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深度学习|由“拉高速”引发的联想

    维修界的何老师头像维修界的何老师头像
    维修界的何老师2018-07-27

    初次拥有车辆的车主对车不是很明白,就向老车主请教这个、了解那个。恐怕怠慢自己的宝驹。尤其是拉“高速”。网上讨论新车如何拉“高速”,老车如何拉“高速”的帖子不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的车辆。

    回顾历史,大家可能更清楚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在那个年代加工技术差、装配技术落后

    如下例子:

    1、发动机的活塞是选配的。“四配套”就是经过测量,把装配在一起符合配合间隙的活塞、活塞环、活塞销和缸筒四件装在一个包装盒中,装配中不能和其它缸互换。

    2、轴承瓦的精度不高,轴和瓦的配合采用“基轴制”,先把轴磨好,再配瓦,配瓦俗称“刮瓦”,刮大留小,星星点点百分之七十五。又根据安装人员的操作手法不同,有瓦松和瓦紧之说,装配完了,发动机要进行热磨(发动机自身运转)。

    3、国产海狮九十年代生产时,车辆行驶在70-80公里/小时以上时,后桥产生响和震,一般购买国产海狮后,再在旧件市场购买一副日本产的旧后桥,解决此问题。以后配件生产厂家从德国进口加工设备才彻底解决盆、角齿齿形精度问题。

    4、大修完了的发动机必须进行冷磨(在电动机带动下运转,同时外接冷却水管),以磨掉加工造成的细小金属屑。

    5、那时候生产的车辆有“强保”之说。行驶两、三千公里必须上服务站换油。目的将含有金属屑的机油必须换掉。 在这两、三千公里中为防止发动机高速运转,发动机有限速片。磨合期完了才能取消限速片

    二、在那个年代装配环境差

    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有一个例子说明此方面:

    刚搞活开放时,XX柴油机厂产品质量上不去,骋请一位德国老人任厂长,他在装配车间走访时,看到工人正在往缸筒内安装活塞。他用带手套的手在缸筒内抹一下,结果是洁白的手套上满是黑黑的油污。在他的建议下,翻新了装配车间,增加除尘设备,使车间的微小尘埃降到xxmg/m3 以下。同时加强对零件清洁的管理,在没有带来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把柴油机的质量提高一大截。

    三、润滑油品质量差

    1992年最好的汽油发动机机油是SG级,现在已经是SN级了,那时候,后桥油是专用的双曲线润滑油,形成的油膜能抵御强大的压力,与手档变速器油不一样,而今,这俩种油是一种油了。低档车的发动机机油冬天得用火盆烤油底壳。说明那时的机油低温流动性差、高温粘度又差。

    现在的发动机生产技术大大拉高,如发动机轴和轴承瓦采用的是“基孔制”,瓦的尺寸是定的,俗称“合瓦”,根据瓦的尺寸确定轴的尺寸,安装时轴承瓦盖的螺栓采用的是塑性域紧固法,保障每个螺栓的紧固力基本一致,形成轴和瓦的间隙(油膜厚度)符合标准,不存在瓦松瓦紧问题。

    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的出现,使零件加工精度大大提高,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完全保障设计要求。如活塞安装可任意互换。各厂家强力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为主机厂提供可靠质量保证的零、部件。生产车间、装配车间一尘不染。

    润滑油品发展到全合成,低温流动性好,高温又保障粘度。更有的是低粘度的机油能够形成一定硬度的油膜,如0W-20机油。

    分析发动机的结构,曲轴、凸轮轴与轴承瓦之间均由一定硬度的油膜隔开,相互接触不到。其它方面也都如此。只有活塞环与缸筒配合需要磨合,所以新车最好磨合二、三千公里(车速低于90公里/小时,发动机转速低于2500转/分钟)。

    为什么又要拉“高速”?拉“高速”的目的是为了清除积碳。注意拉“高速”的内涵实际是车辆高速行驶(120公里/小时左右),发动机在大负荷运转,一方面进入缸内混合气多,燃烧产生高温使火花塞达到自清温度(500-900度)以及缸内积碳再燃烧。另一方面进气道喷射的发动机混合气在进气道中流动,冲刷气门杆上的积碳(缸内直喷没有此功能,造成进气道积碳)。火花塞自清积碳,点火时形成的火核强度大,对于点燃混合气和火焰传播有极大的好处。很多驾驶员在检车之前高速运行车辆十几分钟,再进行检车,排放很容易过去。

    切记,一定不要原地不挂档,发动机高速运转,这样尽管发动机转速高,但每次进气量并不多,燃烧不能使火花塞达到自清温度。所以经常在市区内低速行驶的车辆时常跑跑高速,对车辆的养护和车辆燃油经济性都是有好处的。

    如果积碳比较严重的话, 最彻底的方法还是去4S店或者修理厂把发动机拆解进行清洗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