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计算机行业: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汽车后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报告派研读头像报告派研读头像
    报告派研读05-11

    报告出品方:东北证券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1. 2023 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 900 万辆,新能源车后市场需求有望迎来爆发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突破,去年年末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 2041 万辆。
    全年产销达到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35.8%和 37.9%,新能源汽车增量渗透率率一举跃升至 31.6%。这意味着每卖出三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证明。
    我国 2021 年~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 CAGR 将达 44.14%。据起点研究院预测 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到 3360 万辆,同比增长 6%;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520 万辆,同比增长 25.6%,新能源汽车增量渗透率将达到 45.2%。从近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角度看,从 2020 年之后新能源车渗透率发生大幅增长,远超 2015~2020 年渗透率水平。




    比亚迪领跑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比亚迪成为 20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厂商,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累积超过 250 万辆,市占率达到 33.3%;其次是特斯拉中国和广汽埃安新能源。从增量方面看,比亚迪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全年增量近 15 万辆;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旗下汽车均有近 5 万辆的全年增量。




    汽车“新四化”(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成为近年发展主流,汽车后
    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2023 年 10 月 12 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
    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
    任务,系统部署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 7 方面政策措施。




    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政府层面,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包括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双积分政策等,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各地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优惠政策,如不限行、免购置税等,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意愿。
    市场需求端的变化同样关键。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设施覆盖率以及整体性能大幅改善,消费者的接受度显著提高。加之电动汽车成本逐渐下降,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
    1.1. 新能源车行业发展趋势

    参考起点研究院观点,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延续并强化以下趋势:

    (1)政策支持深化

    预计未来政策环境将持续优化,以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推进新能源汽车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①财政补贴延续与优化:虽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逐步退坡,但针对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减反增。例如,地方政府可能会推出更精准的购车补贴和使用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充电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财政投入。
    ②法规制度完善: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电池回收利用法规等进行细化,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制定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标准、规范,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充电设施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问题。
    ③研发创新激励:政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比如科技部启动的“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项目,不仅资助了诸多前沿技术研发,也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

    ④市场环境营造:为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各地政府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
    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并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在特定区域或
    场景下的商业化应用,如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智能公交系统等。
    ⑤双积分政策强化:我国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
    管理机制(简称“双积分政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促使传统车企
    加快转型,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确保整个汽车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技术创新驱动
    电池技术的进步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及更
    低的成本,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力。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动力电池——
    麒麟电池。该电池采用了先进的 CTP 技术,在相同的体积下,其电量比特斯拉的
    4680 电池提升了 13%。这意味着搭载麒麟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拥有更长的续航里
    程。同时,麒麟电池还具备快速充电的特点,可以在 5 分钟内充满 80%的电量。这
    一技术突破将极大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进一步推动市场渗透率的提高。
    许多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也在积极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以百度为例,其 Apollo 自动
    驾驶平台已经与多家车企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和商业化应用。自动驾驶
    技术的发展将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附加值,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出行体验。
    (3)智能化和互联网化
    新能源汽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一些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小鹏等,
    通过引入先进的车载互联网系统和智能化功能,提供更丰富的娱乐和信息服务,满
    足用户对智能化出行的需求。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已推出 XPILOT 自动驾驶辅助
    系统,并逐步升级至城市 NGP 功能,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同时,通过
    OTA 空中升级技术,用户可以不断获取新的软件功能和服务。
    华为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HiCar,将智能手机与车辆深度互联,构建无缝人车生
    活体验。此外,华为还与多家车企合作开发具备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通
    过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交通网络,使得新能源汽车能够实时接入互
    联网,实现远程控制、路况信息共享、社交娱乐等功能。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体现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服务、云端数
    据分析等方面,这些发展趋势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同时
    也加速了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4)产业链协同升级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上游材料供应、中游电池制造以及下游充电网络建设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智能制造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特斯拉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型动力电池。这一合作将促进双方在电池技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互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松江企业的库卡机器人制造(上海)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生产解决方案优化了锂电池除制造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
    (5)国际化布局加速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持续增长,国内车企将在国际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依托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比亚迪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其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持续增长。此外,蔚来汽车也在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并计划在美国市场推出其电动汽车产品。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6)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将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充电桩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以特来电为例,该公司通过与车企、停车场等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大量的充电站和充电桩,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有助于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及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将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在政策护航、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与新能源汽车挂钩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也成为了“新蓝海”。
    1.2. 新能源汽车价值链

    从整个新能源车价值链看,用户服务到电池回收所有环节都属于新能源车后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的逐步提高将给新能源车后市场相关信息化带来巨大机遇。



    1. 用户服务:

    金融服务领域如新能源车险领域: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张,新能源车险费用呈上升趋势,新能源车型的平均保费远高燃油车;新能源保费居高不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新能源车出险率过高,第二是维修费用过高。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给新能源车保费估值相关行业带来机会,在燃油车时代由于出险次数少、折旧差别不大,利用车辆数据计算保费相关的应用利润空间不大。在新能源车时代由于不同使用场景、不同使用频次和不同品牌的车发生问题的概率差异极大,利用车辆数据计算保费相关的应用利润空间被放大。
    充电桩: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将给充电桩生产商和运营商带来机会。2020 年~2023年,我国充电桩基础设施保有量由 168.1 万台增长至 521 万台,CAGR 为 45.8%,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据朗新集团讯,行业预测 2025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5000 万辆,2030 年保有量将超 10000 万辆,而根据车桩比 1:1 的建设目标,未来充电桩缺口巨大,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
    智能座舱: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441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73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8.8%。智能座舱主要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后视镜、视觉感知系统、语音交互系统、智能座椅以及后排显示屏等电子设备组成。智能座舱行业整体呈稳健发展态势。由于车型换代较快、国产新势力加入等因素,我国市场 10-75 万的中低端-中高端车型智能座舱装配率较高,给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 HUD等相关细分领域带来发展机会。
    智慧停车:2016-2022 年智慧停车市场规模 CAGR 将达 21.6%,2023 年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 229.8 亿元。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增加,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智慧停车系统需要整合充电桩的布局和使用,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其促进了智慧停车系统向集成充电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此外,新能源车的普及推动了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智慧停车系统通过与车辆的智能通信,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停车管理,如自动引导至空闲充电桩、预约充电等。行业标准推动方面,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可能需要统一的充电接口和通信标准,智慧停车系统的发展将受益于这些标准化进程,促进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2. 二手车交易:

    新能源二手车鉴定评估中电池衰减度是关键因素,新能源车二手市场发展给电池估值相关应用带来发展机遇。2023 年 1-12 月,全国新能源二手车共交易了 76.3 万辆,同比 2022 年增长了 42%。新能源二手车评估体系是由燃油二手车评估发展而来的,对新能源汽车三电评估没有成熟标准,也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电池使用情况的基础参数检测机制均把控在汽车厂家手中,个人很难检测得到准确的数据,商家只靠续航等外在表现能力来倒推电池动力,因此目前新能源二手车三电评估是不精准的,很多商家估价非常保守。如长久物流等公司拥有电池数据构建电池健康度模型可用于电车估值将充分受益新能源车二手车的快速发展。
    1.3. 小结

    2023 年末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 2041 万辆,全年产销达到 958.7 万辆和 949.5 万辆,同比增速分别高达 35.8%和 37.9%,新能源汽车增量渗透率一举跃升至 31.6%,同比+6pct。汽车“新四化”( 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成为近年发展主流,汽车后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2023 年 10 月 12 日,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汽车后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系统部署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 7 方面政策措施。
    从整个新能源车价值链看,用户服务到电池回收所有环节都属于新能源车后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的逐步提高将给新能源车险、充电桩、智能座舱、智慧停车和二手车交易等新能源车后市场带来巨大机遇。

    2. 新能源车日常服务相关需求迎发展机遇2.1.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成为了新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充电基础设施包括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充电桩市场在中国从初步发展到新基建的确立,该产业在逐步走向成熟。在双碳的压力下,配套业务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充电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补给的各类充换电设施,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分为分散式充电桩、集中式充/换电站、光储能充电站、便携式充电枪、无线充电站、受电弓六大种类。
    我国充电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初步发展(2013 年以前)

    充电设施由国网、南网主导,市场处于摸索阶段:此阶段新能源汽车刚刚兴起,且以公共汽车或政府内部用车为主,充电桩行业市场规模较小,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主导。国家政策此时仍主要扶持购置环节,行业标准、市场规划仍然处于摸索阶段。2013 年新增充电桩仅 4500 台,而新能源车销量仅 1.3 万台。
    2)规模化扩张(2014-2016 年)

    民营充电桩企业进入市场:2014 年 5 月 27 日,国家电网宣布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以及慢充、快充等各类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2014 年 11 月《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的通知》出台,首次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环节与充电设施补贴挂钩,进一步提升充电桩建设积极性。特来电、星星充电、普天新能源等民营充电桩运营企业加入市场,使得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
    3)过度扩张后降速(2017-2018 年)

    标准变更、盲目建设后果显现:此阶段政策补贴主要支持购置环节,充电桩标准方面,2015 年底,新修订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等 5 项国家标准出台,致使此前建成的不符标准的充电桩接口全部作废,继续运行必须额外再花费大笔资金来调整,对于彼时尚未盈利的企业产生巨大冲击。2016~2017 年各家为了跑马圈地,导致大量盲目建设,规划不合理造成大量充电桩变成“僵尸桩”。例如北京蟹岛度假村距离北京市区 20 公里以上,作为旅游地没有稳定充电需求,但为获得补贴,密集安装 40 多台充电桩,最终全部闲置,大部分已损坏。过渡扩张造成的阶段性无序发展,对行业长期发展造成伤害。
    4)新基建阶段(2019 年至今)

    政策向充电设施倾斜:此阶段与 2014~2016 扩张阶段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行业集中度更高,也更加注重运营端收益质量。政策逐渐由购置环节转向充电设施,并且明确充电桩将作为新基建重要部分,作为国家重点投资方向。2019 年 12 月 3 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对充电设施指明了大功率、智能化、网络平台化的发展方向。新一轮政策刺激作用下,充电桩具备“能源互联网+ 新基建”双重特征,快速发展进程已开启。2020 年 4 月 16 日工信部发布了《2020 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加强标准的顶层设计和制定标准工作路径。
    截止 2023 年 12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859.6 万台,同比增加 65%;2023 年 1-12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338.6 万台,同比上升 30.6%。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和政策大力扶持,中国充电桩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为满足电动汽车安全充电需求,国家明确表示到“十四五”末,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 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艾媒咨询预计 2025 年公共充电桩数量将达 654.3 万台,2021 年~2025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25.75%。
    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大体分为公共充电桩、专用充电桩和自用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一般是指建设在公共停车场、商场等公共场所,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相比较而言,专用充电桩一般是建设在企事业单位的专有停车场,通常主要供企事业单位内部人员使用的半开放性充电桩;自用充电桩通常仅限于充电桩所有者使用。前两类为“一桩多充”,后者为“一桩一充”。



    2020 年~2023 年,我国充电桩基础设施保有量由 168.1 万台增长至 521 万台,CAGR为 45.8%,呈快速增长态势。公用充电桩同样发展迅速,2023 年公用充电桩保有量272.6 万台,同比+51.7%,公用充电桩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略有降速,再到新基建为充电桩的需求增长添加动力。为适应充电汽车的快速增长,充电桩配套项目增速保持高速扩张。



    截至 2023 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比例为 3.12:1。据朗新集团讯,行业预测,2025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 5000 万辆,2030 年保有量将超 10000万辆,而根据车桩比 1:1 的建设目标,未来充电桩缺口巨大,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充电桩市场的大力发展能增加充电桩的覆盖率,提高充电业务的便捷程度,进而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
    充电桩产业链中,上游包括电力供应、充电桩元器件、充电设备等;中游包括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下游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企业来看,充电桩产业链包括上游充电桩部件制造商、中游充电桩运营服务提供商、下游应用及支持环节。



    充电行业生产商、运营商数量增多,新商业模式涌现,充电桩运营商主要收入构成是三部分:1)充电桩销售和服务费用收取。2)SaaS 平台增值收入、会员制费用、桩体广告投放收入。3)政策补贴收入。
    目前充电桩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运营商主导模式(特来电)、众筹商业模式(星星充电)、车桩联动商业模式(安悦充电)。
    从运营商竞争格局看,整体集中度较高,截止到 2023 年 12 月,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 CR5 为 65.2%,CR10 达到 83.6%;特来电为龙头,市占率 19.19%,其次为星星充电和云快充,整体看前三名间市占率差距并不大,特来电是青岛上市公司特锐德的充电服务主体,星星充电是高瓴领投的科技服务企业。




    聚合充电构建车/桩供需匹配的数字化枢纽,以新电途为代表的聚合充电模式值得重点关注。传统充电是多运营商、多平台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分散,供需矛盾多。而聚合充电兼具 B 端资源整合及 C 端流量优势,在充电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条供需时空匹配的数字化枢纽,高效解决供需不匹配矛盾。聚合充电是一种负荷类虚拟电厂,可提供负荷侧灵活响应调节服务,助力能源互联网价值挖掘。
    未来,当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越来越大,公共充电场站将成为城市电网的重要能源节点,聚合起来的分散的充电负荷将成为全社会用电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30 年聚合充电市场空间将破百亿,2023~2030 年聚合充电市场空间 CAGR 将达25.49%。单车平均年度充电量预测方面根据易车网假设一辆纯电动汽车每年行驶路程为 1 万公里,理论上每年耗电 1333kwh,实际耗电大概在 1600—1900kwh 左右,取平均值 1750kwh;充电服务费根据各地物价局批准范围不同,大部分在 0.4-0.8 元左右,取中间值 0.6 元;聚合商抽成比例参考小桔充电平台会收取约 10-15%的服务费用,取下限 10%。
    随着无人驾驶增加,充电桩需要再次进化升级,向无人服务进军。据预测,2030 年中国 4/5 级无人驾驶汽车将达 3300 万辆左右,按照车桩比 1:1 的目标计算,对应需有 3300 万无人充电的桩。
    2.2. 智能座舱

    近年来,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面,中国市场走在全球的前端,带动了智能座舱产品、智能驾驶辅助产品、智能网联产品渗透率与性能快速提升。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核心,将不断迭代创新,保持快速增长。
    智能座舱是指配备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车载产品,从而可以与人、路、车本身进行智能交互的座舱,是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基于智能化、万物互联化大背景下的新型车内应用场景,为驾驶者提供高效且具科技感的驾驶体验。
    座舱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演变,座舱也由电子化向智能化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 5G 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促进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及车联网行业的发展,为智能座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智能座舱主要由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后视镜、视觉感知系统、语音交互系统、智能座椅以及后排显示屏等电子设备组成。



    智能座舱行业整体呈稳健发展态势。据统计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441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73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8.8%。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 年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930 亿元,智能座舱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由于车型换代较快、国产新势力加入等因素,我国市场 10-75 万的中低端-中高端车型智能座舱装配率较高,均超过 50%。智能座舱在新车中渗透率最高的价位区间为10-25 万元,达到 57.4%。智能座舱在新车中渗透率较低的价格区间为 10 万以下与100 万以上,渗透率分别为 25.4%、37.5%。未来随着智能座舱成本进一步的降低、旧款车型开始换代,我国智能座舱装配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HUD 是抬头显示器,能够提升驾驶安全性,基本结构包括投影单元、主控 PCB 板、LED 光源、投影显示、反射镜等。其中,投影单元为核心部件,用于投影成像,约占总价值量的五成。从 HUD 的发展历程来看,HUD 历经三代产品,第一代是 CHUD(Combiner HUD,组合式抬头显示),第二代是 W-HUD(Windshield HUD,风挡型抬头显示),第三代为 AR-HUD(增强现实型抬头显示)。
    2022 年 AR-HUD 市场规模为 23 亿元,W-HUD 市场规模为 32 亿元。随着第三代AR-HUD 的量产,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 年 AR-HUD 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WHUD,AR-HUD 和 W-HUD 市场规模将达 74 亿元、47 亿元,2024 年 AR-HUD 和W-HUD 市场规模有望达 120 亿元和 55 亿元。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以将多个异种操作系统及安全级别的功能融合到一个硬件平台上,将车载导航、多媒体功能、数字仪表功能、智能触控、语音识别、跨屏显示及智能感知等功能集成,为车主提供高集成、高性能更人性化体验车载电子一体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持续演进,域控渗透率持续走高,我国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从 2020 年的 2.63%增长至 2022 年的 8.28%,市场规模从 50.2 亿元增长至2022 年的 165 亿元左右,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随着产品向中低端端市场持续,2025年渗透率可达 25%。
    从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占比来看,我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市场较分散。2022 年国内域控制器市场基本由数家国外供应商占据主要份额,典型企业如特斯拉、伟世通,占比分别为 26.84%、11.97%。但近年来,德赛西威、东软集团等正积极布局,市占率有所上升,占比分别为 19.15%、9.28%,未来国产替代存在较大空间。



    车联网是依托新一代信息通信手段,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以及车辆与用户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新技术,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感受与交通服务,同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车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赋能汽车和交通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主要载体,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推动车联网渗透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及导航定位系统。随着车联网试点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搭载率的不断提升,带动对车联网需求提升。
    据观知海内讯,2022 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为 1342 亿元,同比+21.56%,预计 2025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 2223 亿元。随着先进汽车材料与工艺、新型驱动系统、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等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的大批上市推动汽车整体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未来几年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市场将走在量价齐升的成长阶段。智能网联汽产量将持续稳步提升,2022 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量为 1.85 亿辆,预计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总量将达到 2.59 亿辆,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约 75.6%。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不断推进,我国汽车智能网联进程持续推进。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乘用车市场车联网前装标配 1653.59万辆,同比增长 23.55%,标配搭载率达到 78.31%。其中前装标配 5G 车联网交付173.73 万辆(含部分选装),同比增长 272.42%,5G 前装搭载率突破 10%;V2X 交付上险 31.13 万辆,同比增长 83.12%。
    随着我国开启高级别自动驾驶准入试点,我国各部门多举措助推 5G/C-V2X 网联规模商用。2023 年 7 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发布,提出优先开展基于 LTE-V2X 的信息辅助类技术标准制定;9 月,《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2024 版(征求意见稿)》发布,首次将 C-V2X 支持应用功能纳入测评范围。5G 车联网和 V2X 作为车联网技术的升级方向,未来有较大的需求空间。高工智能汽车预计,我国乘用车市场的新车 5G 搭载率将在 2025 年超过 25%,LTE/5G-V2X 前装搭载率将突破 10%大关。
    2.3. 智慧停车

    智慧停车以停车位资源为基础,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多项技术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智慧停车 3.0 阶段,停车场能够实现无人化管理,车主自助完成入库、缴费和出库。用智慧的方式对停车位资源进行统一管控和调度,有助于实现停车位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座城市的交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发展进程。



    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智慧停车 1.0(基础信息化)、智慧停车 2.0(平台联网化)和智慧停车 3.0(无人化管理)阶段。目前,我国智慧停车发展已经步入 3.0 阶段,停车场能够实现无人收费,车主自助完成入库、缴费和出库。



    2016-2022 年智慧停车市场规模 CAGR 将达 21.6%,2023 年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229.8 亿元。在相关政策和技术发展驱动下,智慧停车已经在我国主要城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2016-2022 年,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市场规模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将由2016 年的 62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200 亿元,CAGR 为 21.6%。以先进智能化泊车系统为基础的智慧停车场已经在超一线及一线城市陆续落地,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行业示范效应。随着经营模式得到不断验证,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该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智慧停车市场渗透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29.8 亿元。



    智慧停车产业链包括上游设备供应商、中游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下游智慧停车方案需求方。上游设备供应商可分为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两大类,硬件主要包括高清摄像头、芯片、地磁车检器、巡检 PDA、网络中继器和无线网关等设备;软件则包括云计算平台、储存平台、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其中,智慧停车硬件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准入门槛较低,厂商较多,市场竞争激烈。中游智慧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产业链核心环节,智慧停车企业通常选择轻资产和重资产两种经营模式,提供智慧停车产品与服务。重资产模式主要为下游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停车场运营服务等,该领域多数上市企业采取重资产经营模式。轻资产模式则侧重轻量投入,通过开发 APP 盘活现有停车资源,提供车位搜索、停车指引、车位共享等服务,该领域初创型企业多采取轻资产模式。产业链下游为智慧停车方案需求方,主要包括政府、停车场商、车主等三类用户群体。
    我国智慧停车市场参与者众多,尚未形成垄断竞争格局,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
    行业内主要有停车设备供应商、安防设备供应商和互联网企业三类市场参与者,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拥有各自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1)停车设备供应商具有一定的停车场资源及用户数据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场地经营经验使得其在智慧停车行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2)安防设备供应商掌握了智慧停车系统所需的多项核心技术,如视频信息采集技术、门禁管理技术等,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3)互联网企业运用“抽佣”模式进行盈利,依靠“补贴、免费送设备”等营销手段抢占市场、获取用户流量,具有轻资产运营优势,但随融资变难及获客成本增加,此类企业将面临一定的商业变现和盈利挑战。
    智慧停车产业规模未来有望达万亿级。智慧停车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停车行业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为车主提升更高的用户体验,智慧停车将会越“智慧”。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级智慧停车产业加速布局,智慧停车对交通痛点的缓解已经得到市场验证,此外,建设信息技术与停车产业深度融合,停车资源高效利用,智能便捷的城市停车系统将是我国停车设施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每年万亿级市场规模的停车场产业(停车场投资、建设、运营)不断发展,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未来整体性智慧停车项目将日益增多,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促使智慧停车行业迅速发展。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增加,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智慧停车系统需要整合充电桩的布局和使用,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其促进了智慧停车系统向集成充电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此外,新能源车的普及推动了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智慧停车系统通过与车辆的智能通信,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停车管理,如自动引导至空闲充电桩、预约充电等。行业标准推动方面,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可能需要统一的充电接口和通信标准,智慧停车系统的发展将受益于这些标准化进程,促进不同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2.4. 新能源车金融服务

    新能源车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车贷,车险等,本章重点关注新能源车险领域。车险是指对机动车辆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负赔偿责任的一种商业保险。在政策鼓励、技术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汽车增换购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产业加速变革。截止 2023 年底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达 2041 万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动新能源车险需求释放。
    2025 年~2030 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 CAGR 将达 52.65%,2030 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近 1.3 万亿元。根据车险市场分析数据预测,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2025 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 1543 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 15.7%;预计 2030 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 12790 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 31.3%。



    新能源车险费用呈上升趋势,新能源车型的平均保费远超燃油车。2022 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约为 708 亿元,同比增速 102.29%,根据 2022 年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计算新能源单车每年保费约 5404 元;根据 2022 年燃油车保费规模与保有量计算燃油车单车每年保费约 2449 元。
    我国新能源车险市场格局集中,CR3 达 72%。从市场分布来看,人保、平安、太保等头部企业占领中国七成新能源车险市场,其中市场排名 1-3 的企业占比 72%,市场排名 4-10 的企业占比 19%,市场排名 10-20 的企业占比 4.1%,市场排名 20 名以上的企业占比 4.5%。




    在 2021 年之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上保险采用的是同样的定价模型,考量因素来自于车辆价格、历史赔付次数金额,以及使用年限等。但随着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车专属条款,明确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纳入保险保障范围,新能源汽车开始形成独立的定价体系,随之导致了新能源车保险费用的飙涨。
    新能源保费居高不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新能源车出险率过高,第二是维修费用过高。1)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 85%,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太平洋保险 2023 年中期业绩数据表明,新能源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出险率近一倍。统计数据显示,从车损险来看,新能源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 30%,高于燃油车 19%的数据。新能源车案均赔款整体高于传统燃油车,家用车达到 7201 元,高出燃油车近 600 元。新能源车型保险费用高主要系现在很多车主买新能源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跑网约车。在路上的行驶公里长,出现事故的概率自然就越大,出险率自然也就被拉高。此外,新能源车加速快、智能系统不稳定以及用户驾驶对新功能的不熟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事故频发。2)新能源车型的维修成本较高,导致出险后的赔付金额高。新能源汽车最贵的零部件就是电池。中保研最新数据显示,50 款新能源样本车型动力电池包零整比,均值为 48.85%,即电池的维修花费相当于整车价格的一半。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设计增加了修复难度,因为一体化部件受损后很难进行局部修复或更换,只能整体更换。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充分考虑到电池衰减等特点,重新明确了新能源车的折旧率。从折旧率看,由于折旧系数升高,随着车龄增加,新能源车的实际价值下降程度大于燃油车,新能源车险费率将加速提升。
    新能源车险折旧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9 座以下家庭自用车和非营业客车上。相比于传统燃油车险 0.6%的折旧率,新能源车险的折旧率根据燃料类型,分为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车两档。




    新能源车渗透率的提升给新能源车保费估值相关应用带来机会。在燃油车时代由于出险次数少、折旧差异较小,利用车辆数据计算保费相关的应用利润空间不大。在新能源车时代由于不同使用场景、不同使用频次和不同品牌的车发生问题的概率差异极大,新能源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出险率近一倍,因此利用车辆数据计算保费相关的应用利润空间被放大。
    2.5. 新能源二手车

    2023 年 1-12 月,全国新能源二手车共交易了 76.3 万辆,同比 2022 年增长了 42%。二手车新能源渗透率在 2023 年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从年初的 3.8%一度达到了 9 月的最高点 5.9%。对比来看,新车新能源渗透率早在 2020 年下半年就开始快速爬坡。这意味着,二手车市场相对于新车市场有 2~3 年的时间差。



    ---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报告派】定期整理更新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报告派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