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闯红灯遭“水喷”?喷出来的是规矩与自觉

    浙江日报头像浙江日报头像
    浙江日报2018-04-20

    为了治理行人乱闯红灯的现象,各地交警都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招数”。近日,湖北黄石大冶市交管部门在市区一个路口处设立了 “喷水”装置。红灯亮起时,如果有行人越过路口和斑马线的交界处时,装置会喷出一道水雾,并语音提示行人不要通行。大冶市公安局政工室民警表示,设置这套装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市民重视交通安全,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警示。通过几天的观察,该路口行人闯红灯的情况相应减少。

    对于乱闯红灯这种“中国式过马路”,交警们可没少想辙,比如采用抓拍设备,设置现场或网上的“行人过马路闯灯曝光台”,一闯红灯就让你“露脸”,还有的要处以罚款,这就需要交警全天候定点执勤,才能保证效果,或者通过设置防止闯红灯的路障,采用交通志愿者拉绳子,举小红旗和口头警示等方式来缓解乱象。不过,这些方法都备受争议,或因为肖像等隐私被泄漏风险大,或因为过于耗费警力、设置过于复杂和成本过大等。

    争议虽然存在,但这些举措追求规范的本质是毫无争议的。首先喷水雾和语音提醒的情况,对乱闯红灯者没有任何程度的实质伤害,而且整体成本也相对合适,现实争议性相对较小,是比较得到合理的考虑。进一步解读,该设置喷出来的不只是“水”,更是一种规范,一种警示,再加上语音提醒的加持,就有一定程度的潜移默化甚至是“润物细无声”的现实作用。这与人性当中的那些美好东西相融合,比如善良以及对高素养的认同等。逐渐形成的便是规矩,衍生出来的便是自觉,对“规范性”本质的追求也一览无遗。

    而且,除了这些,当地也加上了摄像头抓拍的设施,不过对重点信息会加以遮掩,确保公民隐私不被泄露。如果把后者单独拿出来,就显得有些“膈应人”,即使能保证隐私不泄露,也会给公众不适感。但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喷水”装置的人性化和规范化会中和公众对后者的不适,最终所形成的就是对规矩和自觉追求的合力,这也是“得当”的魅力。

    有人认为,规范交通秩序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并非用“喷水”设施就能解决。聚焦于素质,这一点不能否认,但要明确的是,中国式过马路的痛,以及相应的素质缺陷,一定得靠基于“规范”生成的自觉来进行疏解。而“喷水”设施所推动的正是这样的“规范”,因此,其本身的作用,对素质提升的助推力,就不能够忽视。换句话说,全民素质正需要无数个这样的“喷水”设施来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倒逼,直到提升到相应高度。

    杭州享誉全国的“斑马线车让人”,也不是靠天然素质而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实际上是有一个靠循序渐进立起规范和形成自觉的过程。比如实施《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还把“礼让斑马线”这条加入到驾照考试中,交警若看到相违背的情况,也会让车主进行实际体验来纠正和规范行为。长此以往,规范就形成了,然后规范就变成自觉,自觉就演化成素质,成就了文明状态。

    所以,对于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就得用一些相对强制的手段,去形成“规范”,再通过好的引导,慢慢就能形成自觉与习惯。

    本文来源:弄潮号 (浙江日报首届“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

    作者:王彬

    .万次阅读
    260评论
    18赞同
    收藏
    分享
    260评论
    1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