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平台“开放”,聚合模式下的滴滴如何解决老问题?

    智阅汽车头像智阅汽车头像
    智阅汽车2019-08-23



    近日,据官方透露,滴滴出行网约车开放平台在广州正式上线,该开放平台接入如祺出行,用户可以使用“同时呼叫”一键呼叫滴滴平台和如祺出行平台的车辆,此后也将会有更多的平台接入滴滴出行,为用户提供多元、便捷的出行服务。



    滴滴出行作为网约车市场的龙头老大,大家并不陌生,但这如祺出行是何许人也?公开信息显示,如祺出行是由广汽集团旗下的移动出行品牌,腾讯、广州公交集团、滴滴出行等均斥金投资如祺出行,投资总额逾10亿元人民币,今年6月率先在广州推市。



    与滴滴出行不同,如祺出行是由传统车企推出的出行品牌,此次牵手是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两大阵营的合作,虽然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似乎也反应了出行市场上的一些信号。

    盈利倒逼出行变革

    日前,美国贝恩咨询公司发布了《2019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出行市场曾有过三年发展狂潮,在2018年开始走下坡路,整体投资缩水48%,趋势逐渐趋缓,在细分类别中,网约车、共享单车以及B2C共享汽车均面临窘境。



    2018年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投资规模也锐减90%,相比此前的疯狂投资,市场发展从加剧扩张逐步转变为入局企业如何实现盈利,目前全球最主要的三大出行平台滴滴、Uber和Lyft均未实现盈利。正因如此,今年网约车市场更加趋于冷静。



    Lyft作为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平台,二季度同比大增的不仅仅是营收,亏损也相伴而行出现持续增长。根据Lyft财报显示,Lyft二季度营收8.673亿美元,同比增长72%,超出市场预期8.09亿美元;当然,与营收相伴而行的亏损也是惊人的,Lyft二季度净亏损6.44亿美元,较去年的1.789亿美元增长“毫不落后”。



    Uber境况也不乐观,Lyft的营收超出预期,那么Uber超出预期的就是亏损了。公开的财报显示,Uber二季度营收为3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二季度净亏损创新高达到52.36亿美元,超出预期的52.25亿美元,与同期8.78亿美元相比,Uber的亏损着实令人胆寒。



    中国作为全球网约车的最大市场,滴滴出行在中国网约车市场上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势,占据市场91%的份额,其余的9%则被美团、首汽、曹操、神州、易道等网约车平台平分,而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并不能利于网约车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求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约车市场可以大致分为两大模式阵营,一个是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另一类则是以首汽约车或曹操专车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或租赁公司。滴滴出行是典型的C2C模式,私家车资源整合再利用,但是安全和服务问题受限较大;而首汽约车、曹操专车这种则属于B2C模式,厂商面对用户,在专业度上会更胜一筹,并且节约企业购车成本,还可以在车市寒冬中消化一部分销量压力。



    对于网约车来说,企业求变心切,在网约车市场出现整体下行趋势的时候,“抱团取暖”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互联网出身的滴滴出行来说,与传统车企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营规模短板,尽快实现盈利。

    聚合成出行新潮流

    什么是聚合模式,即用户可以在网约车平台一键呼叫到多个不同网约车服务平台的车辆,增加打车服务种类。

    4月26日,美团打车在南京、上海上线“聚合模式”,接入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出行服务商;5月新增苏州、杭州、温州、宁波、天津、重庆、西安、成都、郑州、武汉、深圳、长沙、合肥、昆明、广州15个城市;6月再次增设青岛、无锡、太原、东莞、佛山、福州、厦门、北京、大连、哈尔滨10个试点城市。



    美团汽车的聚合模式很快“引燃”昔日对手滴滴,今年5月滴滴在成都接入同程旗下的秒走打车,7月,滴滴正式宣布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8月接入如祺出行,并表示今后将会陆陆续续接入更多的第三方出行服务商。



    其实,滴滴出行早有开展聚合模式的打算,去年4月,滴滴就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在北京成立了“洪流联盟”,提出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12月,滴滴出行宣布升级调整组织架构,将会成立开放平台部,探索开放平台模式。



    事实上,聚合模式的参与者也不仅仅是美团和滴滴两家,此前高德地图、哈啰出行等平台就已经入局。但是,美团和滴滴出行之所以受瞩目,一方面来自于两者网约车经营模式以及属性方面存在相似性;另一方面来自于两者从相互涉足对方领域开始到补贴战再到如今的“聚合之争”,一直是老对手,所以近期前后开放平台自然会引起公众关注。

    从切身感受来说,在用车高峰时段,一键呼叫到多个平台的网约车,增加车流量的同时省去了用户安装多个软件的麻烦,大大提升了打车效率。



    但是,“两兄弟”一起出现的时候也并不都是“好事”,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在对网约车监管平台实时订单数据和平台派单情况进行抽查时,发现违规操作,执法部门对涉事的美团、滴滴累计开出了153万元和570万元的罚单。官方表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切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将提请通信管理部门,根据执法检查情况依法处置直至做出暂停发布、下架App或停止互联网服务等处罚。罚单的背后是双方面的夹击,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的规定,一方面是迎合市场的需求。

    乱象层出,安全问题谁来管?

    对于滴滴来说,最近出的乱子可真不少,似乎每每讨论起网约车,就会说到滴滴,一说到滴滴就是一片声讨过后的左右为难。



    滴滴推出了的“一键报警”功能,有媒体曝出,新功能效果鸡肋,乘客的信息并不会直接转接110接警平台,民警看到的用户呼叫的“一键报警”和正常报警的电话并无差别,拨通后报警人仍需要在电话中报告所在地、车牌信息等相关信息,还不如直接报警来的简单。



    诸多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滴滴对于司机监管的不到位,很多网友反映在使用滴滴的过程中,因为司机蛮横的态度,导致使用感极差,甚至有的滴滴司机就扬言:“欢迎投诉”,毫不理会滴滴的投诉机制。滴滴的这种低效的反馈机制无形中成为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保护伞”,监管被轻视,这是对规则最大的侮辱。



    滴滴的乱象不止于此,派单上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也是其被质疑的重点。有网友曝光,派单时滴滴存在给用户指派贵价车型的现象,而相对价格较低的车型经常“供不应求”,要打到车只能选择多花钱。这种派单窘境不只是在乘客身上发生,入驻滴滴出行的出租车司机也表示被滴滴的派单逻辑“套路”。有出租车司机告诉汽车头条APP:“我们在平台上接单,他们滴滴不赚钱,所以不愿意把大单给我们,都给私家车了,他们好按比例收钱,我们拿到的都是小活。”



    形同虚设的监督机制、按利分配的订单派发、毫无效率的一键报警,滴滴平台在自营时的大多数老问题都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今,诸多传统汽车出行公司以及地方性出行APP为了“流量”向滴滴靠拢,滴滴为扩大营收也愿意“开放”平台,但滴滴司机加上大量出行公司接入,方便用户的同时也让乱象滋生。聚合模式下,滴滴如何确保用户安全、维护平台忠诚度成为“新”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

    次阅读
    7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