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疫情之下,车企在线“耍花招”,是5G时代的营销预演

    车业杂谈头像车业杂谈头像
    车业杂谈2020-03-18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 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5.2万台,同比19年2月下降了78.5%。疫情对于车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不少经销商基本是整月闭店,即便开业,也是门可罗雀的状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线下的惨淡相比,汽车营销的2月线上表现可以说是空前活跃,而且是 “车企+传媒KOL+终端”三方联动传播——单从营销创新来讲,这是一个好现象;并且,车企的反应是比较及时的,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点值得称赞。

    滤镜下的传播看似热闹,却也放大了很多问题。在仔细观察了这波“花样出境”后,《车业杂谈》分享一下相关思考和建议:这场疫情给汽车营销创新,上了怎样的一课?

    01

    现象分析:有料、有用>有趣

    假如没有新冠肺炎疫情,2月-3月这个时间段承载着车企的两大任务:第一,重磅新车发布,这个关乎全年销量增点;第二,销量势创开门红,这个决定了上半年的任务达成率。

    被疫情“逼“到线上的营销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重磅新车的上市活动由线下发布会变为直播,例如原定2月14日正式上市的吉利ICON、被迫撤离日内瓦车展的长安UNI-T,还有捷达VS7(图片|配置|询价)和广汽丰田威兰达(图片|配置|询价)等合资热门车型。



    第二, 主流品牌终端几乎全面启动了VR看车功能(官方商城或垂直平台会员);据某平台统计,春节后,其智能展厅的UV为节前的5倍。另外,厂家也在发动终端人员利用微信视频、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带货”。比如长城旗下的新能源欧拉品牌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了全方位的营销“轰炸“,将直播、拼团、电商和VR看车整合了起来。



    第三,车企为了保持组织活力,请老总、工程师等后台人员出镜录制生活小视频,或者开通直播介绍新政策或产品卖点,一方面是起到内训赋能提振信心的效果,另一方面营造存在感,带动企业及经销商进行全民传播。

    我也参与了其中的几场,大致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热门车型发布类的在线直播流量比较高。以往,媒体圈是一级传播者,然后将资讯和观点“投食”普通消费者;而在线直播打破了这个层级,更为开放、直接,普通车友也能第一时间获取新车资讯。

    其次,购车政策类的信息发布,市场响应积极。其中,清晰、优惠的金融服务认可度较高;另外,维保方面的上门服务接受度也较高。

    再次,疫情期间,是厂商关系的敏感期。车企假如第一时间给经销商进行政策松绑或促销支持,那么厂商协同传播的积极性会更高;反之,若没有实质利益点给到消费者,那么线上传播其实意义不大。



    所以,我认为此波疫情之下的线上营销创新,首当其冲是厂家要打消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任务压力等顾虑,从而才能将信息通过终端送达客户;目前,厂家普遍尚不具备直接号召消费者的媒介基础。

    另外,线上营销中,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因素,但对于车企而言,不是核心要素;消费者假如纯粹追求趣味,不会看汽车题材。对于真正想买车的人而言,有料、有用大过有趣。

    02

    难点分析:找到传播对象>策划传播内容

    其实,在疫情来临之前,汽车的营销推广已经在经历转型痛苦了。最早的互联网1.0时代是单向传播,十年前所谓的线上广告投放和今日所谈及的“线上”还不是一个概念;到了互联网2.0时代,开始注重互动性,车企也开始注重体验营销;而到了互联网3.0 时代,则是全方位互动,即个人终端(手机)为中心点出发与整个网络世界之间的信息互动,更为多元,也更为碎片——5G时代来临,会进一步助推这种互动节奏和范围。



    与此同时,汽车市场也在发生变化,当下消费者的选择范围要广泛丰富很多,合资&国产、家用代步&豪华商务这类标签已经很难囊括当下的汽车产品,年轻化、个性化的产品更多,合资品牌也在下探,国产品牌也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所以,问题来了,对于车企而言,是否能精准把控住每款车的目标人群,这个至关重要。假如厂家认为的人群画像和实际购买人群是错位的,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厂家很难找到精准的传播渠道,更谈不上策划出可以达到引流效果的内容。

    即便已经做好市场精准定位,选择传播渠道也是让人头疼的,这个还需借助三方公关团队和传媒大数据的分析。目前观察来看,自主头部车企还是在坚持多渠道尝试,在这次疫情当中就看得出来,表现得更为活跃、大方;而合资品牌反倒相对保守或稍显迟滞——这或许跟合资企业的决策机制有关。



    所以,在此也顺便给出一个管理方面的建议:车企应该将产品端/品牌端/市场端有机串联,围绕产品定位有的放矢,这才是真正的市场导向;目前,普遍的传统车企都面临三者脱节的情况,这或将不适应当下的传播生态及预算效益。

    这次疫情,逼着很多车企高管、工程师去以消费者视角去介绍产品或政策。一方面,视频直播非常考验出镜人对产品/政策的理解熟悉程度,另一方面减少了品牌部、销售部、市场部的过滤,他们将更贴近市场——其实就是一种进步。

    03

    内容分析:消费者觉得>车企觉得

    延续上述的话题,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既然是创新尝试,那么车企的营销能够多大程度上接受“必要的浪费”和“必经的冷场”?

    必要的浪费”其实就是营销模式的大胆尝试和投放渠道的多元探索。传统车企向往多年的体验式营销和圈层营销,就被诸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这样的新势力践行到位了;所谓的跨界合作,快消行业远比汽车行业更精通。现在车企开发新车,要想“一招鲜”打造经久不衰的爆款很难,不少都选择盯紧一个细分市场,围绕这个细分市场的人群特征,尽可能去寻找更多触点——这个过程必然是存在浪费的,但此前巨额的电视广告不也存在无法评估的浪费么?



    “必要的冷场”是营销过程中,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的影响,不可能每场活动都很叫座。假如真的想起到“带货”效应,那么找一个贴合消费者形象的平民代言人,进行场景化演绎,更接地气的方式或许比精美广告片更有用。面对网友的嬉笑怒骂甚至负面抱怨,车企应该对这种反馈,报以感恩之心,放下“甲方爸爸“的架子,从中筛选出建设性意见予以考量。

    疫情期间,我们看见不少车企都搬出了大领导“压阵”,我觉得这个主要是出于公信力考虑,但他/她毕竟不是流量明星,和消费者之间存在距离,要防止“自嗨”式传播。当然,很聪明的做法是对话知名车评人(比如长安UNI-T的线上发布会,谭本宏连线 YYP 颜宇鹏),借助现成的媒体形象和流量避免尬聊,这依然很考验出镜人的控场能力和气质形象,既不油腻又不呆板,才是最佳人设。



    浪费和冷场,其实是营销推广与消费者喜好之间,相互试探和筛选的过程,车企假如能够拿出一个开放、坦诚的心态来探索,或将得到更多更真实的口碑反馈,对产品提升及策划也是有帮助的——总之要打破“我觉得”的思维惯性,多去了解消费者怎么想。

    最后,我认为,疫情倒逼车企进行的种种营销创新,其实是5G时代的“预演“近两个月来的种种传播现象,在不久的未来都将变成常态,全民代言人的时代正加速到来。车企越早探索互动,就能越快明晰产品/品牌的定位,从而打造自己的流量池,也将越有存量先机,从而抓住新时代的传播增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