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特写|智能车渗透率、数据安全,芯片短缺,汽车大咖们的重磅建言

    懂车帝视线头像懂车帝视线头像
    懂车帝视线2021-06-14

    文:懂车帝原创 彩丽美

    [懂车帝原创 行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革及“后疫情”时代的新发展形势,眼下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四化转型加速推进,跨界造车蜂拥而入,市场竞争加剧演化,芯片危机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将让汽车产业发展变得空前复杂。

    在今年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一众中外汽车领袖、技术精英、车企大咖们共同探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汽车产业,问道汽车市场的新增长与行业趋势的新变化。

    智能网联持续“遇热”,争春待有时

    “对于智能交通,下一个万亿市场,必有智能网联一席。”一名业内人士曾表示。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走出实验室,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在乘用车上的搭载率逐步提升,并开始走向公开道路实际测试与商业化示范阶段,在城市出租车、干线物流、封闭园区物流、公交、环卫、末端配送等场景示范应用上,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020年,虽然中国乘用车销量略有下降,但智能网联乘用车却上涨,搭载L2级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车销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大长107%,占比已达15%左右。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 王侠

    快速增长的市场导致资本大量涌入,人才不断聚集,技术加速迭代,汽车产业俨然成为“创业乐土”和“淘金天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认为,产业的跨界合作,同样要遵循效率原则,而市场对资源的调配往往是最高效的,新势力、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之间产能共享、人才和资本互相流动,客观上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

    他强调,“智能网联汽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通过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为社会带来高效和安全,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我们的一切变革举措都要服从这个终极目标的方向指引。”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即2025年,我国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0%,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即将实现,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将达50%。那时,搭载5G的自动驾驶将真正随处可见,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出行中的标配。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

    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看来,智能电动汽车已经进入了快速普及阶段,到2030年占新车的比重将超过90%。机遇与挑战并存,智能网联汽车虽在春风里,但还是要跨过诸多“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唯一能阻挡新能源进程的就是充换电等基础设施铺设的速度。”李斌表示。

    科技巨头纷纷入场,智慧出行热潮汹涌

    在新造车之外,智慧出行是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如今,这一赛道涌现出了包括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网约车、共享出行、智慧交通等多个细分领域。传统主机厂、互联网巨头、科技企业们纷纷杀入这一市场,力图在智慧出行赛道拔得头筹。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出行市场规模为6948亿元。而在2020-2025年间,中国智慧输出型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4.39%。

    即便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红海时代,仍然有各路大神前赴后继地进入这一领域。从传言到实锤,短短几年时间里,小米、华为、苹果、索尼甚至富士康都开始以各种姿势杀进智能电动车行业,谋划自己的造车大计,快满7岁的蔚来都已经成了老前辈。

    长安汽车总裁 王俊

    对于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的纷纷入场,长安汽车总裁王俊表示,“未来的工业消费品头部企业,可能都会进入新汽车科技产业。但只有具备科技公司的软件优势、企业的差异化服务能力和传统车企稳定的产业链和生产制造能力的共生体,才能适者生存,才能成为真正的新汽车科技产业的头部玩家。”

    在王俊看来,“未来的汽车可能会出现四种形态,即:移动多功能空间、大型智能和计算终端、数据采集载体、能源储能单元。这样的新汽车,就是智能第三生产空间,是能够持续向客户提供场景化服务的连接载体。”

    随着新的生产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物理形态的极大改变,进而将引起制度性的架构和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也让汽车产业站到了科技和创新的聚光灯下。

    汽车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每秒能产生100GB的数据”,这固然被视为“数据富矿”,但如此庞大的数据量也让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汽车数据安全面临着不少难点。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数据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期以特斯拉为代表发生的一些数据安全热点事件,更是将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问题推上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各方关注和探讨。

    5月12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

    当前,用户数据和行车数据都会通过车辆的网联模块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车企的数据库进行存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和防篡改性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挑战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监管不仅关系到汽车产业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安全。

    王侠表示,“ICT(科创企业)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OEM(原始制造商)和传统Tier1(一级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要想着赢者通吃。“比如,算法算力再强,没有汽车行驶过程中收集的海量数据支持,也难以为继。”汽车的复杂程度与任何电子产品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尤其是安全性方面的强制标准可以说是汽车最大的门槛,对汽车的敬畏之心是成功的前提。

    芯片短缺不是个案,呼吁成立协调小组

    如今,因疫情等各种复杂因素叠加影响的全球性汽车芯片短缺问题,自去年底被曝出以来持续发酵。不仅导致很多海外的汽车品牌工厂停产,也冲击了国内的自主品牌车企,产能受限而直接影响销量。进入二季度,汽车产业正迎来比一季度更艰难的“缺芯”挑战。

    截止2021年5月,上汽大众、广汽丰田、蔚来、通用、福特、大众、日产、雷诺、现代等主要车企均已有停产或计划缩减产量的行为。其中,对于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来说,停工停产直接导致了交付量的下降。

    对此,李斌表示,今年5月蔚来芯片供应仍然有很多困扰,由此造成了销量环比的缩减。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一直在与一级供应商积极协商解决。李斌建议,“需要谋划一个芯片协调小组,调整好供需平衡,因为从目前来看每家企业缺的东西都不太一样,蔚来并不缺像自动驾驶系统所需要的高精尖芯片,而是缺少一些基础芯片。”

    今年6月初,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估,今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将达5272亿美元,将成长19.7%;2022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可望进一步达5734亿美元,将再成长8.8%;存储芯片产值将成长17.4%,增幅仍将高居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认为,芯片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车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节奏,目前来看,二季度所受影响会比一季度严重。隐性影响主要表现在相对于企业原计划产销量,可能降低10%左右。对汽车行业来说,缺芯问题有望在年底有明显改善。

    可以说,当前各大车企为适应科技化、年轻化、电动化等趋势在积极做出改变,对未来的憧憬也颇为相似,均希望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抓住时机,赢得未来。正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蛋糕很大,需要行业一起努力奋斗,未来几年行业格局调整的速度可能比现在想象还要快。”

    次阅读
    1评论
    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