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被传要并购魅族的吉利,你所不知道的三件事

    谦启管理评论头像谦启管理评论头像
    谦启管理评论2022-02-11

    最近有消息传出,称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

    智能手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是一片红海,小米、华为、苹果等龙头企业纷纷寻找新出路,布局新能源造车领域这片蓝海。而吉利本身就是造车的,是手机厂商“羡慕”的对象,为何却反其道而行、开始布局手机市场?

    吉利的动机其实很明确,布局手机就是为了其新能源汽车业务服务。相比造车新势力,吉利等传统汽车厂商在软件开发能力上一直都有所欠缺。2021年4月,吉利汽车推出高端智能电动车“极氪001”后,在车机软件方面被大量车主吐槽,切切实实影响到了用户体验。

    吉利也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2021年9月,吉利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投资100亿进军手机领域。随后2021年10月,前小米首席miui架构师宣布将离开工作了11年的小米,加入到全新的吉利手机团队。此次收购魅族想必也是看中了魅族的Flyme OS以及开发团队,希望以此来弥补软件方面的短板。

    由于吉利收购魅族这件事只是传闻,我们暂且不谈,接下来介绍下吉利发展过程中你所不知道的三件事。

    与比亚迪截然不同的国际化之路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至今为止,若论国际化最成功的国内民营车企,那就是比亚迪和吉利这两家。

    比亚迪作为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头羊,在1995年创立以后,其主营业务其实是电池生产,并且逐渐发展成当时全球第二大电池生产商。但随着越来越多厂商被电池行业的低门槛吸引入行,加之电子产品的利润不断降低,比亚迪的电池业务也深受影响。

    于是比亚迪在2003年初正式收购了秦川汽车,也名正言顺地从电池生产企业一跃成为汽车制造商。对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壁垒,比亚迪汽车一步一步地发展靠的是“自强”。王传福带领一批技术狂人的强袭突破,打造中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斩获无数奖项,专利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2004年比亚迪还成立了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始布局手机部件及模组,以及手机设计和组装业务,进入IT行业,如今更是成为仅次于富士康的第二大代工厂。

    由此,比亚迪成为了当时全球唯一的一家横跨汽车、IT、新能源三大领域的企业。凭借在多个领域的丰富技术积累和各领域间的综合协同优势,比亚迪靠着领跑全球的技术优势早早地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而吉利的国际化之路靠得更多的是并购。1986年创立后,吉利从生产电冰箱零件起步,发展到生产电冰箱、电冰柜、建筑装潢材料,再到之后1994年生产摩托车,一直都是走在传统制造业的道路上。

    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在吉利造车之初,其打出的口号就是“造中国最便宜的轿车”,走的路线便是以量取胜,技术含量相对较低。2007年,吉利发表《宁波宣言》,宣布战略转型,从卖得便宜变成技术领先。但技术领先的路并不好走,许多技术都被国外所垄断,吉利的转型之路十分艰难。收购,变成了吉利的“捷径”。

    2010年吉利破除重重困难,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沃尔沃轿车,成了吉利转型重要的里程碑。沃尔沃和吉利两者体量有着巨大悬殊,沃尔沃手中还有着十分领先的技术,即便沃尔沃因经营不善亏损,受金融危机影响福特急着出手,吉利能够收购成功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被当时的媒体戏称为蛇吞象。但这次收购无疑是成功的,此后吉利便走向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收购也成了吉利国际化的主要手段。

    2013年2月,吉利收购了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手中所有伦敦出租车公司的股份。

    2017年5月,吉利收购了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2017年11月,吉利收购美国最大飞行汽车公司太力。

    2018年吉利甚至还收购了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了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

    对沃尔沃的整合管理策略

    吉利靠收购得来的发展之路看似投机取巧,实际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全球各大商学院的课本上,几乎都在强调,世界上90%的并购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并购不难,难的是后期的整合。但2021年10月29日,沃尔沃汽车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超220亿美元,对比2010年卖给吉利的18亿美元,这次无疑是次成功的并购。

    吉利成功整合沃尔沃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五点:

    1、各自独立

    吉利当时属于中低端品牌,而沃尔沃属于高端,贸然整合必然导致沃尔沃的品牌价值下降,同时中国和瑞典的文化有着巨大差异。所以收购后,吉利控股推行了沃尔沃自主管理策略,首先保证沃尔沃原有团队及相关利益体系的利益。也就是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互相独立于吉利控股旗下。

    2、重组决策层

    沃尔沃汽车经历过两次转卖,原因之一是其董事会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尤其在第二次被转卖时,福特是基于“一个福特”战略而剥离非核心品牌,同时削减产品平台,沃尔沃董事会对于产品平台开发等重大事项丧失了决策权。

    重组后的沃尔沃董事会,要负责制定公司重大战略,管理层则负责日常经营管理。而且收购时的财务顾问汉斯入主董事会并担任副董事长,最终13名董事会成员大都是非常资深的知名汽车行业高管,国际化的董事会让沃尔沃成为真正独立的公司,拥有自主权的董事会自然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扩大经营规模

    李书福一直认为,沃尔沃当前之所以落后,就是在规模上落后。沃尔沃的研发投入和奔驰宝马相近,但规模却仅有两者的三分之一,规模上不去,成本也就降不下来,这也是沃尔沃一直亏损的原因。因此,扭亏的关键除了通过联合采购降低通用零部件成本,更重要的是快速做大销量。

    4、注重中国市场

    中国汽车市场是金融危机后唯一一个正增长的主要市场,中国市场将会在弥补现有销量到盈亏平衡点之间的差额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重组策略上,沃尔沃中国很难短时间内把整套工厂体系、IT系统、研发系统建立起来 ,因此采用从瑞典复制的方式,在各个层面跟瑞典哥德堡总部对接起来。“配对策略”的具体体现是沃尔沃中国的同一个部门都有两个副总裁,其中一位从瑞典总部派驻中国。

    5、研发协同

    单品牌独立并不意味着吉利汽车无法用沃尔沃的技术。吉利控股下设了“中欧汽车技术研发中心CEVT”,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CEVT研发中心内部人员由曾经效命于福特、沃尔沃、萨博、通用等一系列尖端人才所组成,可以说CEVT就是吉利选择并购沃尔沃的最终目的,是吉利崛起的核心命脉。吉利的新品牌领克和极氪便是孕育于这个平台。

    吉利汽车的股权激励

    激励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股权激励。从2010年至今,吉利在港股一共做了10次股份期权计划,其中有董事参与的4期,无董事参与的6期,可见吉利对于人才的重视。

    在2015年之前,吉利的股份期权计划归属期极长,有10年之久,是港股规定归属期的上限。

    《吉利汽车2010.01.18 股份期权计划》



    此外吉利的股权激励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等待期,二是可以交叉行使,即上一期未行使的期权可以在下一期行使。这样做的好处是给了激励对象更多的选择空间,等到股价配合的时候再行使期权。

    但是这两种方式在A股是不允许的,关于港股和A股的股权激励差异在《李宁崛起,苦尽甘来,背后的挣扎转型及股权激励功不可没》中有详细讲解。

    2015年之后,吉利的股份期权计划归属期就逐渐缩短了,与此同时,第一期没有了可行使的认股权。这相当于模拟了A股相关规则,增加了12个月的等待期,之后每期可行使25%的认股权。

    《吉利汽车2015.06.08股份期权计划》

    归属期缩短后,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吉利授出股份期权的频率也明显上升。

    吉利归属期缩短可以反映出吉利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不再是仅仅依靠超长的周期来留住人才。随着吉利的品牌价值不断升高,吉利的技术含量的逐渐上升,吉利对员工的吸引力也逐渐增强。此时针对不同的激励人群,更灵活地设计方案是正确的选择。

    总结

    尽管同为民营车企,吉利走出了与比亚迪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不断并购。2010年收购沃尔沃,2013年收购伦敦出租车,2017年接连收购宝腾、路特斯、太力飞行汽车,2018年入股戴姆勒。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处置得当,可以看出吉利在企业管理上的独到之处,这从其股权激励计划中也能看出。

    次阅读
    1评论
    46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4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