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特斯拉究竟惹了谁,以至于点燃了各类负面热点?

    NeoLYU头像NeoLYU头像
    NeoLYU2021-04-22

    首先捋一捋特斯拉近日的各热点先后顺序:

    4-18日上海车展媒体日,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

    导致的结果是,全网特斯拉成为热点话题。

    女车主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5日。

    随后,特斯拉官宣不妥协。

    于是,又被推到风口浪尖,全网又开始报道。这个时候,多个官媒开始剑指特斯拉。

    而后,迫于压力,特斯拉又宣布“道歉”并配合调查。

    而现如今#特斯拉公布事发前1分钟行车数据#

    而其他的比如车祸撞车死亡2人也都是在此事件发酵后,借着热点东风,传播至网络并发酵为热点。当然了,以前网络也多次曝光刹车失灵、自动加速等问题,但都是冲一阵后,就没有后续的结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可以算作是特斯拉“赢了”,当然也算是作为本次车展维权事件,以及各大媒体奋起指正的导火索,或者是铺垫。

    说白了,特斯拉的所作所为,是引起了众怒。

    最浅显的看法是,每天持续的负面新闻,让特斯拉成为流量之王,当然是负面的流量之王。

    而更深层次的看法却有多重

    1、作为特斯拉公司全球副总裁,总体负责大中华区政府事务、公共关系、市场与品牌等,曾任特斯拉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的陶琳,肩负中国区市场用户们的关系维护。而这次的事件,本应该出面来熄灭这一波大火,但一出面就以“不妥协”等字眼,就把原有的愤怒,挑到了极点。作为职业经理人,这对其本身来说,是失败的一次危机公关处理。所以于情于理,她是失职的。而作为这样一个高管,其实本身来看,她本来可以有其他的处理办法,但是特斯拉的直接指挥人是马斯克,并不是陶琳。所以,在这背后,陶琳必须要背这个锅。


    2、特斯拉内部来看,这件事无疑是开拓中国市场上,面临的一次巨大挑战。而挑战并不仅仅出在市场和公关,甚至是质量问题。如果是公关问题,那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完全可以继续拓展公关团队,并且增加公关费用。这一点,有些入乡随俗的意思。汽车卖出去,就要维护汽车,还要维护用户。有些用户比较简单,汽车不出问题,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没工夫去烦,自己认倒霉。但是对于敢于维护自身权益的用户们,就不是好惹的主,无论到底是谁对谁错,车企们要选择一种合理合适的方式来维护。要知道,车企只有一个,但是车主是有千千万万个!

    但是如果是质量出现问题,那就真的麻烦了!这无疑是砸了自己的招牌。很多专家也认为特斯拉的软件可能出现了Bug,而Bug的出现,也许连特斯拉自己都无法检查出来,更不要说把Bug修复。特斯拉是以智能化和电动化起家的,而这两点如果成为特斯拉的问题所在,曾引以为傲的优势,就成为了傲慢不羁,最终也会引火焚身。

    3、对于为什么要把特斯拉引进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为鲶鱼,搅动国内市场;二是拉动供应链,推动电动汽车零部件发展。

    当然了,第一点,毋庸置疑,做到了。从之前的国产化来看,小鹏P7(图片|配置|询价)和比亚迪汉,就是作为Model 3的竞品。而本次车展,很多新能源车型,从价格来看,就直指特斯拉。而第二点,并不是很认同。因为从电动汽车供应链来看,国内的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不同的是三电,而三电类供应链,国内已经非常火热。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企,用的都是本土供应链。

    所以就要说说第三点,作为上海市政府招商引资进来的纯外资车企,100%外资。这是前所未有的,推翻了以往外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必须与本土车企进行比例合资。当然了,作为以市场换技术,中国的汽车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前后,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钱被外资赚走了,而外资们,只要给车型即可(技术)。但是这个代价,值。所以就有了目前以吉利、长城等优秀的民族汽车企业,开始奋发。如果没有这些外资引入,今天的汽车市场,将仍然很大一部分被外资所占有。

    而这个背景似乎与特斯拉今天的故事不相关,但是又有些瓜葛。正因为我们的汽车研发和制造,在宏观上已经很大程度摆脱了依赖 ,所以放特斯拉以100%进来,并不是为了换技术,而是为了就业和税收。当初蔚来就差最后一步,就要在上海建厂落户,结果却被特斯拉捷足先登。而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也签了一份对赌协议:

    上海超级工厂从2023年年底起,每年须纳税22.3亿元,如果不能达成这一条件,则必须归还相应土地。
    同时,特斯拉还必须在未来5年在上海工厂投入人民币140.8亿元的资本支出。
    国内的招商引资政策,只有大小之分,没有中外之别。

    特斯拉在中国拿到的贷款年利率是3.9%,可以说是非常低的企业贷款了。土地和资本都有了,接下来就是狠狠地造车卖车,至于其他的,可能已经顾不上了。

    4、如果说因为经济发展,而让特斯拉在国内放浪形骸,也许上海能有这个容忍性,但是整个国内,还有国民们,就没有那么高了。以欧美媒体作为对比,其多以双标来评判,而国内的媒体就过于温柔。直到最近各大官媒开始批判,而在官媒之前,观众们对特斯拉的情绪也被挑到极高点。

    这种热度,虽然是流量,但是对于特斯拉以后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一家媒体,或者一部分网民开始抨击,那属于正常现象。而当大部分人都开始抨击,那特斯拉再强大,如果不搞定和整明白了,那么后续的市场。于公众、于媒体、于官方机构来说,都不会让他有好果子吃。轻则停工调查,重则取消资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召回的成本也非常高昂。这些结果对于特斯拉来说,可能短期内能够接受,但是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是深远的。

    5、再看看其他新能源车企们,做了一些什么?首先增加投入,无论是车型投入,还是广告营销投入,都是非常大的。从这次车展就能看出来,很多不仅仅是新势力,还有传统汽车,都推出了很多重磅新能源车型。无论是颜值还是价格,都有一种直逼特斯拉的趋势。而在广告营销方面,各大媒体上,我们已耳濡目染。最后一点,对于客户维护的公关来看,无论是客户关怀,还是危机公关。国内这一点,大部分车企做得非常好,而特斯拉就像是“躺着要赚钱”的感觉。如果以不予理会和不用处理,仅依靠自身知名度,来做一个产品,那么多半这家企业要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这一次,陶琳面临的不仅仅是中国端客户和媒体,还有特斯拉中国的发展前途。

    最后,如果说特斯拉没有处理好这次危机事件,就要从信任危机到销量危机,在国内市场逐渐被其他竞争对手慢慢蚕食。

    .万次阅读
    474评论
    465赞同
    收藏
    分享
    474评论
    465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