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中国制造的汽车为何能战胜合资汽车,甚至改变世界汽车出口格局

    天和Auto头像天和Auto头像
    天和Auto2022-11-26

    曾经没钱买国产汽车,现在没钱买国产汽车。

    汉语总是博大精深。

    一语双关道出了现在的国内汽车市场格局,当然这有些夸张的成分;曾经买车总是有钱人买合资或进口汽车,没钱的才买国产汽车,可是现在却变成了有钱人买国产汽车,没钱的去买合资或进口汽车。

    变化很大,现在的国产汽车不再只有15万以内的主流车,在中高端汽车阵营里的表现也是非常抢眼的;比如蔚小理、问界、王朝和腾势(比亚迪),以及红旗汽车等品牌。而且这些车不仅在本土市场有着理想的表现是,出口到海外的表现也很抢眼,甚至于成为某些国家的礼宾车。


    反观合资汽车,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的所有合资汽车都在“以价换量”,不论是两田一产、大众奥迪还是奔驰宝马。以及知名度很高的美系新势力品牌特斯拉,无一例外!降价则说明产品竞争力的下滑,可产品力一定是有对比才能分出高低;五大合资车系虽然各自为战但总属于同一阵营,其面对的正是中国汽车品牌。


    以五敌一仍旧沦落到了“以价换量”的程度,国产汽车到底有什么绝活呢?

    这要分为两个阶段来解读,第一阶段是燃油车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的国产汽车主打的是“性价比”,不能否认合资品牌在燃油动力汽车领域中有起步早的优势,其内燃机和变速器的供应链体系更加完善,这些外企在这条供应链中有主导地位。

    说白了就是能够掌控甚至封锁技术,就像是“质子约束”。


    其能够做到控制供应链,控制供给给中国汽车厂商的技术、总成或零部件的成本;所以想要在燃油汽车阵营里实现反超真的很难,而且这些外国汽车厂商百年来塑造的“专业”品牌形象也确实很难打破。但中国汽车厂商在工业4.0的信息化时代里还是实现了快速的成长,能够在内燃机阵营里跻身一线,变速器也有了诸多的优秀研发成果;现阶段需要做的就是“扭转形象”,但是真的很难,因为“年龄”是一条无法改变的时间轴上的点,有些时候“年龄”最后说服力;除非有颠覆性的技术来实现行业变革,技术革命才能让新品牌获得认可,然而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内燃机车已经没有什么好革的了,也就是说大家都到了瓶颈期,此时拼的就是“年龄和德望”。

    在这一方面,中国汽车厂商无疑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多年来的重心都放在技术研发上,营销基本丢得差不多了;所以即便在产品力上实现了反超,最理想的结果也只是实现了“以一敌五”的市占率的分庭抗礼,自主品牌想要打一场翻身仗,市占率必须大幅领先才能市场用户以信心。


    严格来说,在燃油汽车阶段里的比拼已经是自主品牌获胜,剩下的只是用时间来塑造品牌;但是这条时间轴不能拉得太长,因为汽车工业的强弱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强弱的标准,汽车作为大宗商品也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产销量的产业链是非常庞大的。那么总让这些西方国家以汽车厂商为载体在中国市场里捞金,损失必然是巨大的,所以加速扩大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则非常有必要。

    于是就有了汽车电动化。

    当然汽车电动化也是能源技术变革必走的一步,同时也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的基础之一;同时电动汽车也确实有着比内燃机车更理想的驾驶感受,更低的使用成本,以及更强的动力。


    日韩汽车之所以能够在近三十年里实现销量反超欧美,核心因素正是其打造了节油的小车,虽然车辆的品质和技术水平不见得高,但却最符合主流市场的用户需求。

    然而这些车只是“节油”,使用的还是不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而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能做到完全弃用常规能源,或基本不用常规能源(插电混动/增程汽车);这些车更贴合用户需求,能有效降低用车的压力,重点是在更经济的基础之上又实现了用车体验的升级,这样的车面对燃油汽车就有了绝对领先优势,此时品牌力、品牌的年龄和德望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燃油汽车的命运被“革”了。


    既然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那么好,为什么欧美日韩的汽车厂商们不加速技术转型呢?

    不是不想,也不是没有做,而是做不好。

    诸多外国汽车厂商与合资汽车厂商都在打造这两类新能源汽车,可是销量都极其低!相比一线自主品牌的销量差之甚远,甚至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一个月的销量,就足够整个合资汽车阵营卖上几年的。

    差距非常大,差距大的原因当然是其产品力太弱!要知道在转型阶段里如果没有产品力超强的国产汽车,合资汽车的品牌力仍旧能发挥效用。所以销量差则必然是产品力太差,而约束其产品竞争力的自然是供应链体系。


    整个西方世界的汽车工业体系围绕的是内燃机车,供应链围绕内燃机和变速器打造了上百年,这是一条庞大无比的供应链;此时想要转向会阻力重重,因为“牵一发就会动全身”,牵动的是欧美日韩错综交织的利益链条。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则一直在学习中完善,遇到先进的技术则能快速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灵活多变是其优点;所以中国汽车工业才能拥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主导地位,不论一般理解的供应商企业,就讲原材料吧,现在全球35%的镍、50%的锂、60%的钴、90%的稀土元素都是由中国企业制造加工!动力电池阴极全球七大厂商里的前两名都是中国企业,阳极制造商全球最大的六家都是中国企业,产能占全球的三分之二。

    而动力电池的供应商企业里,前十名了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


    曾经被“质子封锁”的芯片也早就被突破,比亚迪、中车、紫光锐展、零跑凌芯,华为麒麟等等——这些企业生动地解释了什么叫做“不封不破,不破不立”,如果有一天外国厂商不愿意做代工厂,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自己造。

    所以中国汽车品牌真的逆袭了,并且不仅在本土市场实现了反超,预计2023-2025年能实现市占率增长30%-40%;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越来越抢眼,去年的中国是全球汽车出口量第三大的国家,2022年截至10月为全球第二,也许不用多久就能夺冠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次阅读
    1评论
    8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