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比亚迪、广汽、五菱、长安,为何这么多车企开始“转产”造口罩?

    车业杂谈头像车业杂谈头像
    车业杂谈2020-02-17



    日前,长安汽车发布新的消息“长安汽车援产口罩,助力打赢‘疫情攻坚战’!”。这是继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等之后,又一家宣布“跨界”造口罩的车企。

    目前,虽然疫情得到一定程度地遏制,但随着各地企业陆续开工,原有的主要用于医用和生活的防护口罩的产能再次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比亚迪、五菱、广汽等车企先后投入到“助攻”队伍,如今再加上长安汽车——长安汽车集聚资源,决定自造口罩,直到疫情结束。



    01

    现在全国有多缺口罩?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止2月11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94%。其中,尤其是一线防抗亟需的医用N95口罩已经达到了128%;而医用非N95口罩的全国产能利用率达到了106%。如疫情集中地区的湖北的日产量从2月2日的4.5万只增长到了15.8万只。

    而在笔者看来,即便全国口罩产能能够达到100%——据工信部资料显示:中国口罩产能约为每天2000万只(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为220万只,而医用N95口罩产能仅为大约60万只),但由于人力资源、交通运输、原材料、设施设备、政策等因素,其实际产能仍旧有限,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而根据目前情况看,疫情几乎已经波及到了全国。我国多少人口?已超14亿!就算每人一个,这得需多少时间来准备?而实际情况远没这么乐观,因为口罩不宜重复使用,大家在购买时多是抱着“多买些备用”的想法。而在疫情重灾区,尤其是“战疫”第一线,更是随时都在更换。所以,这么看来,现有产能是远远不够的。



    有人说不是还有存量吗?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疫情来得突然、口罩具有有效期(国标GB2890-2009的防毒口罩有效期一般是3年)等因素,库存的口罩数量必然有限;其次,由于恰逢春节假期、需求量突增、整体调配根据地域具有先后顺序等客观原因,再加上口罩不宜重复使用(严格意义上讲,N95口罩使用时间一次不能超过4小时)等“主观”因素,现在出现“一罩难求”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有人说,不是还可以从国外购买吗?

    有数据显示,中国拥有的口罩及呼吸防护相关企业的数量多达16594家,是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的50%。再加上,目前疫情在国外也有出现,大家对口罩等医用物质也开始“未雨绸缪”。因此,目前从国外购买的口罩数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正如2月11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所希望的那样“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实施技术改造、转产、扩产”。因此,长安汽车的这次“援产”也可以说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挑起国企、大企担当,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从“造车”转产“造口罩”。



    02

    “转产”口罩,各自能力如何?

    在笔者的印象中,此次疫情中,比亚迪应该是第一家提出造口罩的车企。其实比亚迪除了造车外,还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因此,这对于比亚迪而言,跨界造口罩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而且,当初比亚迪决定造口罩时,还立下了“军令状”——3天内设计出图纸,1周内设计出设备,10天内出产品。据悉,自2月8日提出“造口罩”以来,到2月17日前后就实现了量产。而且,到2月底,每天可生产的“BYD”牌口罩数量将达到500万只。



    而广汽集团第一台口罩生产设备也在2月11日开始进行安装和调试,预计2月22日完成12台设备的安装,2月底达到30台,其中部分用于广汽集团生产体系,另外一部分将提供给广州市的其他企业。如果这些设备全部投入生产后,每天产量可达180万只。

    而上汽通用五菱虽不是第一家“造口罩”的车企,却是第一家获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并通过专业检验的汽车企业,并具备口罩研发生产、经营的相关资质。目前,五菱共建了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全部投入生产后,日产量预计达170万只以上。而首批100万只“五菱”牌口罩早在2月13日就已经下线。从提出想法到产品下线仅用了3天,再次刷新了“五菱速度”。



    写在最后: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中国石油、服装厂等领域企业纷纷涉足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料生产,是否应该有一个整体调控机制,以防产能过剩呢?毕竟,疫情只是一时。

    次阅读
    24评论
    1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