中将车价不断拉高,如今电动汽车的溢价明显有些偏高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为什么说降价潮背后,汽车正在回归第一性定位。

    作为大宗消费品,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至少在机械时代,汽车的本质就是一个代步工具,大部分车主对于汽车的要求就是好开、耐用、品质稳定,毕竟动辄十多万的价格对于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个不小的开支,汽车“第一性”的定位则很好的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降价潮之下,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其价格“水分”将会不断缩减,更加接近于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水平。

    同时,目前的智能化发展仍处在探索阶段,各类配置的成本普遍较高,降价的背后,车企为了不亏损,会主动放弃一些不必要的配置,不再刻意追求所谓的“智能化”会让汽车再次朝着原有的代步工具方向变化,产品更新的速度自然会有所下降,这也更加符合我们认知中的汽车产品。

    不过,目前智能电动汽车正处在时代的风口上,汽车想要回归到好开、耐用、品质稳定这一定位上可能还需要时间。

    汽车回归第一性很有必要。

    实际上,汽车跟手机这样的电子消费产品有很大的不同,一部手机的价格普遍在几千元,贵一点也就上万元,即便是更新速度快一点,很多消费者也能够接受。比如苹果手机一年换一代,而许多坚定的“果粉”也能跟上节奏。

    但是同样的事情放在汽车上显然不行,数十万的价格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目前国内超过80%的有车家庭购车价格不超过20万元,就这一点而言,汽车回归第一性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一款十多万元的车而言。

    好开、耐用、品质稳定是每家车企造车的基本要求,不过在汽车变革的影响下,很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在他们眼中,车的第一性就是吸引消费者的卖点,比如特斯拉聚焦科技属性,主打智能驾驶等;新势力则注重用户运维,偏向智能网联化。

    不能说这些不好,但这些确实导致现在许多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跟用车需求出现很大的偏差,大部分人在买车时都想要高配置、高智能化的产品,忽视了汽车的基本属性,而在用车时,所谓的智能配置又很少用到,比如现在很多厂商宣传的车内大屏,很多时候还不如手机实用,智能驾驶也不智能,反倒成了经济负担。这个时候车主们又会觉得车企的造车水平不行,引发大量的投诉,进而影响到产品口碑等。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还会选择买车吗?所以,笔者认为,汽车回归到稳定等第一性上很有必要,先做到好开、耐用、品质稳定,再去追求智能化等或许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不管是对于车企还是消费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写在最后:

    现如今,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的认知不断加深,更加看中产品的技术、品质和服务,车企想要提升竞争力或许应该考虑在这些方面做文章,而不是靠“忽悠”消费者,至少在这场价格战之后,很多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要求已经回归到了“代步工具”,厂商们卖力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功能或许真不如做到好开、耐用、品质稳定来的实际。

    次阅读
    3评论
    1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