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大众、奔驰同时为中国新设高层专岗,国际车企应如何在华转型?

    明镜Pro头像明镜Pro头像
    明镜Pro2022-06-23

    在大众汽车刚公布了一次在中国区高层大调整不到一周,德国豪华车企奔驰也宣布了一项人事任命,这两者不约而同地相似的高层变化,引发了汽车行业中一次大讨论。



    其中,奔驰的调整是在集团公司中新设首席战略官一职。该职位由一位中国籍人士高旭担任。高旭此前为麦肯锡常驻中国香港分公司的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拥有数十年汽车行业领域的丰富工作经历,为中国及全球行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奔驰表示,高旭的核心角色之一是将各亚洲关键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和深度洞察融入奔驰集团的战略业务决策中。



    在集团的架构中,高旭的地位并不低,其直接汇报给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奔驰表示,这种调整是因为中国市场独特的地位而产生的针对性措施。“中国将一直是奔驰业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也是公司向全面电动转型的重要创新基地。”奔驰如此表示。


    而在几天之前公布的大众在中国区的高层调整,其中也专门新增设了一个职位。大众新设立的岗位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即CTO)。而担任该职位的是一位对中国市场颇为了解的外国人Marcus Hafkemeyer。此人在北汽新能源和华为有过工作经历。另外,这也是大众在中国区的高级管理层中,少见的引入外来的职业经理人。此前,大众在中国的高管基本都是大众的资深管理人士。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的职责是加速推进集团在中国区的自主研发工作,同时与相关品牌和各企业CTO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集团范围内的协同效应。大众还表示,集团会进一步调整中国的技术开发工作:强大的跨品牌协调能力将加快研发速度和数字化进程,使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并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


    两者不同的是,奔驰的变化集中在将中国市场的经验和变化融入到全球的战略调整中,而大众则是权力下放集中在本地化的发展上。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未来国际车企在转型上对中国市场殊途同归的两个方式。不过,奔驰直接采用了中国籍人士担任集团的智囊团,看起来更为激进一些。下一步,奔驰是否会对中国市场进一步放权,比如是否会有相同的中国区董事会等形式,目前尚不明确。


    奔驰与大众集团的调整,使得另一个问题也变得有些矛盾了起来。宝马在今年正式调整了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比,由此宝马掌控了华晨宝马75%的股份,这也意味着宝马在中国更加独立了。按照这种独立化的模式,势必宝马集团会更多地介入在中国发展和规划中来,那么宝马的如何强化自己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和需求变化的捕捉呢?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消费需求的变化正在快速进行,这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外国车企在新能源化和智能化上已经有点跟不上中国本土汽车快速的步伐,这也使两家车企不约而同地在高层管理架构中专门针对中国市场作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调整。不过,这些调整能否为企业在市场中建立立竿见影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目前外国车企,包括豪华车企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不理想,在市场端被中国本土车企远远超过,在30万以上这个传统的豪华车市场重地中,本土的品牌也逐渐获得了大量的销量。一批优秀的产品月销量纷纷达到或者是超过了1万台,这也使得豪华车企的市场份额受到了侵蚀。目前,豪华车企中,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上,在最终的产品体验上,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优势,才能建立品牌护城河。



    外国车企们,不仅仅是要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作出新的把握,在对车和品牌本身的定义和运作等模式上,都要作出新的改变,以适应眼下不断变化的形势。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认为眼下中国本土品牌在30-50万区间中能够立足,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对产品的定义和价值的判断已经在发生变化,这一点对豪华车也不例外。在没有提供符合心理预期的产品价值的情况下,豪华品牌要取得和以往一样的溢价会变得更艰难。但从市场策略来看,豪华车企仍在坚持以往的价格策略,并没有随之改变。


    从产品力来看,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处于专业消费者阶段,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品质要求都更为严苛,对产品满足需求的功能性要求更高。特别是在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中,前期消费者已经受到市场第一批产品的影响,对产品本身的判断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这动摇了豪华车赖以生存的根基,尽管目前还不是毁灭性的冲击,但这正在改变行业以往的玩法。当然,最终决定消费者购买的还是产品本身。在通往2025年剩下的3年时间中,豪华车企们可以在过渡期中以混动获得丰厚的利润。这将成为转型的根基。



    次阅读
    4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