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频繁推出新品牌,中国车企养得活?

    汽车生活号头像汽车生活号头像
    汽车生活号2022-08-05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多生孩子好打架”,而中国汽车品牌更是将这句话深入骨髓,用短短几年时间做了外国品牌几十年都没能做到的事——疯狂生娃。

    从2000年以来,新生的外国品牌屈指可数,在印象中,除了捷达品牌、本田e:N品牌、大众思皓等几个品牌,几乎再也找不到其它,而中国品牌则不同,从2015年开始,新品牌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特别是我们熟悉的某些车企,每一家都有超过5个品牌同时运营。

    品牌多不代表销量高

    当然,我们并不是抨击新品牌,而是其体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一个新品牌的运作,说白了就是赌徒心理,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众、丰田都是千万级的年销量的车企,但它们也并没盲目扩张,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准备的定位,哪怕被认为亏钱的布加迪也给大众集团其它方面带来了价值,而中国车企呢,连这些巨头的五分之一都还没达到,就开始不断推出新品牌,完全就是“只管生,不管养”,最终导致没有几个新品牌能够成功。

    其中最为努力的当属某北方车企,从最开始的1个品牌到现在的10多个品牌,仅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所以被外界吹嘘为中国版的“大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品牌虽然在变多,但它的年销量却从2019年开始就没什么变化,一直维持在百万出头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所推出的新品牌几乎没有带来什么帮助,反而虹吸了原来品牌的销量。

    究其原因,消费者可不是以前那么好糊弄,你就算换了1万个马甲,你还是就那一个品牌幻化出来的,主要的东西都一点没变,就连新能源品牌也不过是精装后的“油改电”。

    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

    与其一味地推新品牌,不如好好研究产品,先学会了走,再学习跑起步更轻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本田雅阁如今已经十代,我们可以回顾整个历史,每一代都堪称经典,同时车型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像这样的车型在合资品牌中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反观中国品牌,好不容易打造了一个爆款,出了2代或者3代后,就开始着急推出其它同类型产品抢占更多市场,短时间看确实带来了终端提升,但长期下去,会非常影响单品牌甚至整个品牌发展的规划。曾经的某神车就是因为车企推出了过多的同类型竞品而逐渐弱化了它的车型地位,以至于那么多的销量记录几乎不可能再打破。


    不过我们并不能把责任迁就到车企的发展规划,毕竟一个品牌快速发展,基盘足够大时,内部意见不合是非常常见的,而这个时候一些中国品牌专研出一套特殊的解决办法,就是创立一个新品牌,这样就避免了内斗,但也埋下了隐患,一旦市场不景气,品牌没有达到预期,就可能快速消亡或者重组,这样的事已经不止一次在中国车企身上发生。

    主机厂玩火,经销商买单

    要说最惨的当属经销商,明明知道是一个坑,还得排着队往里跳。对于经销商而言,一个品牌卖得好,赚钱是无可厚非的,但可怕之处就在于你赚到的钱还不是你的钱,因为主机厂能够清楚的知道你每年赚了多少钱,当主机厂想推出一个新品牌时,你就必须得支持。

    而最离谱的是,不少中国车企不顾经销商是否同意,频繁的推出新品牌,并且还要通过拿车折扣、年末返点、优惠政策等等逼迫经销商投钱搞新品牌,这种时候大多数经销商都是不能拒绝也不敢拒绝的,一是,确实在原有品牌赚到了钱,对于新品牌充满想象空间,如果错过了一个机会,可能后悔都没用了,二是,主机厂与经销商之间本就是一场博弈,大家在过去20年经历了井喷式发展,只要躺着就能赚钱,在新品牌招商问题上,经销商大多数时候没法说NO。

    之前,汽车生活从某品牌经销商处了解到,主机厂和经销商关系本来就比较微妙,尤其是在疫情下,大家很容易有分歧,就像他们品牌曾经分网,原本利润高的车型就那么几款,但是分了后,盈利水平又一次降低了,而主机厂告知他们新品牌招商也希望老经销商支撑时,其实还是挺无语的,因为新品牌月销量如果达到50台以上,没有主机厂补贴输血,那基本就是纯亏钱,如果是撑几个月还好,如果1年、2年不盈利,那么之前在原品牌挣得利润基本全部都要搭进去。

    车市红利一去不返

    乘联会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截止2021年底,有汽车销量统计的车企仅有86家,产能利用率仅仅刚过50%,另外,年销量低于万辆的车企高达29家,2021年总销量为9.96万辆,总产能为492.2万辆,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2.02%。而那些拥有多品牌的车企,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不过新品牌大多数依然很挣扎,因为中国汽车市场从来不缺新的品牌,缺的只是符合消费者的好产品。

    汽车市场最大的闹剧莫过于恒大汽车市值一度冲上了 4000 亿港币。这个市值,曾一度超过了上汽集团,超过了广汽集团,超过了一汽、东风、长安等等,而最丧心病狂的是,恒大汽车没有正式卖出过一辆车,这或许也是中国车企喜欢频繁推出新品牌的原因,疯狂收割韭菜之后,留下一地鸡毛。

    记得在很多年前,某位车企大佬曾说过,未来能够活下来的车企,可能只有2、3家,即便没有他说的这么绝对,但我们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车市已经过了躺着赚钱的年代,亏损将会是很多车企都将面临的情况,对于那些没有核心技术的品牌来说,更容易在这场洗牌中淘汰,过大的摊子只会加重车企负担,新品牌发布的时候有多么光鲜,消失的时候就有多么惨淡。


    另外,我们将目光投向较为成熟的欧美汽车,它们也同样经历了从多到少的一个过程,特别是美国市场,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个汽车品牌,但现在也就只剩下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三家巨头,并且不管是哪一家都在不断瘦身,以福特为例,卖掉了沃尔沃、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只留下自身核心品牌,试想一下,这些抗风险能力极强的老牌车企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本土车企有如何能够驾驭如此多品牌呢?

    曾经扩张成奇瑞、开瑞、瑞麒、威麟四大品牌的奇瑞,也最终回到了一个奇瑞的战略,身为全球十大车企的福特也回归了一个福特战略,他们已经用历史的教训告诉了我们,成立一个新品牌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它养活。

    通过种种现象来看,未来3-5年当电动化进程再提速之后,那些臃肿的车企会显得更加吃力,80%的市场销量都会集中到前十的车企上,所以还在想通过推新品牌拉动销量的车企不如抓紧时间修了内功,多研究一下产品,只有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车企才能在大浪淘沙中活下来。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品牌官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