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挑战特斯拉?豪华战队血拼最热赛道,新能源汽车百花初放

    熊猫老男孩头像熊猫老男孩头像
    熊猫老男孩2022-05-24

    2021年,面对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汽车行业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产销同比下降的局面,产销均实现稳中增长。全年汽车产量2608.2万辆,同比增长3.4%,汽车销量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

    其中,销量前十的上汽、长安、吉利、长城、东风、奇瑞、一汽、北汽、比亚迪、广汽,销量合计2262.1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86.1%,完美体现了行业的二八定律。

    更重要的是,汽车出口量结束多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历史。2021年汽车出口201.5万辆,较2020年的99.5万辆同比增长102.51%,展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韧性。

    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大步迈进的历程中,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54.5万辆,较2020年的136.6万辆增长159.52%,实现了量产大跃进;新能源车销售352.1万辆,较2020年的136.7万辆增长157.57%,消费者的接受度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由2020年的5.4%提升至13.4%,增长势头迅猛,且纯电车是销售绝对主力(表1)。

    另外,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突出,全年的出口量达31万辆,同比增长3倍,占总出口车辆的15.38%,展现了新能源汽车品牌强大的辐射力。

    产销及出口增长势头良好,离不开资本的大力扶持与推动。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超890起,披露融资金额超3840亿元。其中2020年,行业融资185起,融资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290多亿元,同比增长约159%;2021年上半年披露融资金额达827.1亿元,热度进一步提升。

    纵览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互联网科技巨头、传统整车厂、造车新势力、国际品牌车企均已杀入,技术、品牌、资本、市场、渠道等全方位的竞技赛已拉开帷幕。

    (一)新势力:

    月交付量齐破万,走进“代工+自产”2.0时代

    谁能想到,特斯拉欲在中国市场大杀四方的时候,第一批冲出来守门的竟是一度在死亡关口徘徊的造车新势力。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退坡后,一些车企左手倒右手的“骗补”乱象浮出水面,加之“PPT造车”瓦解了人们最后的信任,这一行业滑入低谷。融资难、交付难、事故多、续航作假、高管出走等问题接踵而至,造车派被迫走进痛苦的洗牌期。

    在这一波洗牌中,博郡、赛麟、长江、知豆、众泰等品牌纷纷走入破产重整程序,几乎拉垮了整个行业的景气度。于2018年8月27日在美股上市的蔚来,用它125天低于3美元/ADS(其中39天低于2美元/ADS)的股价讲述了一段命悬一线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直到2020年一季度末才结束。在疫情笼罩下,大洋彼岸的特斯拉在2020年一季度竟然交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季度成绩单:产销量分别达到10.3万辆、8.84万辆,实现净利润1.13亿元。这是特斯拉自2010年6月29日上市以来首次扭亏,资本市场给了这份成绩单响亮的回应。

    2020年3月24日开始,特斯拉每股价格自400美元左右的低点开始强势反攻,2020年8月27日触达2300美元左右的历史高点,5个月飙涨近5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特斯拉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景气回升,蔚来的股价也从2020年年中开始强势回弹,在2021年2月9日,以62.84美元/ADS创历史新高。

    紧接着,2020年7月30日、2020年8月27日,前后间隔不到一个月,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接连上市,造车新势力在美股顺利会师。

    跨过死亡峡谷的新势力,交付量一路攀升。2021年,特斯拉交付量达到93.62万辆,同比增幅达87.2%,蔚小理也实现了近10万辆的交付新高。2021年,三家新能源汽车的交付量全部突破9万辆: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同比增长超263%;蔚来汽车达91429辆,同比增长111%;理想汽车达到90491辆,同比增长177.4%。蔚小理三家成立以来的累计交付量均超12万辆,其中,蔚来最高,达到16.7万辆。

    此外,新势力第二梯队品牌的销量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黑马”哪吒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全年交付69674辆,同比增长362%;零跑汽车全年交付43121辆,同比增长278.55%;威马汽车全年交付44157辆,同比增长96.3%。

    新势力品牌销量翻番式增长,爆款单品的广告带动效应不可忽视。理想ONE、小鹏P7、蔚来ES6和ES8都是爆款车型,爆款效应最显著的是宏光MINI(图片|配置|询价) EV,年销量超39万辆。

    对于后进品牌,能否开发出爆款车型,几乎成为决定存亡的试金石。2021年,华为推出赛力斯SF5,销量平淡后,立即推出问界M5接棒,来试探市场。

    老牌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2021年的产销量也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大企业集团排名中,比亚迪以74.5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九,较上年排名第十一前进两位。

    销量是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投票,曾经一度被视作“玩概念”的新能源汽车基本完成了形象重塑。口碑会自动传播,用户会主动拉新,2022年新势力们的年销量必将再上一个台阶。

    蔚来的李斌说,造车的基本门槛已由200亿元升至400亿元。这是资金门槛,造车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门槛——资质。

    在中国市场,造车需要专门的资质:一是被业内称为“大资质”的发改委许可,获得许可后,企业需要在两年内建设工厂、3年内销售车辆;二是被业内称为“小资质”的工信部准入管理规定,销售车辆须同时满足该规定,即造车要“双资质”。

    传统造车企业,如比亚迪、上汽、东风等,天然拥有新能源车生产资质;脱离传统车企的独立企业,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等,则须重新申请资质;跨界造车的创业企业,自然不具备资质。

    怀抱造车梦想的创业者们,先后开发出了代工、合资、收购或控股等绕道获得资质的方式。

    首先,代工模式,新势力与有资质且产能不饱和、愿意代工的车企合作造车是主流方式。

    例如,蔚来联手江淮汽车推出蔚来ES6和蔚来ES8,小鹏选择与海马汽车合作推出小鹏G3等。代工厂利用了剩余产能、提升了经济效益,新势力则以新的技术、设计和服务理念赋能这些整车企业,无需建厂房和设备,以更小的成本和对价实现了量产,双方实现了双赢。

    第二,收购或控股模式,这是新势力更直接获得造车资质的方式,这为它们日后脱离代工,走向自产奠定了基础。例如,小鹏汽车以1600万元收购广东福迪汽车100%股权,理想汽车以6.5亿元对价收购重庆力帆汽车,威马汽车以约11.8亿元对价收购大连黄海汽车,继而再收购与中顺汽车,爱驰汽车以17.47亿元收购江铃控股50%股份等。

    第三,合资模式,新势力与传统整车企业合资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资源强强联合。这些合资企业并非代工性质,而是多方合作推出独立新品牌。因为独立新品牌与新势力品牌存在竞争,新势力在这些合资公司中的股权占比普遍不高。

    例如,蔚来与广汽合资12.8亿元成立广汽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初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朱一航控制的珠江投管集团,2021年4月更名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合创汽车”),并发布全新车型Z03和“合创007”2021年款。

    蔚来与长安汽车合作成立的长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已更名“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简称“阿维塔”)。2021年11月15日,该公司首款情感智能电动汽车阿维塔11发布。

    蔚来汽车在两大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46%、4.62%。截至2021年末,合创汽车、阿维塔已成长并跻身新势力第三梯队。

    通过不同方式,新势力们获得了造车资质,开启“自产+代工”2.0时代。例如,小鹏汽车总投资120亿元,在肇庆建设工厂,P7车型将在该工厂自产,小鹏在广州、武汉的工厂尚在建设中,预计年产能合计新增20万辆;理想汽车投资50亿元在常州的自建工厂,2022年完工后年产能可达到30万辆;2021年4月,蔚来宣布投资500亿元,与合肥市政府共同规划建设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NeoPark),规划年产能100万辆;零跑汽车在浙江经开区建设AI工厂,自研自产的T03舒享版整车已下线。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新能源汽车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多,对地方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作用,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广东肇庆、安徽合肥、北京顺义、广州南沙区、上海嘉定、武汉经开区等,已吸引新能源汽车落地自建产业园,堪称新势力汽车自产之路的最强助攻。

    2022年开始,新势力们的计划产能将逐步落地,随着自产能力对代工产能的置换,新势力们必将加速向具备“自研+智产+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链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化。

    (二)传统车企:

    坚定电动化转型,密集融资推动证券化进程

    在这一波新能源造车大潮中,新势力们是最没有历史包袱的。行动慢一拍的传统车企,基于对燃油车品牌和产能的保护,以及对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左右互搏的焦虑,或者在混动上慢悠悠推进,或者在纯电上浅尝辄止,或者“油改电”换汤不换药,总之,行动和态度都难言坚定。

    从局部来看,蔚小理在2020年的触底爆发,为观望中的传统车企趟出了商业化成功之路;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渐近,倒逼传统车企在2021年加速电气化转型。

    2021年,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吉利、长城等品牌均推出了旗下独立的、定位“高端”的新能源品牌,且多家传统车企已透露拟分拆新能源业务上市计划。传统车企在新势力们探索成功的路上,正在拍马赶来,以后发优势展现出后来居上的节奏。

    我们以上汽、广汽、长安、吉利为例来观察。

    首先,上汽集团堪称中国燃油车时代的带头大哥,是世界500强排行榜里中国车企第一名,连续蝉联16年的中国汽车销量冠军,乘用车销量占国产车逾1/4。2021年初,上汽集团联合张江高科、阿里巴巴推出新能源独立品牌“智己”。智己汽车高管刘涛明确表示,已对上市有非常完整的考虑,后续会有A轮、B轮、C轮的融资计划。

    第二,广汽集团是转型新能源并推出独立品牌最早的传统车企,2017年7月28日已成立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埃安前身)。2021年,广汽集团提出新目标,在2023年将广汽埃安打造成广汽首个零碳工厂,到2025年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50%,到2030年,全集团新能源车销量占比50%。广汽新能源独立品牌广汽埃安2019年、2020年销量分别为42003辆、60033辆,2021年销量创新高,达到123660辆,已经展露出超越新势力的势头。趁势追击,埃安已推出AION Splus 2022款、AION Y 2022款汽车。2021年末,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广汽埃安将在2022年全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择机上市”。

    第三,长安汽车集团在2018年5月成立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2021年,其纯电动车销售达9.55万辆,主力车型为奔奔-E-Star。2022年1月18日,长安新能源完成B轮融资49.77亿元,投资方包括建信投资、南方资产、中金资本等10家机构,内部已在探讨科创板上市的计划。

    除了长安新能源外,2021年底,长安汽车联手华为、宁德时代、蔚来,合资成立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阿维塔。2021年11月5日,阿维塔完成首轮24.2亿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南方资产、宁德时代和两江资本。 阿维塔董事长兼CEO谭本宏透露,“下一步,阿维塔科技将很快启动 A 轮融资,未来还有独立上市计划,以引入更多具有多元化背景和雄厚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起聚力共创”。

    第四,吉利汽车,作为自主品牌领军者,其2021年汽车销量101.62万辆,而纯电动车的销量仅2.65万辆,插混销量不到1万辆。吉利早在2015年即成立了新能源品牌“几何”,但推出车型被市场质疑“油改电”,销量平淡。2021年7月,吉利才下决心推出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汽车,由李书福亲自挂帅,并计划在未来三年推出6款全新车型,到2025年销量达到65万辆。

    2021年8月27日,极氪汽车完成Pre-A轮5亿美元融资,由英特尔投资领投,鸿商集团、博裕资本、哔哩哔哩、宁德时代跟投。极氪汽车CEO安聪慧表示,极氪将会有多轮融资,直至实现IPO。

    另外,东风汽车推出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岚图,从2021年8月开始交付iFREE车型,至2021年末已交付6791辆,并将于2022年6月交付新款MPV梦想家。

    长城汽车也于2021年初推出高端智慧电动车品牌“沙龙”,首款量产车“机甲龙”,目标价格40万元以上,以高配置定位豪华电动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们纷纷向高端领域进发时,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推出的宏光MINI EV,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差异化路线,2021年,MINI EV销量超39万辆,带火了微型纯电动市场的回潮。长安奔奔、长城欧拉、比亚迪e1、宝骏E100、奇瑞eQ1等都是2021年纯电市场火爆的微型车,再一次证明了下沉市场的需求空间和消费潜力。

    2021年,我们见证了传统车企转型的决心和力度。2022年,无疑将会有更多的传统车企加快电气化,并加快品牌拆分上市进程。

    (三)外资品牌:

    电气化转型迟步缓行,市场冷热差异明显

    2021年堪称传统车企全面转型元年,为了节能减排“go to zero”,外资品牌正式冲入新能源竞技场。这些燃油车时代的霸主们,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销渠道、有品牌,即使新能源汽车完全开辟了一个新的赛场,它们仍是不可低估的玩家。

    实际上,国际汽车巨头发力新能源赛道并不晚。早在2011年,戴姆勒及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简称“奔驰”)即开始在中国市场试水新能源车,其与比亚迪合资成立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腾势汽车”),双方各持股50%。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品牌,两大股东先后投资约百亿元,2014年至2021年11月总销量仅超2.25万辆,2020年销量仅4175辆。销量低迷之外,2020年,腾势汽车营收11.3亿元,净利润亏损4.2亿元,2021年1-11月继续净亏损1.5亿元。

    面对销量低迷和持续亏损,奔驰选择“退出”。2021年12月24日,奔驰与比亚迪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将所持腾势汽车40%股权转让给比亚迪,转让完成后,比亚迪与奔驰将分别持有其90%、10%股权。未来,比亚迪将决定腾势的发展战略。

    燃油车仍是国际汽车巨头们的摇钱树,进军新能源汽车的意愿并不强烈。2021年开始,以BBA为代表的燃油车霸主们才纷纷发布全面电气化转型计划。

    2021年7月,奔驰的战略由“电动为先”转为“全面电动”,预计在2022年为所有细分市场提供定位豪华的纯电车型,2025年纯电动和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到50%、每一款车型都将推出纯电动版本,在2030年前实现全面电动化,到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型阵容的碳中和。2022-2030年间,奔驰计划在纯电车型上投资超400亿欧元。

    2021年8月,奥迪发布全新的“Vorsprung2030”战略计划。未来十年,奥迪将以电动出行、自动驾驶、数字化为重点,加速奥迪电气化进程,2026年只推新电动车,2033年停止内燃机生产。

    2021年3月,宝马集团公开新能源战略,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2025年前推出25款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其全球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比例提升到15%-25%。

    我们以奔驰为例,具体来看豪车品牌的新能源车进展。

    目前,奔驰纯电拥有EQ家族(EQA、EQB、EQC、EQS)、奔驰C350e、奔驰GLC350e车型。

    2019年1月,奔驰推出首款纯电动(油改电)SUV车型EQ C,在2021年1-11月累计销量仅5411辆。即使在2021年四季度开出降价18万、裸车31万元左右加送牌照的优惠,也未能带动销量提升,11月的销量仅864辆。

    2021年11月,奔驰EQ B上市,不足一个月即降价5万,首月仅销售仅232辆,相近时间上市的EQ A,首月销量也仅172辆。2021年1-11月,奔驰新能源车销量合计11132辆。

    2021年12月17日,代表奔驰电动化未来的纯电轿车EQ S上市,定价151万元,引起市场一片哗然。2022年,奔驰将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其能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呢?

    电池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等性能略差于新势力同等车型,定价却更高形成的“性价比不高”印象,是奔驰这一些列车型难以引爆市场的根本原因。

    与奔驰的“曲高和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众的接地气和畅销。

    与奔驰几乎同一时间发布全面电气化转型计划的大众集团,2021年7月13日发布“2030 NEW AUTO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纯电汽车市场的领导者,到2030年,实现每辆汽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足迹较之2018年减少30%,同时,纯电动车型的份额预计将上升到50%。到2040年,大众集团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新售车辆将接近零排放。最迟到2050年,大众集团将实现碳中和。

    同时,大众汽车将在2025年前后研发可扩展化系统平台——SSP一体化架构,为旗下宾利、保时捷、大众、斯柯达等所有品牌和所有级别的电动车服务。大众集团已拨款730亿欧元用于2021-2025年投资未来技术,电气化与数字化是重点投资方向。

    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推出了7款纯电动车型。其中,大众ID系列颇受欢迎(包括两款ID4车型、两款ID6车型和ID3车型),这是基于大众汽车集团MEB模块化电动平台打造的纯电车型其中,ID3、ID4X、ID6X车型由上汽大众生产。上汽大众的ID4X系列于2021年3月底上市,2021年12月国内交付量13787辆,全年交付量70625辆。

    ID4X系列车型月销破万的成绩,背后是上汽大众的精细化工业管理。例如,对电池的安全和性能重视,配备超越同级平均水平的强化铝外壳、防爆阀等安全装置,进行多达338项安全测试和超350万公里的道路耐久试验。ID系列被大众寄予了反攻新势力的厚望,其2022年交付量目标已被提升至14万辆。

    由市场对奔驰与大众相关车型截然不同的冷热反应来看,携燃油时代的豪华品牌攫取电动时代剩余红利的捷径,在新势力们已完成市场教育的当下,显然已走不通。从大众的经验可以看到,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们,只要把打造燃油车那一套工业标准拿来认真搞电车,其成果不会差。

    巨头们想要在智能时代的中国市场复制成功,唯一的通关密码只有两个字:敬畏

    (四)跨界者下场:

    地产商造车险象环生,科技巨头投资造车两手抓

    特斯拉的成功,让“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激活了所有曾在软件上品尝过成功果实的科技公司,激活了手握钱袋子、急于寻找能够接棒地产并提供足够增长动能的地产商们:“哦,原来,汽车这颗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我们也是可以摸一摸的。”

    以恒大、宝能为代表的地产商,以不差钱买买买风格高调加入新能源造车大军。地产企业跨界造车,一度被质疑是换马甲圈地游戏。2021年,地产行业整体进入冬季,恒大和宝能也不例外,中国恒大甚至走进了重组程序。

    地产业务自身难保,汽车业务嗷嗷待哺。恒大汽车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续命,而宝能则投靠广州国资获得“纾困”。

    恒大汽车在无一车下线之时,市值已一度超过中国恒大的市值,2019-2021年3年恒大汽车投入超300亿元。2021年1月,恒达汽车获得6大投资人260亿元的战略投资;2021年11月9日、19日,恒大汽车两次配售发行股份,合计获得32亿元融资。三笔融资292亿元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

    在漫长的等待后,2022年1月12日,恒大汽车官宣“恒驰5”首辆车下线,正式量产尚待时日。

    宝能集团先后收购了观致汽车和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已更名深圳市宝能汽车),仅收购资金已超100亿元。宝能集团公开披露,过去5年,宝能投入自筹资金530亿元用于汽车业务。因为大幅烧钱,在2021年初,宝能汽车一度传出裁员、资金紧张、工程停滞等负面新闻。此后,其很快得到了广州国资的“纾困”。

    2021年6月18日,宝能汽车获得广州开发区战略投资120亿元,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总部将落户广州开发区。得到援助后的宝能汽车基地,2021年9月复工。在科学城集团下属建筑工程公司的支持下,宝能汽车广州基地,已完成五大工艺车间钢结构主体施工,预计2022年3月底完成厂房建设,2022年7月可实现首车下线的目标。

    2022年1月,广州国资再度投资,广州开发区科学城集团、知识城集团战略入股广州宝能汽车。完成最新股权变更后,广州开发区旗下广州开发区建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知识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41%和10%,宝能汽车旗下公司广州宝耀持股49%。广州国资成为宝能汽车的控股股东。

    至此,宝能与恒大都还在造车的赛道中前行,其量产车未来能否被市场接受,有待时间验证。

    不同于地产商造车高举高打、险象环生,互联网巨头们造车,风格相对稳妥。

    2021年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在此之前,大厂战投(CVC)大手笔投资新势力们,基本完成站队。新财富曾做过统计,截至2020年10月中旬,蔚小理等17家新势力头部车企,从创业至IPO总融资金额超2100亿元。以BATM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CVC是投资主力之一(表3),堪称新势力造车的最强助攻。

    2021年开始,不仅满足于投资的大厂,纷纷开始亲自下场造车,百度联合吉利成立了集度汽车,阿里则与上汽联手打造智己汽车。小米、字节跳动、华为、大疆、腾讯均以自身优势,从不同环节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1年3月末,小米高调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由雷军全权负责,并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雷军表示,将智能电动汽车作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为小米汽车而奋斗。

    2021年4月末,抖音和今日头条的母公司字节跳动,通过全资子公司北京星云创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重庆万象优车科技有限公司,被业界视作低调进军汽车行业。早在2017年,字节跳动已申请“字节汽车”商标,并将今日头条汽车频道拆分独立,上线“懂车帝APP”;2020年,字节跳动组建车联网团队,尝试满足用户在车载场景体验等方面的探索。

    2021年4月上海车展,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智选SF5上市;2021年年底,二者合作的新品牌新车型问界M5上市。业界认为华为亲自下场造车,只差临门一脚。

    除了造车派,腾讯、大疆则在智能驾驶软件上发力。

    2021年,腾讯发布升级的汽车智能系统TAI3.0,将其2015年的车联网产品、2020年腾讯车联发布的AI in car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进一步进化。

    2021年4月,大疆旗下的大疆车载官网上线。大疆车载是大疆旗下专门提供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的品牌,专注于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服务。2016年,大疆车载项目立项;2019年,大疆车载工厂投产,开始与整车厂合作。

    当然,国际科技巨头也在长驱直入。2021年2月苹果宣布造车,并称正在与激光雷达供应商谈判,以期获得更前沿的激光雷达技术配套,从而获得领先的竞争优势。

    2021年4月,韩国巨头LG宣布退出手机业务,将更多资源投资其它增长领域,包括车辆部件,业界认为LG将加快其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布局。

    日本消费电子巨头索尼同样闷声切入,2022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展台上,索尼展出了一款名为VISION-S 02的全新概念SUV。索尼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田宪一郎宣布,索尼集团计划2022年春季成立索尼移动出行公司,专注于电动汽车业务。

    智能造车,成了科技公司打造未来新增长的筹码,这个赛道正变得无限拥挤。

    像苹果、小米这样,在智能手机这一智能终端上,打过硬仗的科技巨头们,显得信心满满;而此前从未碰过硬件,从软件跨界硬件的科技公司,能否一击即中,是其需要直面的第一个考验。2022年,谁会是第一个华丽量产的先锋呢?

    (五)最强助攻:

    千亿资本进场,频密融资冲击上市

    李斌200亿、400亿造车门槛的言论,将造车极其烧钱的大众印象具体化。因为烧钱,造车企业当然也成为吸金大户。

    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2020年新能源汽车赛道,融资事件大概897起,披露融资金额合计约3841.1亿元。其中,2016-2018年融资事件均超过160起,2017年达185起。2019年遭遇行业低谷,融资事件数和披露金额均有所回落,而2020年触底爆发,披露融资金额合计约1292.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2021年上半年披露融资金额达827.1亿元,全年预计超1500亿元。

    千亿资本进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强助攻,各路淘金者也汹涌而入。

    当然,PE/VC仍一直是这个领域重要且坚定的“供血者”,新财富曾做过梳理,热门PE/VC基本完成了它们在造车势力背后的站队(表4)。

    2021年,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也是重要的投资主力,其一手作为CVC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手作为LP投资私募基金扩展投资范围。

    作为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供应商,2021年4月,宁德时代发布公告,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优质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190亿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宁德时代已投资75家企业,合计认缴金额达154.6亿元。其中,宁德时代投资了哪吒汽车、阿维塔汽车,参与了北汽蓝谷定增,参与了极氪汽车的Pre-A轮融资,并通过全资子公司问鼎投资入股了爱驰汽车。

    宁德时代这样以投资方式“绑定”下游造车企业的模式,已成为行业趋势,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2022年将会持续。

    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其被业内戏称为“扮成政府的投行”,合肥国资、广州金控即是典型代表,尤其是合肥国资的投资风格甚至更为激进。

    2020年4月,合肥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蔚来。2021年,合肥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合肥建恒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了汽车零部件研发商安徽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控股有限公司。2020年9月,广州金控投资了威马汽车。2021年,广州金控投资了新能源换电提供商奥动新能源。如前所述,广州国资还战略入股宝能汽车。

    在各路资本的加持下,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融资仍延续火爆风格。快速融资做大,将企业带入IPO轨道,已成为造车新势力们在市场竞争中安稳活下去的驱动力。2021年7月7日、2021年8月12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先后在港股二度上市,分别募资133.56亿元、111.85亿元,为月销万辆整车备足资金弹药。传言,蔚来也在密集筹划二度上市。

    第一梯队在资本市场强力吸金,第二梯队也在加快融资,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平台也成为重要的投资方。2021年,哪吒汽车进行了三轮融资(表5),威马汽车、零跑汽车、爱驰汽车均进行了两轮融资(表6-8)。这些企业或将在2022年冲击IPO。

    纵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21年已展露苗头的一些趋势,将在2022年延续:汽车品牌向高端迭代,产品向下沉市场渗透;以4S店为主的经销模式式微,营销模式更为多元和直接;缺芯压力持续,更多替代车规级芯片面世;换电模式卷土重来,充换电市场共存;5G和智能云等基建加速发展,高阶智能或迎来新进展……

    2022,新能源汽车将继续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上发力,市场从依靠政策、补贴驱动,继续向依靠技术、服务、品牌等因素拉动的新阶段转变。

    更多资本的大手笔投入,更多新势力品牌量产车落地,这个市场会呈现怎样的新景象?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将更为激烈,车企如何避免陷入同质化后的价格战陷阱?

    唯有技术提升、智能进阶、服务跟进的进化之路。这意味着产业链的整体进化和完善,我们下篇再论。

    作者:姬婧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