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这事儿不能赖国六B,探岳油耗飙升400%是颗粒捕捉器的锅!

    燃擎频道头像燃擎频道头像
    燃擎频道2021-05-28

    一汽-大众上头条了!

    最近,有车主表示,全新升级国六B排放标准的探岳(图片|配置|询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频繁的出现油耗飙升,动力损失和启停失效的现象。

    据媒体曝光的数据显示,探岳的油耗达到惊人的百公里32L。更有甚者有车主在车友群里反馈自己每百公里综合油耗达到了34.1升,油耗飙升了400%。

    对于这个问题,一汽-大众及其经销商给出的解释很合理——颗粒捕捉器堵塞。

    没错,在执行国六B排放法规之后,一汽-大众旗下包括探岳在内的车型均在排气管后段增加了一套名为GPF的颗粒捕捉器,通过收集排气尾气中的颗粒物,从而实现满足国六B排放中对于颗粒物排放降低33%的要求。

    简单点说,就是给排气管带上了个口罩。

    而颗粒捕捉器堵塞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发动机长时间的处于低速小负荷的工作场景时,发动机发生不完全燃烧的可能性增加,尾气中的颗粒物占比提升,从而导致了颗粒物捕捉器堵塞。

    同时,由于发动机长时间的运行在低速小负荷的工况下,排气压力较低且排气温度较低,导致原本通过高温燃气实现自清洁的颗粒物捕捉器无法将其上方的颗粒物燃烧,从而导致了发动机的排气压力过大,发动机动力不足。而发动机动力不足,排气受阻,又会导致发动机进一步提供浓混合气以保证发动机运转,所以也就带来了油耗飙升的问题。

    戴着一个不透风的口罩跑步,更是要大口喘气了。

    所以说到这里,一汽-大众的经销商过给出的让车主多跑跑高速这样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可行的。

    不过问题在于,汽车归根结底还是个工具,是要适应消费者的实际用车需求的,长时间的城市通勤场景,其实才是探岳这一类车型最精彩遇到的场景。

    单单一句多跑跑高速这样的解决方案,很显然是欠缺些考虑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众系列的车型在长时间的城市通勤场景下出问题了,早年间的七速DSG双离合器变速箱出现的死亡抖动,以及TSI发动机迟迟不能解决的机油消耗量过大的问题,都无一例外的指向了长时间低速驾驶的工况。

    没错,中国的交通环境是要比欧洲更加复杂的。

    但无论如何,这也仅仅是客观原因。

    无论是探岳的油耗飙升,还是早年间的DSG死亡抖动和机油消耗过量,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矛盾点,其实都是大众的缸内直喷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棵技术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换句话说,探岳油耗飙升这事,锅还真不能扣到国六B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同时遇到了21世纪排放法规越来越严苛的问题。而欧洲的汽车企业在这个时候发现,它们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无论如何升级都无法解决排放的问题。

    于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欧洲的动力产业开启了两棵技术科技树,一棵是清洁柴油动力,另一棵就是汽油发动机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化,这其中,大众汽车以更大的体量成为这一轮科技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日本的汽车企业在这个时候也同样开启了两棵技术科技树,一棵是以丰田为代表的全面的混合动力化,通过增加一台电动机来辅助发动机,使得发动机可以越过排放工况恶化的区间,从而长时间的运行在经济高效的区间。

    而另一个就是以马自达为代表的,通过改善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进排气方式,实现的排放性能的提升,这个技术路线就是催生了阿特金森循环和米勒循环的普及。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彼时欧洲的汽车所提出的清洁柴油和小排量涡轮增压化的技术路线,多少有些钻政策空子的意思在里面。

    柴油动力迎合了欧盟更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需求,但是带来了氮氧化物排放的增加,这最终导致了几年前大众系列柴油排放门在北美的爆发。

    而小排量涡轮增压技术则是钻了彼时欧盟采用的NEDC测试规程中,稳态工况的占比更多的情况,在稳态工况下,小排量涡轮增压动力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性和排放友好性,使得这一时期的欧洲车用动力轻松的度过了二十一世纪的排放和油耗法规需求。

    不过,小排量涡轮增压动力有这样一个短板,就是在发动机大负荷和大节气门开度,或者是工况多变的场景里,排放水平和燃油经济性会迅速的恶化。

    当全球的发动机测试规程从NEDC逐渐升级为WLTP测试规程之后,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就难以满足多变的且大负荷的实际测试要求,于是,一轮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开始了。

    随后,诸如48V轻混,自动启停等等的技术开始在具有欧洲血统的车型上大量运用。

    然后,就是国六B的排放法规。

    作为目前全球最严的排放法规,国六B法规全面加强了排放要求,尤其是颗粒物排放的要求,相比于国五提升了33%。这也是横在国内所有汽车企业面前最为困难的一项指标。

    而要降低颗粒物排放的水平,有两个技术层面可以解决:

    第一从源头上改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避免出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从而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水平。

    第二就是从排气的层面入手,通过颗粒物捕捉器这样的方式实现尾气颗粒物排放的达标。

    从技术路线上就可以看出来,前者是标本兼治,而后者是治标不治本。

    已经在市场上征战了十余年的TSI发动机,以现在的技术要求来看已经不能满足国六B的排放要求,更何况,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多变的工况下还存在排放恶化的短板。

    为了能够快速满足法规的需求,一汽-大众所选择的技术路线,还是治标不治本的后者。

    这一切于是又回到了柴油排放门的操作——为了满足北美法规对于氮氧化物排放的要求,重新写了发动机的测试程序,现在为了满足国六B法规颗粒物排放的要求,增加了一个像口罩一样严密的颗粒物捕捉器。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年初,当国六B的车型大规模投放市场的时候,一汽-大众还专门进行过一轮GPF颗粒物捕捉器的技术传播。

    嗯,您说,这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万次阅读
    597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