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配备同级少有的2.0T+电控悬架,优雅和运动共存,试驾名爵MG7

    汽车网评官方号头像汽车网评官方号头像
    汽车网评官方号2023-02-14

    1929年,MG推出了一款M—Type,四缸的发动机拥有20匹马力,极速能达到64km/h,虽然在现在看来弱的一批,但在当年把它称之为小钢炮都不为过,因为在1930年的时候,这辆M—Type赛车在布鲁克兰耐力赛中打败了宾利车队,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也是从那时候起,MG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57年,MG开始研发一款终极速度机器——EX181,虽然只有1.5L的排量,但却在1959年的时候创造了极速413km/h的世界纪录,在当时获得了“世界上最快的车”赞誉,哪怕放在今天,超过这个速度的车型也屈指可数,MG也成为了当时英国汽车工业的标志。



    不仅在过去,如今的名爵也并没有丢失这一份运动基因,例如我们今天所要试驾的这款名爵的最新力作—MG7(图片|配置|询价)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拥有同级别唯一的E—LSD电子限滑差速器和mCDC智能可调电控悬架的车型,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位于肇庆的广东国际赛车场上,好好地体验一下它的魅力吧!



    差速器和电控悬架的表现值得肯定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项硬件之外,这台车的动力水平在同级别车型中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存在,2.0T的发动机最大马力为261匹,最大扭矩为405牛米,百公里加速做到了6.5秒。这个动力水平对于同级别的前驱车而言,可谓是接近极限的存在,如果再往上调的话打滑的概率会明显增大,损失一部分动力,再配合上换挡积极的9AT变速箱,让我们在赛道里无论是起步、中段加速还是出弯给油,都有一股小钢炮的味道。



    电子限滑差速器也在尽可能地控制车轮的动力输出处在一个合理的状态,调节左右两侧车轮的转速,使每一个车轮传递到路面的驱动力保持一致的前提下,让车辆可以顺利过弯,尤其是我们在体验8字弯的情况下,关闭差速器和打开,整个车身姿态和轮胎的极限都有明显的区别,但这项配置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偶尔地满足一下你的小激情澎湃。

    除了差速器之外,电控悬架发挥出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在电控悬架的加持下,可以根据路面状态智能响应来匹配不同的阻尼系数,以此来提高过弯的速度,很少会出现过分压缩悬架行程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标定提高车辆过弯速度的同时也让驾驶员信心增加。



    轿跑车型该有的元素基本配齐

    在设计上,动感的腰线、溜背造型、无边框车门、四出真排气以及声浪的加持下,确实很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而说到溜背车型的代表作,或许在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奥迪的A7,优雅的造型的确不可否认,但A7的车长为4976MM,接近5米的车长,相对而言会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间,反观MG7的车长为4884MM,不到4.9米,两者在尺寸上也差了一个级别,能在相对有限的条件下把尾部收得这么好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溜背造型如果不配备无边框车门的话,给人感觉似乎总差那么一点灵魂,而MG7在两者兼有的同时还给前排采用了双层的加胶隔音玻璃,进一步弥补了无边框车门的先天不足。

    尾部配备了保时捷Panamera Turbo S同款尾翼,但在高度上有所降低,控制尾翼的开启和关闭有两种方式,除了可以在中控里控制,超过100km/h的时候也会自动升起。



    这次名爵给全新MG7上运用上了全新的黑标,这也是名爵旗下首款黑标车型,不仅是为了凸显运动,还是一次品牌的升级行为,名爵想把黑标车型作为自己的高端子序列来对待。



    方向盘的X MODE按键和启动键让人印象深刻

    内饰有三个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也是赛道化的一种体现,首先就是启动按键,六边形的造型有一股兰博基尼的味道,很容易让人产生去驾驶它的冲动。



    方向盘上的X MODE按键可以自定义选择竞速模式,有三种超级玩家模式可选择,分别是:性能调节、赛道挑战和直线加速,根据自己的喜好,针对动力、E-LSD、转向、电控悬架、排气声浪、车身稳定系统以及电动尾翼等进行单独的设定,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体式运动化座椅也能在激烈驾驶的情况下给驾驶员提供良好的动态支撑。



    汽车网评:1.5T和2.0T车型的目标人群或许不一致

    在这一块细分市场领域,也存在不少看似运动个性十足的车型,例如:传祺影豹等之类的,但更多的是看起来运动,实际的动态性能表现一般,这么来看2.0T版本的 MG7真正对手并非是这类车型,只需要拿1.5T的版本应对即可,毕竟即使是1.5T版本也同样是中型车的尺寸,如果真的和小编猜测地一致,MG7的整体售价在15—20万的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降维打击。而2.0T版本的车型更多地或许是大众CC之类的车型,但E—LSD电子限滑差速器和mCDC智能可调电控悬架又是同级别独一份的存在,这时候就要看消费者是偏向于硬件的加持,还是受品牌力的影响。

    次阅读
    11评论
    1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